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雞

作為人物畫大師的范曾先生,人物作品自是卓犖不群,格調非凡,而他的花鳥畫作品,也是頗有大傢風范,風格突出。他畫雞,特重神氣,雞頸與胸、腳,用筆輕重自如,而雞身與翅膀,則墨韻獨到,足見其對筆與墨的駕馭能力,非一般花鳥畫傢所能企及。

2.古趣圖

這張《古趣圖》,是范曾先生1991年所作。一老一少,優遊自在,少者正從兩碗間放出一隻青蛙,活靈活現,趣味盎然。其趣味,不是簡單的現代生活所可以顯現的,所以稱“古趣”,其味道甚悠遠。是作題款有雲“古有無懷氏,黔婁之儔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而今安在哉?讀《古趣圖》,畫中人庶幾矣”,內中可見作者心胸,其所思在遠道,乃通過筆墨發思古之幽情。

讀是作,忽然這讓人想起《莊子·外篇·胠筪》所述:“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是等樸素的社會狀態,今人是無從享受到瞭。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成為物質商品的奴隸,欲望的競爭成瞭痛苦之源,在忙碌之中彼此失去瞭作為人類的最基本信任和相處的樂趣,其原因何在呢?

讀范先生此作,或許可以啟發我們一些來自畫面又延展到畫外的考慮。作為藝術品,在視覺審美的同時,若能引發一些形而上的思辯,到哲學的味道,或許才稱得上藝術品的最上乘之作。

3.牽牛圖

范曾先生的人物畫中,註重童趣的作品占有相當的比例。所謂“復歸於嬰兒”者,正是這類作品的理想追求。

在這張1991年的作品中,牧牛的童子與牛犢相依戀,一派田園風光,是范先生的典型構圖。值得註意的是,范先生的繪畫作品,構圖是頗講究的,註重空間佈置,人物之間、人物與其他動物或者物件之間,有前後、上下、左右的穿插關系,在互相掩映參差之中,有瞭場景的真實感。中國畫的高妙之處,雖是散點透視,雖是在二維平面之間造型,但一定要有空間的造境感,否則,總不能超脫一般筆墨的層次,實現氣韻生動的追求。

所謂“真境逼而神境生”,是中國畫的要訣之一。范曾先生在造境上,顯示出大師風范,在咫尺之間,把物體置放在一個開闊的空間之內,遊刃有餘,這當然與他的骨法用筆有直接的關系,而重要的也是一般讀者註意不到的專業技巧,就是這造型本事。一般畫傢之所以拙劣,其表現之一就是不能在有限的紙幅之內造境,隻停留在平面機械的擺佈上。

牛頭可以畫得很大,人也可以畫得很悠閑,卻正在看似不寬裕的面積內,把人與牛的空間關系處理得惟妙惟肖,詢為非常手段。這在范曾先生其他代表作諸如《老子出關》、《後赤壁賦》等作品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

4.觀蟾

這是范曾先生1991年所作的“懷鄉”“紀往”之作,所謂“流寓歐西,夢影雖遙,情何能已”者是。

兒時的情景,雖隻能於夢境追尋,但其異樣的感受,卻是刻骨銘心的。縈繞不斷的這種感受,正是畫作最好題材,同時,也正是借助非凡的筆墨工夫,使腦際的理想成為藝術創作的具體實現。

此作中,作為背景的古松,把兒童之幼稚情趣呼應出來,而碧蟾則為畫面的由頭之在,也是點睛之處。

5.葛洪煉丹圖

《葛洪煉丹圖》圓光金版,是范曾先生2001年所作的白描。尺幅之內,遊刃有餘,神情畢肖。白描之作,最見范先生的造型能力和用筆工夫,而葛洪氏是范曾先生喜好的人物創作題材之一。

