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通关”回暖后,香港保险购买意愿触“底”回升。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产品和服务中心的暖风下,将进一步为香港保险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购买香港保险_大陆购买香港保险_如何购买香港保险

文|宋文娟

编辑|杨锐元满

一度降温的港股保险近期再度回暖。

“三年没见大陆客户了,现在在酒店大堂等上海客户,带他们去认证中心办保险。” 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表示,“内地客户积压的需求再次释放,我最近回国,每天都要设计保险计划。”

2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伟表示,自2月6日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以来,超过260万旅客已通过各个陆路口岸进出。

与全面“通关”同步的是香港保险的回收。

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反映,咨询香港保险的人次逐渐增多,内地客户朋友陆续预约来港投保; 一些内地的保险销售人员也准备带客户去香港买保险。

为迎接内地旅客回归,香港各大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较为强劲的保费优惠。

此前,由于在内地没有服务网点,香港保险在续保保费、理赔服务、争议解决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这种局面即将改变。

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下简称《意见》)),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特别是香港金融机构设立人身保险公司前海合作区、财险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完善跨境保险业务,加快在前海合作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自贸区保险市场开放,允许港资保险公司或港资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直接在上述保税区内经营。 香港保险机构期待在新政策下大展拳脚。

“双循环”保险链接点

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保险业发展战略蓝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发挥“保险业”作用的理想切入点推动者”在港参与“双循环”战略。 在南沙、前海等地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进一步研究联通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的可行模式,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备的保险枢纽的定位.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徐政宇此前表示,未来特区政府将继续利用规划售后服务中心、推动“跨境理财通”等方面的机会和经验,进一步研究与内地推动香港保险产品跨境销售的可行性。

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意见》也提出支持前海合作区保险机构与香港保险机构合作,为合作区居民制定符合要求的保险政策。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航运保险、信用保险等跨境保险产品。

同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提到,支持内地与澳门保险机构共同开发跨境商业医疗、养老等特色保险产品合作区居民,支持合作区保险产品发展。 跨境机动车保险业务。 支持合作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 鼓励在合作区设立再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 支持在合作区设立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探索在合作区开展信用证保险业务。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指出,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的成立,可以为港澳地区提供售后服务。澳门居民持港澳保单,推动保险产品融合,搭建市场互联互通桥梁。 以往,从内地来港游客购买的保险持有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持有重疾险、终身寿险、万能寿险等保障型险种。 服务。

“香港保险公司将内地市场称为熊猫市场。” 一位保险学教授告诉《财经》,“香港本地市场竞争激烈,容量有限,而内地市场对香港来说机会很大。借助大湾区的东风,既可以提供理赔,也可以提供保费。”为现有客户提供续保服务,也可以借助服务中心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增量保费,吸引更多内地客户购买香港保险。”

据了解,截至2022年9月30日,香港共有164家保险公司,其中90家经营一般业务,53家经营长期业务,19家经营综合业务。 在保险中介市场,香港有1,714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80,834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人、24,475名持牌业务代表、819名持牌业务代表和10,990名持牌业务代表。

2021年香港保费总额将增至5,817亿港元,而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2021年将达到44,900亿元人民币(折合50,786亿港元),是2021年的7倍多同期的香港市场。

面对市场潜力巨大的内地市场,部分香港保险机构开始加快布局内地市场。 比如深圳代表处已经直接从Boss招聘。

专家认为,在开放香港保险产品方面,应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分阶段开放。 自贸区将率先开放车险、跨境医疗险等消费保险产品。 打开供参考。 对于重疾险、人寿险等在香港保险中更具竞争力、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保障型保险产品,需谨慎行事,防止对内地保险公司经营造成过度冲击,本土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后果。 然而,曾经广受内地客户青睐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等,因涉及资本项目,受到内地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严格监管。收入和支出。 适当放慢对外开放步伐。 通过限额控制等方式控制风险,审慎推进。

消息人士认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自贸区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财富较多。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内地保险公司来说,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竞争者,行业竞争的加剧在所难免。 不过,保险公司的到来也会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内地保险公司加快变革,努力提高经营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内地机构也开始在香港设立保险机构。 《财经》记者了解到,水滴公司已在香港拥有持牌“华伯特金融服务”,并正式更名为“水滴金融服务(香港)”。

水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沉鹏透露,正在组建香港本地化团队,将继续关注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机遇。

泛华金控内部人士透露,泛华将于2022年成立溥仪家族办公室(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咨询有限公司,可对接香港保险业务。

香港保险需求活跃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香港来自内地旅客的新商业保险保费下降近90%。2021年香港长期商业保险总保费为5201亿港元,新增来自内地旅客的业务保费将进一步下降至约6.88亿港元,仅占新个人业务总额的0.4%。

自2月6日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后,不少内地人纷纷赴港购买保险。 内地中部一位二胎宝妈说:“‘通关’后,就来这里给二胎买保险,这次主要给香港的孩子配置重疾险和储蓄险Kong,我还是在内地买医疗保险,看病比较方便。 她对这次旅行购买的香港保险很满意,购买过程简单高效。

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透露,“通关”后,更多的从业者回归香港保险业,比以前更忙。

“早上开车去深圳机场接客户,从机场半小时到福田口岸过关,坐东铁线到尖沙咀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公司去跟客户解释保单,签合同,整个过程一个半小时。顺便帮客户在香港开了个银行账户。。最后去保险公司交保费” 保险代理人就是这样记录他的工作日的。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称,内地游客是香港人寿保险市场新保费的重要来源。 受疫情过后访港旅客锐减影响,2020年至2021年香港新寿险保费增速将承压。

