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長益公益基金會主辦、中國好公益平臺支持的“有愛不留守——互助養老讓鄉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為”主題媒體沙龍在京舉辦。
數據顯示,我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在“十四五”期末超過3億,其中農村老人超過1億,農村留守老人約1600萬,這1600萬人普遍存在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經濟落後等問題。農村養老問題的壓力遠遠大於城鎮,亟需找到既普惠又因地制宜且成本較低的鄉村養老服務模式。
抱團取暖:鄉村互助養老在多地探索實踐
在眾多養老模式中,互助養老具有形式靈活、成本較低的特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亞娜用“抱團取暖”這一通俗易懂的比喻來形容互助養老的基礎,她認為不僅鄉村獨居老人的子女,其鄰居、朋友和社區工作者均可發揮社會化服務功能,鄉村互助養老紮根於鄉村傳統的親鄰互助網絡,充分利用鄉村低齡老年人的閑置時間和資源,低成本地相互幫助和服務。
在談到創新鄉村互助養老的“中國經驗”時,劉亞娜認為養老人才的培養和建設是關鍵,多元籌資是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規范標準化和評估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激活內生力才能實現鄉村互助養老
在鄉村養老領域,活躍著很多社會組織的身影,上海市長益公益基金會(簡稱“長益基金會”)就是其中之一。長益基金會從2016年開始探索開展鄉村互助養老項目,目前已在雲南、陜西、重慶等7個省級行政區的160多個村社區項目點培育鄉村助老員170餘人,孵化、培育社會服務機構7傢,激發社區志願者3000餘名,累計為5000餘戶計6000餘位老人提供瞭超過50萬人次的養老服務。沙龍上,長益基金會秘書長鐘鐵華介紹瞭其“鄉村助老員支持計劃”的工作模式與成效。
鐘鐵華認為,城鎮化進程和鄉村生活方式巨變是導致鄉村留守老人孤獨、封閉的深層次原因。因為生產和生活方式變遷,原本和兒孫一起生活的老人現在獨自在鄉村留守,照料缺位和情感缺失是留守老人普遍面臨的問題。目前民政部門已經對3%最需要支持的老年群體兜底,其餘97%的老年人群體很難服務全覆蓋,其中鄉村留守老人群體難以獲得社區層面的公益性服務,人際互信、良好互動的鄉土社會難以形成。
在鄉村做養老服務,鐘鐵華認為務必“低成本高效能”,既要提供服務,又不能過度服務。多年來,長益基金會探索實踐瞭以“鄉村助老員”為主體的互助養老模式,在每個村培養一名鄉村助老員,帶動一批村級助老志願者,支持一傢縣級養老服務社會組織,構建起“社會組織+鄉村助老員+社區助老志願者”的縣鎮村三級公益執行體系,為留守老人上門提供養老服務並開展社區公益活動,解決鄉村留守老人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的問題,提升鄉村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老人,尤其是健康的老人往往是當地最大的人力資源。”鐘鐵華表示:“這樣的服務模式不僅讓老人實現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也為本土人才發展提供瞭土壤,提升的不止是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還有整個村莊的信任認同,打造瞭友好、積極、志願服務的社區氛圍,為互助養老打下堅實的基礎。”
角色轉換實現助人自助的公益價值
“長益基金會帶來瞭公益的種子,我要讓這顆種子在施甸生根、發芽,蔓延到各個村落。”施甸縣益苗社會公益事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楊建媛說。楊建媛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瞭她從一個農民到職業公益人的成長與改變。
2017年,楊建媛成為一名鄉村助老員,開始為村裡30戶老人提供服務,但這個工作並不好做。一開始,老人們有很強的防備心,為瞭“破冰”,楊建媛常常去老人傢裡陪他們聊天、打理傢務,一起下地幹活,陪老人去看病……慢慢地,老人敞開瞭心扉,楊建媛帶動老人的鄰居一起去老人傢聊天、幫忙照顧老人,鄰裡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大傢開始在村裡開展公益活動,互相幫忙、一起玩耍,村裡逐漸形成瞭互幫互助的氛圍。
2018年,楊建媛開始擔任同輩督導員,協助長益基金會開設新的項目點,走訪瞭施甸縣甸陽鎮70%的村子後,她有瞭新的感悟,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職業公益人,培育出一批批公益的種子。於是,楊建媛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參與活動方案設計、財務報銷等工作,並在2019年培訓出30名助老員在本村為老人開展服務。2022年6月,楊建媛接任項目管理工作,作為“關懷山村留守老人”項目的代表參加施甸縣首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並獲得銀獎。11月,施甸縣益苗社會公益事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楊建媛任負責人。
來自陜西榆林佳縣的屈紅艷介紹瞭她在當地開展互助養老的經歷。2020年,在長益基金會的培育和指導下,鄉村助老員項目在佳縣落地,助老員從幫老人理發、剪指甲、打掃衛生做起,主動發現老人的需求,逐漸拉近和老人的距離。除瞭入戶為老人提供服務,助老員還在村裡組織開展符合當地文化習俗的公益活動,吸引村民參加。這些活動往往紮根於當地民俗文化,通過助老員和志願者的精心設計,營造瞭活潑、友善、熱鬧、歡樂的鄉村氛圍,受到老人和村民們的歡迎。
點燃助老員的溫度,讓冰冷的煤塊變成烈火熊熊的煤堆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陶傳進用“兩組條件”揭示瞭助老員在鄉村助老服務中的作用。他認為,如果用另一個視角去看鄉村裡那些低齡的健康老人,就會發現他們有潛力,是資源。這些低年齡的健康老人去照料需要幫助的老人,能感受到“被需要”和自己的價值。這樣一來,幫助別人的老人實現瞭“有所為”,被幫助的老人則實現瞭“有所依”,供需兩端得以鏈接。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都潛藏著去幫助別人的美好意願,在一定條件下,這個意願可以被激活,也就是看到對方有需要我的感覺,我有被需要的感覺,這個時候條件就成熟瞭。”陶傳進說。
資助者圓桌論壇老齡議題負責人王毅分享瞭她對社會組織參與養老議題的觀察和思考。王毅認為,盡管以長益基金會為代表的一部分基金會已經在鄉村養老問題上進行瞭試點和探索,但整體上基金會對於鄉村養老問題的關註和投入還不夠,且基層一線社會服務機構缺乏資源、能力和人力,這是當前鄉村養老社會服務遇到的挑戰之一。她同時指出解決鄉村養老問題離不開三點:駐地(培育本土服務機構與人才)、互助(建立鄉村互助體系)和關註(關註鄉村留守空巢老人),呼籲更多媒體關註鄉村養老問題和社會組織的良好實踐,共同助力鄉村養老問題的解決。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