雖細如發絲,全身力到,這種對筆毫的細微的感受力,最直接地表現出來,尤其在不著色的情況下,能做到氣韻生動談何容易?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撲子,是丹陽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祖父葛雲,也曾做過東吳的大官,以煉丹著名,人稱葛仙公。葛仙公的弟子是鄭隱,葛洪就是從鄭隱處學習瞭煉丹術。後來葛洪又從師鮑玄,鮑玄見他年輕有為又聰慧上進,就把他女兒嫁給瞭他,就是著名的女灸法傢鮑姑。葛洪是東晉初年著名的道教學者,其巨著《抱樸子》的出現,標志著民間原始道教的終結。葛洪一生著書很多,除上述《肘後備急方》、《抱撲子》之外,還有《金匱藥方》一百卷,《杏仁煎方》一卷,《玉函方》、《葛氏單方》等,可惜均已散佚。作為魏晉神仙道教形成的關鍵人物,對歷史上及當時流傳的仙道、仙術作瞭系統而富有創造性的闡述,從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為神仙道的建立作出瞭重大貢獻。他出身於江南著名的士族官宦傢庭,本身就是一個碩儒,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統。這樣的傢庭背景使得他常在出仕與隱修間徘徊,但動蕩的時代以及個人獨特的遭遇使他由入世到遁世,舍儒從道,提倡儒道雙修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他雖遁世隱修,但仍不忘關心國傢大事,出仕與隱修,其間關系至密。

6.亦有所思

范曾先生歷年所作童子圖最為有趣。此幅作於2001年的《亦有所思》為范先生常見題材。題謂“亦有所思”,頗有意味,大抵雖為童子,看似頑皮而天真無邪,然其所思所想,“亦”有非常處,因為其真,則必然無意中觸及人生與世界的大道理,有成人所不及處。

7.屈子行吟圖

1976年(丙辰),范曾先生南下金陵,留下一批作品,是作《屈子行吟》即其一。彼時范先生38歲,作品中白描人物有時雖然不大,但風神超凡,而背景則豐富而開闊。

8.觀世音菩薩圖

作於1995年(乙亥)的這張《觀世音菩薩造像》,允為范曾先生之精品,人物及衣飾,描繪工致。觀音題材的作品,范先生偶一為之,法相莊嚴,綽約冰雪。是作中拜觀音的仙童,亦沉著大氣,超凡入聖。

9.一路清廉

作於1977年的這幅荷花鷺鷥圖,雖為信手酬應之作,但已充分展現出范曾先生的筆墨基本功。

筆墨修養,對於中國畫傢是至為重要的基本素質,對筆墨的理解與實踐,需要深透而穎悟,在紙面上表現出來的東西,是知行合一的結果,那是畫傢的全部。

作為人物畫大師的范曾先生,花鳥畫亦頗善長,該作即其一例。其間有李苦禪的淋漓渾厚,也有潘天壽的奇崛放曠,所透露出的高華之氣,則非一般花鳥作者所能仿佛。

10.天下都樂

1982年(壬戌)的這幅《天下都樂》,是范曾先生乘興之作,畫中佈袋和尚的自在神情躍然紙上。該作用筆撇脫,墨氣淋漓,左側背後的佈袋,一筆揮出,氣韻流轉。

范先生的這種大寫意的人物畫,比之於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李白醉遊圖》諸作,當不稍讓。

11.龍種

題曰“龍種”的這張畫在紅宣鏡心上的作品是范曾先生1989(己巳)的興來之作。童子乘奇石歡呼,如乘龍飛騰,畫面中間的一縷柳枝,不啻為春之消息。

值得註意的是畫面左半部的“龍種”二字,寫得尤大,可見當時先生的興致之高,乃是他非凡的民族自信力和拳拳愛國之心的自然流露。

12.靈丹

1991年(辛未)的題名《靈丹》的這幅作品,是范曾先生寓居於巴黎時的精心之作。畫中老者顯為得道高士,幾粒靈丹煉成,拈一枚在手,其得意神態莫可與外人道。坐在旁邊的那隻仙猴,亦悄然動容,與老者情境相和。

這樣有理有趣之作,在范先生的手中,俯拾即是,那無疑是他日常之所思所想的自然流露。心中曠然無礙,直與天地精神相往還,與道冥一,忘卻塵俗市囂,即靈丹在握瞭。

13.羲之愛鵝圖

這幅《羲之行散》,范曾先生於1982年(壬戌)。魏晉的文人風度,深得范先生心儀。藥與酒,與彼時文人之時代風尚有不解之緣。借助於酒,可暫且忘記一切,解衣磅礴,物我兩忘。

