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密蘇裡號,日本投降儀式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註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瞭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3日,重慶,抗日戰爭勝利遊行

十四年抗戰,山河動蕩,碧血千秋,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太多感天動地的壯舉,漫長的抗戰,3000萬軍民傷亡,近2000萬中國人死亡,戰爭規模與犧牲人數,均為史上之最悲壯一幕。然而,今天僅有一句“勿忘國恥”還遠遠不夠,我們亟需從更加寬廣的時空背景下,反思這段歷史。

抗戰史上的八個瞬間:

▌九·一八事變——被忽視的“二戰起點”

1931年9月18日,當馮玉祥、閻錫山等人還在籌劃著如何“倒蔣”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向沈陽北大營發起進攻。半年時間內,沈陽、長春、哈爾濱相繼淪陷,東三省100多萬平方公裡國土喪失,十幾萬東北軍撤回關內,3000多萬同胞淪入日軍統治。

▲正在燃燒的東北軍駐地北大營

▌一·二八事變——“南北夾擊”下的危機

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進軍哈爾濱,同時日軍海軍陸戰隊向上海發起進攻。駐上海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浴血抵抗,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正面抵抗,傷亡士兵1.4萬。一·二八事變一周後,哈爾濱淪陷;兩個月後,在國際調停下,淞滬戰爭停戰。

▲一·二八事變中的守軍十九路軍

▌盧溝橋事變——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

1937年7月7日,日軍由盧溝橋進攻京郊宛平城,駐守京津的第二十九路軍發起抵抗。隨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聲明》,全面抗戰爆發。然而,一個月的時間內,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北平淪陷前夕,二十九路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

▲盧溝橋事變中英勇戰鬥的中國軍人

▌淞滬會戰——凡爾登是絞肉機,羅店是血肉磨坊

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主動向上海日軍發起進攻,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爆發。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死傷25萬,日軍死傷4萬餘,僅羅店一役,國軍王牌精銳第18軍與日軍拉鋸近十日,全軍建制被打破,被稱作“凡爾登是絞肉機 ,羅店是血肉磨坊”。其中,被稱作“淞滬最後一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更是抗戰中最悲壯的一幕。

▲被日軍轟炸後的上海南站,一個嚎啕大哭的嬰孩

▌南京保衛戰——老天下瞭一場血雨!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13日國都南京便遭淪陷。二戰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一幕“南京大屠殺”發生,死難同胞30萬。僅12月18日草鞋峽一案,日軍用機槍掃射屠殺中國軍民五萬七千餘人,並縱火焚屍,全部棄於長江中。

▲日軍攻破南京中華門

▌武漢會戰——百萬精兵,血戰江城

武漢會戰是抗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作戰區域涵蓋鄂、豫、皖、贛四省,國軍投入總兵力達100萬,從1938年6月到10月歷時四月有餘。武漢雖失守,但在戰略上卻贏得瞭轉機,日軍兵鋒大挫,抗戰進入雙方相持階段。戰後國民政府聲明:“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

▲1938年7-9月間,漢口,一次日軍的空襲之後,在被毀的傢園前哀傷的婦女

▌滇緬戰役之松山戰役——遠征軍的焦土墳塚

1943年10月,中國遠征軍與英美同盟軍在雲南、緬甸打響歷時近兩年的滇緬戰役,中國投入兵力約30萬,傷亡6.7萬人。其中,1944年6月4日爆發的雲南龍陵松山戰役,中日雙方激戰三月有餘,犧牲的中國最小士兵隻有9歲。作傢薩蘇這樣寫到:“為瞭救國,中國的母親把傢裡的最後一個孩子送上瞭戰場。”

▲松山戰役中,7000名平均年齡隻有13歲的娃娃兵被送上戰場

▌湘西會戰——勝利前的最後一戰

1945年4-6月,中國軍隊進行瞭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會戰。此役國軍投入兵力20餘萬,殲敵3萬,日本不僅在中國戰場上遇挫,其本土還遭到瞭由中國起飛的美軍空軍的轟炸。

湘西會戰結束兩個月後,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這場歷時十四年的抗戰,以3000萬中國軍民傷亡的慘痛代價,終得勝利。國民政府發表廣播說:“我們的‘正義必然戰勝強權’的真理,終於得到它最後的證明。”

▲湘西會戰時,中美空軍奪取瞭制空權,國軍士兵乘坐飛機前來支援

抗戰史上的每一個悲壯瞬間都應該被銘記,其中尤以正面戰場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最大。十四年抗戰,那些保傢衛國的中國軍人,不該被矮化,也不該被神化,那些為中華民族艱苦奮戰乃至犧牲的英雄們,不該被遺忘,那段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戰史,也不該被遺忘。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一部“銘記抗戰”的經典之作:《十四年:從1931到1945—中國將領抗戰親歷史》。

本書選取抗戰十四年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等多個重大歷史事件,多位抗戰一線將領的口述實錄:既有何應欽、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淞滬會戰右冀軍總司令張發奎等高級將領指揮決策的珍貴回憶,也有參與大小戰鬥的中下級軍官對戰場細節的回顧。

▲《十四年》內頁展示

本書用大量第一手資料解密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有沈陽北大營守軍“不抵抗”的抵抗,有喜峰口用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現代化武器的慘烈,有謝晉元率八百壯士血戰四行倉庫的真實記錄及後續命運...也因此,有人說,從正面戰場看抗戰,這是“第一本要看的書”。

本書為臺灣《傳記文學》珍藏內容在大陸首度完整呈現,全景還原抗日正面戰場的真相與細節:五大抗日主題,口述珍貴生動,史料細節尤多,取材恪守歷史原則,填補這段歷史的模糊與空白,能夠出版殊為不易。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