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诚保险力荐_香港保诚保险怎么样_香港保诚保险内容

照片由 CFP 提供

时代周刊记者 胡秋实 上海

10月28日晚11时许,香港保诚保险挤满了连夜争先恐后刷卡投保内地客户。 此前,银联阻止内地客户在香港刷卡缴纳保费的消息不胫而走。 尽管银联发声“辟谣”,重申部分险种不能用银联卡刷卡,香港保险热情并未降温。

香港保险需求与日俱增,也吸引了众多内地保险代理销售公司涉足。 上海某保险代理公司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在上海可以直接签投保,以前有客户每年交100万美元,虽然有限制,但总有很多方法。” 但据了解,香港保险必须亲自到香港签订合同,否则将不受香港法律保护,成为“地下保单”。

其实,香港保险无法使用银联卡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对策”的。 一位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很多大客户都是通过地下钱庄离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太平、中国太平、中国人寿等内地大型保险公司也在香港设有子公司,可以参与海外资产配置。 其中,2016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海外公司以135.76亿港元位居香港第一。

一位香港保险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香港约有200家保险公司,参与海外资产配置渠道较多,现金价值和产生的收入较高。”

香港投保趋势

早在2016年2月,中国银联国际就发布指引,要求自2月4日起,银联卡境外刷卡交易限额为单笔最高5000美元,但境外刷卡次数不限那时。

4月,中国保监会就香港保险发出提醒,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内地居民保单投保到投保投保并签订相关保单合同。 它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偿金和保险金均以港元、美元等外币结算。 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兑换风险。 此外,对于按期缴纳保费保单,可能存在因付汇政策变化导致无法按期缴纳保费的风险。

10月29日,银联规定,自10月29日凌晨0时起,不得使用银联卡在香港购买投资保险。 主要内容包括: 1、除购买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保险外,严禁使用银联卡支付其他保险项目; 2、境外保险商单笔交易不超过5000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消费 3、加强境外收单机构对保险商的管理要求。

虽然银联的渠道还没有关闭,但香港保诚保险业务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只能使用VISA和万事达卡,银联卡基本用不了,银联卡不能用于大病险。

尽管银联国际一再收紧或发出风险警告,香港保险的投保热潮却连年高涨。 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客户在香港投保金额为44亿港元,2015年增至约316亿港元,占香港个人商业保费总额的20%。 过去五年,内地人购买香港保险增加了六倍。 进入2016年,上半年新保单保费301亿元,其中一季度132亿元,二季度169亿元。 半年增长依然惊人,接近2015年水平。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并没有真正得到遏制,反而滋生了各种违规操作。 上述香港保险业资深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当银联卡无法使用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可以垫付保费,客户再以人民币退还给业务员; 或转人民币给业务员付款。

但由于人民币出境受限,很多大客户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操作。 上述香港保险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地下钱庄现在可以经营这类业务。 “地下钱庄的利息很贵,普通客户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只有那些资金量大的客户(这样做)。”

至于地下钱庄,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公安厅10月透露,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公安机关多次开展地下钱庄集中整治行动,破获案件140余起。

内地代理商涉足

据了解,保险监管部门也对香港保险违反投保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工作。 从调查结果来看,保监会发现,非法销售香港保险产品的参与者鱼龙混杂,营销手段焕然一新; 且由于参与机构和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局面。 内地保险市场。

事实上,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由来已久。 上述香港保险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内地客户前期来港买保险是在1997-1998年,主要来自广东省珠三角地区;2003-2010年进入中期;2010年开始进入高峰期,尤其是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内地人来港购买美元资产配置。”

由于内地客户激增,香港保险的规模也有所扩大。 上述高层人士提到:“我们公司从2005年只有3000名销售人员,发展到现在的18000名。此外,内地保险公司也与香港保险公司合作,其中大部分是财产险。”

香港保险需求激增,也吸引了内地保险代理人涉足香港保险。 上述上海保险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提到:“其实香港保险之前还没有一家代理公司做过,这两年很多代理公司都涉足或者想涉足“涉足这个领域。但香港保险在内地的代理,其实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户。”

据了解,必须进入香港保险。 保险公司会在你入境时带走这张白色收据,以证明你已经在当地购买了投保。 在香港境外签订的合同不受香港法律保护,也被外界称为“地下保单”。

关于香港保险产品,时代周刊记者了解到,传闻内地用户最喜欢的产品是分红分红险,最低缴费期为5年,最低起投额为2000美元,无上限。 定期缴费5年期间,现金价值低于投保额,第8年现金价值高于投保额,10年后投保具有更大的升值功能。

上海保险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香港保险产品没有内地所谓的万能险,短期内可以实现较高的现金价值。 一般来说,保险产品需要10年以上的现金价值才能值得退保。 因此,购买香港保险客户必须做好10年以上的长期配置准备。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刊分析,香港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要到8-10年后才会出现。 获得的汇率利息未必能跑赢内地的资产配置。

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大型保险公司大多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保险、中国人寿均有在香港注册的保险公司。

资料显示,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于1984年11月15日在香港注册成立,是目前港澳地区最大的国有寿险公司。 原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于200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

据了解,中国人寿(海外)最大的优势在于短期理财产品。 上述香港保险业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人寿在香港不算龙头,但一直在追赶。 由于市场竞争,中国人寿在香港的保险产品与内地的条款有所不同。 在投保分红数据上,中国人寿比外资品牌做的更好。

据中国人寿海外官网显示,中国人寿香港的新增保费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全港第一。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海外)新直销个人寿险年化保费为135.76亿港元,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保诚和友邦,分别为90.97亿港元和64.3亿港元,位列第二和第三。 但是,中国太保和中国太平没有进入前十。

资料显示,中国太保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4月在香港成立,注册资本为2.5亿港元。 2014年起连续获得国际信用评估机构标准普尔A-评级。 经营一般保险业务,主要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意外伤害和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航天保险、船舶保险、货物保险等;

中国太保2016年中报显示,中国太保全资子公司中国太保香港开展海外业务。 截至2016年6月30日,太保香港上半年总资产9.46亿元,净资产4.2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33亿元,综合比率84.7%,全年-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0.46亿元。

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太平,在港澳地区的保费收入并不多。 据中国太平中报显示,上半年港澳地区保费收入合计30.1亿元。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