劉伶《酒德頌》有道“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若江漢之載浮萍”,真說出酒之為用為德之大。詠酒這,尚有鄒陽《酒賦》、揚雄《酒賦》、王粲《酒賦》、陳王植《酒賦》、嵇康《酒賦》、袁崧《酒賦》、嵇含《酒賦》、江統《酒誥》、戴逵《酒贊》、高允《酒訓》,直把文人借助於酒而生發一切的功能挖掘出來。葛立方《韻語陽秋》卷14 雲:“張長史以醉,故草書入神,老杜所謂‘楊公拂篋笥,舒卷忘寢室。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是也。許道寧以醉,故畫入神,山谷所謂‘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摩松煙’,‘醉拈枯筆墨淋漓,勢若山崩不聽手’是也。大抵書畫貴胸中無滯,小有所拘,則所謂神氣者逝矣。鐘、王、顧、陸不假之酒而能神者,上機之士也。如張、許輩非酒安能神哉?”則把藝術傢之創作與酒直接聯系起來。

觴次滴瀝,酩酊之際,“非酒安能神哉”,然而范先生此得意之作,雲“羲之九泉有靈,應感此傳神之妙”,卻非借助於酒之妙用,乃是心中塊壘之瞬間釋放,更借助於非凡的筆墨手段而實現之。

14.亦有佛性

1987年(丁卯)的這幅圓光鏡心《亦有佛性》,畫中一隻神猿正在禮拜得道的高僧,這是范曾先生的典型題材之一。

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的“大乘起信”一文中,范曾先生寫出自己的畫外話,“在深山古寺,雲荒石老,松高猿藏。如果這猿又性慈壽永,神話也便隨之而出”,“古寺中的高僧與猿們共同呼吸著天地清氣,相逢機會必然很多”,“憑猿的智力是十分容易和人溝通的,它們的記憶力很好,能夠學習與摹仿人的動作,進而解決問題。也許它們不甚知其所以然,但久之,會學得很像,如叩首拜佛之類”,“然而畫傢不會滿足於猿們低層次的智力,在我的筆下,猿和人的界限隻限於外表”,“在這大德高僧前匍伏而禱的老猿,必有它自己艱難苦恨的身世。高僧那洞察萬類、看破紅塵的眼神,正與那老猿深悟佛法、自見本性的眼神相遇。畫筆微妙之處在於揮寫之際,已自營造佛教思想中般若(智慧)波羅蜜多(超度)的根本思想”。

六道眾生,皆有佛性,而眾生與人類的和諧相處,平等生活,是最值得欣喜的事情。《莊子·達生篇》所述的“以鳥養養鳥”道理,便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辦法。范先生畫動物與人,以智慧之思存其間,亦是據德依仁遊藝的具體實踐。

15.漁父

范曾先生作於1987年(丁卯)的這張《漁父》,覽之一派樸素的田園景色盈然生焉,而筆墨優遊自在,無形之中助長瞭這種詩意的發揮。畫作可作田園詩來欣賞,固然是中國藝術理論中的理想追求,而物質的基礎,便是這清華的筆墨,意在筆先,期乎象外。

16.老子出關

《老子出關》,是范曾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創作題材之一。這張2000年的作品,筆墨與著色均十分嫻熟,老子白發飄然而又重如山嶽,牛與老子與童子,前後穿插掩映,自然生動。

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的“紫氣東來”一篇著,范先生有這樣的畫外話:“我喜歡畫老子,畫他的說法演教,畫他的閉目神思,畫他的騎牛出關,而旁邊總有一個稚拙無邪的村童作他的書仆,背著他的幾卷《道德經》和飲水的葫蘆。老子則素衣佈鞋,須眉皓如積雪,而頭發披散,不著巾幘,有飄飄欲仙、不與世爭的風神。他微微地欠著腰,半睜半閉著那雙洞察天地古今的慧目,寂然凝慮,悄焉動容。那童子不正是對老子永懷敬意的范曾我嗎?在老子面前,我心靈上有一種無法言狀的感動,我筆下那霜雪似的毛發,正昭示著皚皚千山般明凈高遠的學識,那止水般的寧靜,也象征著老子澄潭千尺、清澈幽深的思維。”

范曾先生畫老子出關,構圖雖大致相同,但具體而微處絕對不會一樣,因為先生對待每一幅作品都以創作的心態,獲得新鮮的感受,意在筆先而一氣呵成。之所以百畫不厭,屢出屢新,正是有這種內心的激情與沉靜,以及殊堪自信的非凡筆墨,造就瞭這一大繪畫符號,屬於范曾先生的“老子出關”。

