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是一個充滿前景和挑戰的領域,它利用生物學和工程學的理論方法來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並使其重新獲得正常組織和器官的結構和功能。

近年來,國傢對再生醫學的支持不斷加強,組織工程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再生醫學成為醫學界的研究和創新熱點。我國越來越多的科研人才投入研究,在胚胎幹細胞建系和iPS全能性確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取得瞭一批特色原創成果。在組織再生臨床應用上,也已形成利用組織工程人工皮和細胞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以重建循環等功能,具有中國特色技術路線和方法。

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再生醫學發展

組織工程人體組織器官再生是再生醫學領域的前沿技術,其臨床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組織移植和人工器官。組織移植是指將自體或異體的組織器官移植到患者體內,以替代病變或損傷的組織器官。而人工器官則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技術,構建出能夠替代天然器官的生物材料支架和組織結構。

組織工程技術已經幫助人體多個組織器官實現瞭再生。早在1997年,科學傢曹誼林在裸鼠背上成功構建瞭人耳形態的軟骨,這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引起瞭轟動,首次向人們展示瞭組織工程技術可以“再生”人體組織的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譚強教授於2002年提出瞭“體內生物反應器”的概念,該技術解決瞭氣管替代過程中的緩慢再血管化和反復感染等難題。首例接受此手術的韓先生已存活五年多,這一成果創下瞭組織工程氣管應用於人體的最長生存記錄。

值得關註的是,企業在組織工程人體器官再生轉化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推廣至醫療機構和患者,使更多人受益。同時,還能夠提供資金支持,推動整個領域的發展,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年,為瞭使“體內生物反應器”技術更成熟、更快速地推進落地,北京一諾億康科技有限公司共投資瞭2300萬元;今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與該公司達成《人工氣管再血管化醫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戰略合作;直至6月,這項技術助力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成功完成瞭國際首例L型組織工程氣管替代手術。

這一重大突破不僅標志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落地實施,更為組織工程技術在再生醫學領域的發展開辟瞭新的途徑和思路。

再生醫學分會的成立,將充分發揮紐帶作用

為瞭加速推進我國再生醫學的創新驅動發展,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再生醫學分會(以下簡稱“再生醫學分會”)的成立致力於將好的科研成果產業化,造福更多的患者。

再生醫學分會是一個專註於再生醫學新技術研究的權威組織,隸屬於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該分會由科學傢曹誼林擔任名譽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譚強教授擔任會長。歐美同學會是一個全國性的留學人員組織,由中央書記處領導和中央統戰部代管,醫師協會則是歐美同學會的專業委員會,是由中國海內外醫學界及相關領域人才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

目前,已有近百位從事再生醫學領域的專傢加入再生醫學分會,其中包括全國各大醫院腫瘤科、罕見病科、呼吸內科、胸外科等著名專傢教授及專業醫療機構、科研機構、轉化平臺、專利公司、生產企業的業務骨幹。

再生醫學分會的宗旨是推動全國乃至國際的醫學再生和組織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關註挑戰和研究方向,專註於再生醫學新技術,推動組織器官再生修復的標準化。同時,分會將實現構建學科融合創新聯合中心等四維一體的再生醫學轉化平臺、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實現再生技術在呼吸道軟骨等的關鍵突破、推動制定再生醫學臨床應用的規范和報批程序的目標。

再生醫學分會將提供多種支持,包括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推動器官和組織再生相關產業的交流與合作、舉辦“產學研”研討會以搭建科研、教育和生產的協同與集成化平臺、定期舉辦培訓活動,以及與醫療器械行政機構合作等。

再生醫學分會構建的“四中心、四融合”創新生態對於加速再生醫學的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中,“四中心”包括促進學科交流的臨床創新中心、支持醫學與工程技術開發的醫工融合概念驗證中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產醫融合成果轉化中心以及為創新項目提供投資、孵化和轉化機會的投孵融合產業孵化中心;“四融合”則指技術創新與臨床需求的深度融合、醫學與工程學的交叉融合、科研與產業的緊密融合以及投資與孵化的全面融合。

此外,再生醫學分會還將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包括GP基金、TTO平臺、政府基金和企業資本等,以支持創新項目並為其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