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那就吃點甜食吧。”
不知什麼時候起,這句話成瞭一個口口相傳的“真理”!
但甜食真的是壞情緒的“救命稻草”嗎?
事實並非如此。
科學研究告訴瞭一個截然相反的答案:總愛吃甜食,可能會提高抑鬱風險。
為什麼甜食能令人愉悅?
人類喜好甜食刻在瞭我們的基因裡。
遠古時代,天然的甜食=無毒無害,而糖意味著能量,遠古人類隻有竭盡全力地獲取更多的能量,才能換回更大的生存機會。
所以喜歡糖,是我們的老祖宗留給現代人的生存本能。
在身體器官裡,大腦是糖的“狂熱”粉絲,一旦攝入就會產生令人感到愉悅和興奮的多巴胺激素。
這還沒完……血糖上升,會使胰島素相應增加。
而胰島素會降低兩種化學物質——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的濃度,使一種叫“色氨酸”的物質的利用率增加。
這些配角的變化,隻為瞭讓血清素在大腦中的合成增加。
雖然人體中的“快樂激素”不少,但血清素絕對的是“快樂傢族”中第一梯隊的成員。
大部分經典的抗抑鬱劑,都是通過提高腦內血清素水平的效果,進而起到抗抑鬱的作用。
所以我們會把甜食和好情緒關聯在一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瞭。
再加上類似觀點被大眾傳播、鼓勵,也給我們疊加瞭層層“甜食使人快樂”的心理暗示。
但真實情況並沒有大傢想的那樣理所當然。
吃多甜食,可能增加抑鬱風險
早在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就對糖和抑鬱的關系進行過長時間的研究。
他們認為,對糖過度依賴或渴望是因為復合胺的水平降低,這類人群總是伴隨著情緒低落和註意力不集中。
換言之,總愛吃甜食,可能就是抑鬱的一種信號。
而近年來又有多項研究驗證瞭這一結論。
2017年,倫敦大學學院一項超過萬人、為期20多年的研究顯示,糖的攝入量排在前1/3的人,在接下來的5年裡,常見心理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瞭23%。
2020年,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發現,糖攝取過多,可能會影響體內微生物的環境平衡,而部分微生物在糖分較多的環境中會“茁壯成長”,生成某些化學物質,引起炎癥反應,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成為抑鬱癥的誘因之一。
不開心時,試試這些辦法
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學著放空這些壞情緒。
1
理解情緒
首先要意識到你不開心,並嘗試理解你為什麼感到不開心。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信號,提示我們需要註意某些方面的問題。
瞭解情緒的原因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和解決問題。
2
表達情感
把情感表達出來可以幫助你減輕負擔。
你可以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例如朋友、傢人或心理咨詢師,與他們分享你的感受。
與人傾訴可以讓你感到支持和理解。
3
轉移註意力
當你感到不開心時,嘗試分散註意力,做一些能讓你感到快樂和放松的事情。
試著閱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喜劇電影、聽一首音樂等你愛好的娛樂方式。
這樣做可以讓你暫時擺脫不開心的情緒,重新調整心態。
4
改變環境
嘗試去一個你喜歡的地方,參與你喜歡的活動,或者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和放松的空間。
5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你的不開心感持續較長時間,或者感覺無法應對和處理情緒,考慮咨詢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傢。
他們可以幫助你探索和解決你內心的困惑,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建議。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正確疏解抑鬱情緒,不讓壞情緒擊垮我們的身體。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