17.達摩

這張高士圖作於1988年(戊辰),題曰“暝還雲際宿,弄此石上月”,當是范曾先生的得意之作。頭部及手腳細筆出之,而衣服則用潑墨之法,相互生發,相得益彰。雖沒有松石之類作背景,而讀之卻感受到人物被置放在一個曠遠的空間之內,則畫中高士的悠閑心境展露無遺。計白當黑,是中國文藝哲學的精微之處,表現在繪畫藝術中,尤覺奧妙無窮,作者善用之,讀者亦當善解之。

18.九韶之舞

《楚人九韶之舞》為范曾先生1988年(戊辰)所作,可謂快意之作。舞蹈的楚人老者敞胸袒懷,形象天真,是作在構圖上極具視覺張力,上下左右已均居邊緣,而畫中楚人的左腳也有伸出畫面之感,這便將其舞蹈時暢快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19.老子

此圖《老子》范曾先生作於1993年(癸酉),上有題曰,“癸酉年遊江南,凡畫店必有十翼贗品,百年之後有識者或謂,斯作亦偽。嗟夫,名傢之悲也”,可想見其當時之感觸。

大江南北,凡有畫店處皆有范曾偽作,也算一大奇觀。或有人雲,見某某贗品幾可亂真矣,如是言者必不知畫也。凡贗品,貌似而神離,去真跡遠甚。作偽者心術不正,而造型能力、筆墨工夫又遠不逮,雖依樣描摹,必顧此失彼,劣跡斑斑。

20.唐人詩意

范曾先生1988年(戊辰)所作《能飲一杯無》為唐人詩意,把一種平常心托付給在畫中。平常心者,或茶或酒,復歸平淡,誠如朱熹論孔夫子所謂:“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合流”(《四書章句集註》)。畫中童子天真,老者悠閑,讀之意味深長。

21.達摩

范曾先生亦常作達摩面壁圖,一般為坐姿巖下。是幅作於2001年(辛巳)的達摩,為站立側身像,眼眸熒然有光,衣紋灑脫,有出水當風之概,雖無多背景之襯托,但把渡江達摩的氣象活現於紙端,堪稱雄渾。

“面壁九年成正果,風風雨雨挾江東”,范先生題此,聯想其乃“江東”之人,知有感觸存焉。

22.靈運臨

是幅作於1979年(己未),是范曾先生的得意之作。筆墨精良,收放有秩,把“謝客風容快古今”的靈運風采表現瞭出來。居棲於畫面左側石上的一隻青蛙,在不經意中增添出一股別趣,引發讀者池塘春草之思,與畫中人一同遊戲於自然田園之間瞭。

范先生在引元遺山詩後,頗有感慨,謝氏之卓犖文字,乃世事崎嶇使然,倘“生盛世,得寵譽,其詩文或不傳矣”。非惟一人一世,此一大文學史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3.老子出關

“中國畫傢不以變體為無能,一畫既出,或十之百之,非簡單之重復也。畫之既久,忽焉有所妙悟,新境或隨之而出。今寫此圖,是其證也。”

——范曾先生作於1987年(丁卯)的這張老子出關,為彼時傑作,景象高闊。先生作此畫時,甚有體會,故題有上面一段畫論。內中道出一個妙訣,就是題材的重復對於創作的重要,在不斷重復中熟練、升華、進境。技進乎道,莊子所舉庖丁解牛之例,就是此理,不知乎此而朝三暮四,還大言創新雲雲,自欺而已,終無所得。

24.行書“佳客相過”

范曾先生書法,四字橫幅之作頗多見,此《佳客相過》作於 2003年(癸未)。

范先生書法,於1998年(戊寅)發生一大變體,脫略瞭此前的一些波折婉轉,用筆直取,爽快利落。

先生書法碑帖賅備,方圓既濟,而自成體貌。賞先生書法,往往嘆其風清骨峻,感其使筆落墨之間,能擒縱自如,或重如崩雲,或輕似蟬翼,真得沉著痛快之書法妙旨。

25.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為范曾先生得意之題材之一,典出《莊子·內篇·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是幅作於1982年(壬戌),筆墨稱意,氣韻生動。畫中人物須發蓬松,有微風迎面之感,而臥下之衣紋,時見缺落,有氣周流。再看右端飛舞嬉戲的兩隻蝴蝶,栩栩然如活似動,亦足見先生花鳥畫之功力。