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按年化保费计算,2017年至2019年内地游客个人新保单保费占比分别为37.3%、37.5%和29.6%。 2020年疫情导致“关关”后,访港游客人数骤降。 2020年和2021年同比分别为-93.8%和-97.6%,拉动内地游客个人新保单年化保费同比-86.0%。 , -93.2%。 受此不利影响,2020年及2021年香港人寿保险及年金保险的年化新保保费将分别按年-40.1%及-4.8%。 友邦保险的香港业务也受到重大影响。 2020年年化新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同比分别为-52.4%和-66.1%。

不过,有专业人士认为,“疫情管控只是延缓了保险需求的释放,并没有消除需求”。

在香港全面恢复“通关”之前,曾借机转战澳门,安排内地客户到澳门签单。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内地游客贡献的年化新保保费将超过三分之一。

但在香港全面“通关”后,澳门的部分客户保险需求又回到了香港保险。

近期,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有吸引力”的客源策略,以实现对内地市场的布局。

“最近连续两天都在高铁站接内地客户,不得不夸一下公司选的广告位,就在高铁香港站的出口闸口。” “ 一位香港保险从业员说。

从1月1日到3月31日,许多公司都推出了首年保费折扣。

例如,香港宏利保险的某保障计划提供3年缴费高达20%的折扣; 香港保诚多币种计划,3年缴费最高11%保费回赠,5年最高23%保费回赠。 AIA计划缴付保费3年,保费回扣5%起,最高回赠19%,5年缴付保费8%起,10年缴付保费10%起。

一位香港资深保险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首年保费返还主要用于第二年交保费时抵扣,只有极少数产品在第一年交保费时有优惠。” “

一位香港保险经纪人告诉《财经》记者,“香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知道,‘开关’一下,内地居民就会涌入香港,引爆过去三年未被满足的需求。 保险公司正在疯狂抢夺内地客户。”

安排内地客户来港,陪同客户进行癌症筛查或HPV疫苗接种,陪同客户到香港各大奢侈品店扫货。 这些香港保险从业者以前用来吸引内地游客的服务,在“通关”后将继续存在。 经常用来吸引大陆游客。

例如,香港富通保险表示,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正门K11 MUSEA为赴港游客提供自费接种富比泰双价疫苗的接种服务。 此外,还为来港游客提供优惠体检计划,并提供星级酒店优惠价格。

友邦保险表示,其在尖沙咀海港城设有财富中心,财务策划顾问和客户可以在舒适、优雅、宁静的环境中会面; 此外,香港保诚、富通、宏利等主流公司也在海港城设有保险服务中心。

一位中介透露,在海港城,赴港办理保险的业务已经开始出现大排长龙。

一位从业20多年的香港保险业者也告诉《财经》记者,“‘通关’已经过去半个月,内地游客比春节期间进港的还要多“现在内地的生意每天都在增长,但还没有回到香港疫情前的状态。”

他预计香港的第一波保险覆盖将在三月下旬左右。

瑞银认为,经过调查,约有67%的人考虑在“通关”一年内购买保险。 2024年,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险金额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峰值。

巨大需求后隐藏的风险

最近,数千万的香港保单频频出现。

创始人牟建群认为,香港的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例如,投保人可以为母腹中尚未出生的婴儿投保,储蓄型保险可以通过改变被保险人的方式实现保单的传承。

部分保单可覆盖人民币、美元、英镑、澳元、加元等7-9种世界主流货币,保单货币可自由兑换。 这种多货币保单也是各大公司的主打产品。

不过也有不少专业人士提醒,在香港投保还是要注意风险。

首先,我们要仔细辨别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并不是说香港的保险产品就一定比内地的同类产品好,或者更适合投保人的理财需要。

第二,避免被销售误导。 例如,近期有多家香港保险业者表示,香港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在香港购买大额保单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具有误导性。 一方面,此前资本投资者准入计划允许的投资资产在保险产品中仅包括投资连结保险,并未包括保障产品。 另一方面,与之前一样,该计划不包括内地人,也不包括投资物业,投资门槛将大大提高。 内地居民通过购买大额投连险获得投资移民资格的渠道尚未开通。 “

原保监会官网曾发布《内地居民赴港投保风险提示》,从法律、外汇、收入、退保、具体条款五个方面提示内地居民存在风险在香港购买保险。

法律方面:首先,内地居民在香港投保必须到香港投保,并签订相关保险合同。 如果在国内投保香港保单,就是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大陆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其次,香港法律适用于购买香港保险的内地居民。 如发生纠纷,投保人应依据香港地区法律提起维权诉讼。 与内地相比,香港的法律诉讼成本更高,可能面临更高的时间和成本成本。

外汇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其赔偿和保险金均以港元、美元等货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货币兑换风险。

退保方面:香港保险完全市场化,没有“保底”设置。 一旦保险公司倒闭,投保人很可能“血本无归”。 若想中途退保,保单持有人只能取得保单的现金价值。 香港监管机构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没有具体要求。 大多数长期定期保费保单在保单初期的现金价值非常低,前两年甚至为零。

在收入方面,高级总精算师提醒要区分保本收入和非保本收入。 “非保本回报率只是示范回报率,未必能达到。”

例如,2020年,香港警方破获一起保险诈骗集团案,涉案金额4.75亿港元,涉及香港安盛推出的一款投资连结保险产品。 263名遇难者中,有250人来自内地,主要是家庭主妇、退休人员和社会中高层人士。 损失从20万港元到2000万港元不等。

保险经纪人在向保单持有人展示时,保证每年9%-12%的回报率。 但2019年保单净值变为负数,保单资金资产被清空,申请清算。

《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历经三年多的维权官司,保单受保人仅从香港安盛收到保费结算总额的约50%作为退保对价。

(作者为《财经》记者)

編輯:碩谷新聞聚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