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我國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傢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超過9700萬,約1.5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顯示,我國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每年約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發展為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它的早期癥狀極其隱匿,很多患者難以發現,因此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隨著病情發展,患者會漸漸出現“三多一少”的典型臨床表現,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尿多、體重下降。

如果此時還後知後覺不及時幹預,讓身體持續處於高血糖狀態,則可能出現一系列糖尿病並發癥,傷害多個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眼睛:高血糖會損害眼部的微血管,導致視網膜受損,引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不止會讓視力受損,看東西模糊,嚴重還可能引發失明。

神經系統: 糖尿病性神經 病變是神經系統受損的結果,可引起感覺喪失、疼痛、麻木、肌肉無力等癥狀。

心臟和血管系統: 高血糖可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炎癥,增加心臟病、冠心病、中風等風險。

腎臟:20%~ 40% 的糖尿病患者可合並糖尿病腎病,因為持續高血糖狀態會損害腎小球,逐漸導致腎功能衰竭。而這一並發癥在早期可能並沒有明顯癥狀,有些患者可在運動後出現泡沫尿,因此需尤為註意。

生殖系統:糖尿病還可能影響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男的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女的月經不調或影響生育。

皮膚:高血糖容易引起體內水分流失,導致皮膚幹燥,出現瘙癢問題。助於改善皮膚幹燥的情況。而在皮膚抵抗力弱時,也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出現皮膚癬。

足部: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 病變和血管病變可能導致足部感覺喪失和血液循環不良,這增加瞭患足部潰瘍和感染的風險,嚴重甚至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劍橋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團隊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越早被診斷出患有2型糖尿病,預期壽命可能會越短。

該團隊對兩項主要國際研究隊列(新興風險因素合作組織和英國生物銀行)約150萬參與者的數據展開瞭研究,結果發現,每早10年患2型糖尿病,預期壽命就會減少約4年。特別是在30歲時就被診出2型糖尿病的人,預期壽命可能會縮短多達14年。

雖說糖尿病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多項臨床數據表明,其危險因素多與不合理膳食相關,包括長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飲食等。

2023年發表在《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全球每年有1410萬例新發2型糖尿病,可歸因於11條不良飲食因素,這也意味著,全球70%的2型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開展分析的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團隊分析瞭184國糖尿病患者數據,發現導致全球2型糖尿病的三大關鍵不良飲食因素:全麥食物攝入不足、過量食用精米精面、大量攝入加工肉類。

而我國等東亞國傢影響最大的單一因素是全麥食物攝入不足(35.8%),其次則是精米(23.8%)和未加工紅肉(主要為豬肉)食用過多

全麥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其中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減緩血糖升高的過程。

全麥食物的攝入不足會導致飲食中膳食纖維的不足,使得血糖更容易波動,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精細主食如大米和白面經過加工後,去除瞭大部分外層的胚芽和麩質,使其失去瞭原始谷物的纖維,攝入後會被迅速消化,引起血糖迅速上升。

如果大量吃這類高GI(升糖指數)食物,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使得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從而增加瞭患糖尿病的風險。

加工肉類如香腸、臘腸、火腿等,通常含有較高鹽分和脂肪以及添加劑,長期高脂肪飲食可導致體重增加,引起胰島素抵抗,而高鹽飲食會加重自身血管負擔,引起血壓升高,加速糖尿病發生。

此外,常吃紅肉也是糖尿病的“催化劑”,來自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傢們通過研究發現,每周吃兩次紅肉的人群或許相比少吃紅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而且這一風險會隨著紅肉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一提到糖尿病防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控糖。但實際上糖尿病的發生跟我們平時吃的糖沒有必然關系。

糖尿病的“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而我們吃的糖主要指容易轉化成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果糖、乳糖等,它們雖然最終都將以單糖的形式被人體吸收進而影響到血糖,但並不是引發糖尿病的“真兇”。

部分人極端的“棄糖”飲食是非常不可取的。糖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如長期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出現低血糖、酮癥酸中毒,嚴重會昏迷並危及生命。

據成人糖尿病食養指南(2023 年版),糖尿病患者應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合理優化食物種類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樣化。

而對於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通過一定飲食和生活方式幹預,也有一定逆轉機會!

2023年7月,《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對於糖尿病前期人群,聯合使用“500111”生活幹預+二甲雙胍,對糖尿病預防效果更好,或可將糖尿病風險進一步下降17%。

2023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悉尼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BMJ 子刊《英國運動醫學雜志》一篇研究顯示,每天進行中等至高強度運動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瞭 UK Biobank 數據庫中的59325名參與者發現,與每天運動少於五分鐘的人相比,每天運動5-26分鐘,糖尿病風險降低37%;每天運動26-68分鐘,糖尿病風險降低59%;每天運動超過68分鐘,糖尿病風險降低74%。

健康人群應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後2小時血糖。

而糖尿病患者則應養成居傢監測血糖的習慣,具體可參考《2022年中國高血糖防治指南》: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數值為3.9~6.1mmol/L,餐後一小時血糖數值為6.7~9.4mmol/L,最多不超過11.1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數值需≤7.8mmol/L,餐後三小時血糖數值需恢復正常水平。

如有異常,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使用口服降糖藥物,必要時可能需要使用針劑。

參考資料:

[1]O’Hearn M, Lara-Castor L, Cudhea F, et al.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 in 184 countries[J]. Nature Medicine, 2023, 29(4): 982-995.

[2]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September 11, 2023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3)00223-1

[3]李曉華.患有糖尿病,飲食照著吃.《傢庭醫藥:快樂養生》. 2023年第8期17-17,共1頁

[4]楊帆,彭玉林,王平.基於“五臟”探討糖尿病並發癥及病因病機.《中醫學》 2023年第5期996-1000,共5頁

[5]卞令鳳.糖尿病合並高血壓的風險更高.《傢庭醫藥:快樂養生》. 2023年第10期20-20,共1頁

[6]羅光榮.警惕糖尿病並發癥的早期預警.《傢庭醫藥:就醫選藥》. 2022年第3期62-63,共2頁

[7]吳德先.糖吃多瞭就會得糖尿病?很多人都存在誤解.《傢庭醫藥:快樂養生》.2022年第9期91-91,共1頁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