26.慈悲為懷

《慈悲為懷》為范曾先生2001年(辛巳)作於圓光卡紙上的作品。白描出之,寥寥數筆,精謹剴切,如雕如塑,把高僧大德的神貌活現出來。

27.大吉

范曾先生花鳥之作,筆墨幹練,特有神氣。作於2001年的這幅《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是一代表作。

賞是作,雄雞卓立不群,英姿颯颯,尾翎一筆灑脫畫面,筆斷而意全,特有風致。後有一奇石作背景,左右穿插,上面則有竹枝掩映,通篇氣息清脫高華,不染纖塵。

28.楚人

《楚人》《九韶之舞》為范曾先生1987年(丁卯)一書一畫珠聯璧合之作。

范先生書法有自己獨特風格,而且有來路淵源,臨習作品多見即為其明證,是作“楚人”二字集自《石門頌》。先生偶作隸書,融合瞭漢碑諸種,自鑄體格,而心得處尤在用筆,渾厚結實,悟印印泥、錐劃沙、屋漏痕之法。

因地制宜、左右逢源、隨機而化,范曾先生作畫從不打草稿,隨意出之而構圖妙絕,是其超人本領之一。是作《九韶之舞》,舞者衣袖自然飄揚,腿腳自在屈伸,在扇面的限定空間內,可謂遊刃有餘瞭。

29.君子乃樂

《君子乃樂》《世有君子》為范曾先生1987年(丁卯)書畫合壁之作。書法“君子乃樂”用《石鼓文》句,用筆含蓄圓融。下面畫作則特有趣,牧童正與牛較勁,張力表現在韁繩上。

“世有君子,其犟如牛”,從畫中這風趣的題字上,可以見出范先生對世事之體察,把君子與犟牛牽連在一起,亦莊亦諧,特具哲思。

30.行書杜甫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范曾先生1980年(庚申)行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句,此一時期書法具有鮮明的個性面貌,風華婉轉,輕重有致,舒展自如。

31.補天圖

《補天圖》為范曾先生1987年(丁卯)的作品,把補天的女媧描繪得綽約冰姿。是作純以白描出之,鐵劃銀鉤,線條在婉轉中蘊涵力度,特具內美。

線條的力度,不在於粗細,而在於是否準確,準確瞭,雖細如發絲而能力透紙背。線條的生動,也在於準確,準確瞭,自然氣韻生動。范曾先生人物畫豐獨備,其一大物質緣由,就是筆下線條的準確,毫厘不爽。

32.達摩得

此《達摩得悟圖》為范曾先生1979年(己未)所作,獨具悠閑之致。在22年後2001年(辛巳)范先生再讀此作時,他感慨地跋道:“讀昔年畫,若逢故人,若遇知己。歲月遞嬗,霜鬢漸生,不我遐棄者藝也。”

藝術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所以能屢畫屢新,尤其對於一個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大畫傢。范先生畫達摩得悟圖也可謂多矣,然而他能在創作時興趣盎然,時有新意,便在於把握其機,在筆與紙的瞬間的接觸中,賦予瞭自己的懷抱與神思。

33.神猴

此神猴獻壽圖為范曾先生1989年(己巳)所作,人猿相得,有眾生平等之意,亦深懷惻隱之心。上有題詩雲:“結屋雲霄有老僧,塵根百劫入濤聲。談禪早忘人間話,夜夜追陪峽上星。”

34.靈運歌嘯圖

此《靈運歌嘯圖》為范曾先生1985年(乙醜)所作,衣服以潑墨法出之,意在表現臨風各嘯的謝靈運其曠達之懷。觀畫上題字,曰“鄙哉愚人,戚戚懷瘼;善哉達士,滔滔處樂”,則涵義深遠,愚人與達士之別,直接表現在其生存的態度上。

35.摩西像

此《摩西像》作於1991年(辛未),是范曾先生的遊戲之作,然亦有別趣。用中國筆墨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的西洋雕塑,表現其塊面、光影與質感,不乏巧妙。

36.人物

“癸亥秋,我遊海南,這是蘇東坡一生宦海沉浮、厄運相仍、累遭讒毀、遍體鱗傷而最後被扔棄的荒蠻之域。他也曾想兼濟天下:‘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即使累遭挫敗,他猶思‘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依然‘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他是一個在任何艱難顛厥之中,可以在心靈上釋放自我的人。”(《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詩雄千秋》)蘇軾放曠達觀之神韻,非一般畫手可得。

