左圖:舞蹈演員在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宴會上表演。/新華社 右圖:5月18日,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宴會在陜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舉行。/新華社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兩千多年前,從長安出發,張騫鑿空西域,踏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今天,古都西安,中國與中亞文化交融,文明互鑒,共享當今世界發展的成果,續寫絲路友誼。作為張騫第67代後裔,張利軍在過去幾年裡親身實地重走、考察探索瞭絲綢之路,見證瞭祖輩的足跡與榮光。他表示,雖然距離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已經過去瞭2100多年,但張騫文化在沿線國傢“遍地生花”,也是對絲綢之路文化最有力的見證和延續。\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西安報道

  如今,每逢節假日,漫步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張騫出使歸來的場景,又一次在這千年遺址上重演。手執符節,旌旗獵獵,“張騫”雙目堅毅,仿佛凝望著西域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讓人無限感慨。去時志氣滿滿少年郎;歸來已是滿頭白發蒼。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開辟出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從此“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不僅促進瞭東西方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亦推動瞭人類文明的進步。

  開拓進取 忠於使命 傳播文明

  張利軍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第67代後裔,張騫與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著名學者,參加瞭“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張騫墓遺產點入列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與管理工作。從兒時起,張騫這個大英雄的形象就樹立在張利軍的心中。作為張騫後裔代表,他在2014年參加瞭西安─羅馬絲綢之路萬裡行、2018年參加西安─馬六甲海上絲綢之路萬裡行活動,親身實地重走、考察探索瞭絲綢之路,見證瞭張騫的足跡與榮光。如今隻要有時間,張利軍便會來到位於陜西城固的張騫墓和張騫紀念館,向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述張騫的故事。

  “雖然距離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已經過去瞭2100多年,但絲路沿線國傢和人民群眾對張騫文化依然十分重視。”張利軍表示,在一些沿線國傢和地區,他不僅看到張騫相關的建築、美術作品,更是因為張騫後裔的身份而備受歡迎。在他看來,張騫文化在沿線國傢“遍地生花”,這也是對絲綢之路文化最有力的見證和延續。

  對於張騫精神,張利軍認為主要集中體現在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忠於使命、傳播文明這四個方面。張利軍表示,作為張騫後裔,自己將傳承好張騫文化,講好張騫絲路故事,讓更多的人認識絲路文化。

  貫通世界貿易通道 共享成果

  在談及古絲綢之路與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有著怎樣的關系時,張利軍認為,古絲綢之路與當前“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主要有著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古老與現代的關系。古老的絲綢之路線路較為單一。而今天的“一帶一路”,它是橫跨亞歐、聯系世界、陸地和海洋的立體、多元的絲綢之路。二是開拓與發展的關系。歷史當中的古絲綢之路,是在前無古人的歷史背景下,沖破瞭種種阻撓,建立的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一個交通線。而今天的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使得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之間的多樣文明交流更加廣泛。

  三是商貿互通與文明互鑒的關系。古絲綢之路重點還是以商品交換為主要目的,主要是利於人們之間相互往來。而今天的“一帶一路”是幫助世界各個國傢、地區發展的多樣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展現美美與共,共享當今世界發展的成果之路。張騫文化也將在實踐中不斷固化和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繼而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文化元素之一。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