是幅人物為范曾先生1982年(壬戌)所作,瞬間的感受固定在紙端,今日讀之,猶覺煥然。

37.人物

此幅為范曾先生代表之作,人物神情瀟灑自在,衣紋暢然寫出,可見當時創作時的得意之態。這從畫面上的兩處題款可以得知其中消息。

右下一處題款雲:“己未年曾有此稿,今藏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丁卯年追憶作此,頗得己未神韻。嗟夫,藝之不可重復如此,實可為作吾畫偽者鑒。”

范曾先生作於1987年(丁卯)的這張作品,是追憶他1979年(己未)的一張畫稿子,雖然頗得神韻,但范先生自己以為也不能完全復制他自己,於是發出感慨,藝術是不能重復的,於是也從側面諷喻一個事實,那些作偽者之贗品,當然不可得范曾先生原作之神韻,至多也隻是得一皮毛外相。

38.度呂圖

此幅《度呂圖》為范曾先生2003年(癸未)所作。畫面色彩清麗雅致,兩人物一動一靜,相互生發,讀之言語之聲猶尚在耳。構圖上後面一石橫貫左右,使氣息更圓融,同時也把讀者的視線可以引領到遠方一塊更空闊的天。

39.七言行

“冰消風和”七言行楷對聯,為范曾先生1998年(戊寅)所作書法,內容為《沁園春·述懷》句。是年范曾先生書法大變,脫略行筆中之婉轉頓挫,而法度賅備;可貴者是先生書體在變化之後仍能保持原來風骨,依樣是自傢面貌,識者不感陌生。

先生於自己書體之變化頗有心得,嘗有論曰:“戊寅年始悟書法用筆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擻。讀唐人碑,又感法度深嚴,抑性舍靈,乃幻變古規,自造傢法,自信不輕讓褚虞。世之書界笨伯,讀此必大怒雲。”可見先生之於書法規矩與變化規律之自省,其所以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非無由也。

40.懷素學書圖

此幅《懷素學書圖》為范曾先生1982年(壬戌)之作。畫中懷素和尚兀然獨坐,是悟書道也。畫中有題雲:“世人知其為草聖,然於佛學貢獻更著,為東塔律派之祖。”相關知識體系之於藝術創作甚為重要,蓋凡大藝術傢,除卻超人之悟性,更有非常之修養,融會貫通,然後表現於紙端。

41.蘇子吟嘯

此《蘇子吟嘯圖》為范曾先生1982年(壬戌)應名秋山者而作,題曰:“相期隔歲黟山住,一醉桃花石上眠。”

“他心靈的情態自由從來跟隨著他走遍天涯,在儒傢濟世事功的追求而外,他更有莊子坐忘、攖寧(“攖寧”,莊子語,意謂從紛亂中歸於寧寂)的修養,這便是天地並生、萬物齊一的宇宙生命觀,他可以與草木萬物同生同腐,他可以蔑視人間的一切榮名和地位,徹底解脫生命的倒懸之苦”,在《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詩雄千秋”一篇中談及蘇軾時,范曾先生有此之論。

在微閉的雙眼背後,蘇軾之曠達博觀,一覽無餘,范先生人物畫之妙,便在於此,古人論畫所謂“超以象外”,正此之謂。

42 楚韻

《楚韻》作於1985年(乙醜),為范曾先生快意之筆。畫中楚人狂歌漫舞,容與徘徊,如癡如醉,一種悠悠古韻流佈其間。范先生繪畫作品之所以能傳神,與他胸中滿溢的詩情不可或分,他首先感動瞭自己,然後就是借助一隻非同尋常的畫筆,傳神定照,使覽者在觀畫之際,爽目而動心。

好的作品,在於一眼即可打動人,此後屢看而不厭,在畫面上往往有所新發現,得到審美的愉悅,范先生此作即有此效。

43.戲蟾圖

是幅《戲蟾圖》為范曾先生1981年(辛酉)酬人之作,老者戲蟾,有別趣,寄托一種復歸於嬰兒的自由自在的心態。范曾先生的繪畫,創造瞭一個個屬於自己的繪畫符號,他挖掘出不少繪畫題材,均是在平常的生活場景中發現不同尋常之所在,然後發揮而為典型,成為審美對象,於是,立刻在原有的表象背後,註入瞭非凡的妙理與哲思,這則不是一般畫傢所可能。

44.雙鳥

此作為范曾先生仿八大山人的畫作。最令范曾先生心儀的中國畫傢就是八大山人,他曾認真臨摹過一批八大山人的作品。“戊寅之秋,我在巴黎的最大收獲是以臨摹八大山人的畫為日課,這幅畫便是我的作業。我日漸趨近八大山人,便距盧浮宮的繪畫日遠,這是一種奇異的體驗,是對民族文化內核的一次深入的發微探奧”(《范曾散文三十三篇·墨點無多淚點多》)。范先生認為,八大山人的作品有永恒的親和力,它不會停留於封閉與內向的自我直覺觀照,他賦予形象的是人類普遍心靈可以接受的美感,而這種美感具有著八大山人強烈的個性,有著不朽的獨特魅力。

范曾先生的筆墨,頗得益於臨摹八大山人的作品,尤其表現在1998年(戊寅)之後,作為配景的石頭或松樹、荷花,有八大的厚重與清脫,這更增加瞭人物畫通篇的雅壯之氣,把中國的文人畫推向一個新高峰。

45.老子出關

作於1994年(甲戌)的此幅《老子出關》,畫中人物部分為范曾先生所作。在古藤幽徑的烘托下,與無配景的老子出關自是有不相同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讀是作,我們可以考慮繁與簡的不同妙用,也可以思辨中國文藝哲學中“計白當黑”的理論發生與存在的道理。

46.達摩得悟

范曾先生此幅《達摩得悟圖》作於1979年(己未),面壁的達摩兀然枯作。我們或許不容易進入所謂“禪定”的狀態,那麼我們試著模仿畫中達摩的神情,保持盡量長久的時間,也許可以依稀揣摩到那種狀態的高明。傳移模寫,凝神定照,畫作之用,此為一端。

“情貌略似”,是范先生畫中常鈐蓋的一方印語,既可視為他的謙虛,也可視為他的自信。

47.面壁圖

“蓋凡大善知識,咸具大千慈悲,必含慕道沉痛,此何以達摩面壁九年,而後徹悟也。”此達摩面壁圖為范曾先生1982年(壬戌)所作。范先生之於繪畫藝事,一以貫之地認真對待,即便酬應之作,亦嚴謹細致,足見其為人處事之誠敬謹慎。

48.戲猴圖

“昔屈原寄孤憤於香草,莊周托玄想於大鵬,緣物寄情,有由然也。此翁凝視,亦或有感焉。”此圖為范曾先生1985年(乙醜)所作,人猿相得,和睦無礙。

“緣物寄情”,是詩人的本分,也是畫傢的當行,范先生藝術創作的超群拔俗所在,便是其非凡的詩人氣質。激情洋溢之作,最易感人,喜歡范先生畫作之讀者之所以眾,與此“情”字直接相關。

“亦或有感焉”,那不隻是畫中人物的事情,也是作者本人的事情,更是讀者的事情,至此,整個藝術創作過程才算完成,其中,包括藝術欣賞的階段。能預測將來讀者反映的作者,才會有高明之作。

49.長吉詩魂

此圖為范曾先生1980年(庚申)所作,時客香江。上有苗子題“長吉詩魂”。此白描之作,頗得詩人清峻之神韻,所謂“傳神寫照在阿堵之中”,非惟口頭文字,乃作者實踐之心得。

“千巖滴透原無色,一線穿空若有聲”,范曾先生論白描有此詩句。有很多知音,與范先生一樣偏愛白描之作。不著顏色的筆墨,來傳達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象。中國畫獨特的審美體系,包含瞭一個復雜的審美內容,難可與外人道。

50.達摩神悟

范曾先生作《達摩神悟》頗多,此幅作於1986年(丙寅)。右下角有先生自題“真跡無疑”,時1991年(辛未)。

即便創作同樣一個題材,范先生也總是心存感動,故時有新意。此作正在神悟的達摩,不作面壁狀,而是舉首望天,雙目熒然。在這茫茫宇宙之中,一切生命都要面對屬於自己的大問題,除非大智大慧,何以解之。對宇宙萬有當心存敬畏之心,范先生如是言之,亦隨之寄寓於畫中。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