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認為,診室測量得到的血壓值可用於預測高血壓患者並發癥和死亡率。但隨著「白大衣效應」等情況相繼被發現,以及動態血壓監測(ABPM)等新型設備的問世,診室測量血壓這一方法在評估高血壓患者預後中的作用受到瞭一定質疑。
近期,柳葉刀一項橫跨 10 年、納入近 6 萬人血壓數據的隊列研究表明,相較於診室血壓,24 小時 ABPM 更有利於預測各型高血壓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
論文截圖
研究納入瞭 2004 年 3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期間,西班牙 223 傢公立基層醫療機構定期參加 24 小時 ABPM 的各型高血壓患者,並對患者的 24 小時/日間/夜間血壓平均值和診室測量所得到的血壓值進行連續隨訪統計,直至患者死亡或隨訪期結束(2019 年 12 月 31 日)。
最終進入隨訪期的 59124 名患者的平均年齡約為 59 歲,平均診室血壓為 148/86.5mmHg,24 小時 ABPM 平均血壓為 128.8/76.2mmHg,有 59.4% 的患者在研究開始時正接受降壓治療。
中位隨訪 9.7 年後,12.1% 的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約 32.9% 的患者死因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或心力衰竭)。
研究發現,診室血壓和 ABPM 測得的平均血壓關聯性較差,但 ABPM 測得的日間平均血壓和夜間平均血壓則具有較良好的關聯性。
而在研究的主要終點——預測死亡風險上,24 小時 ABPM 平均血壓具有壓倒性優勢:
在預測全因死亡方面,24 小時 ABPM 收縮壓每升高一個標準差,全因死亡風險即上升 30%,而診室收縮壓每升高一個標準差,全因死亡風險僅上升 8%;
在預測心血管死亡方面,24 小時 ABPM 平均收縮壓每升高一個標準差,心血管死亡風險上升高達 41%,而診室收縮壓每升高一個標準差,心血管死亡風險僅上升 11%。
即使使用診室血壓/24 小時 ABPM 平均血壓進行相互校正,也並不影響後者的診斷優勢。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得出瞭一些額外發現:
在 24 小時 ABPM 獲得的血壓值中,夜間血壓平均值預測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效力均高於日間血壓平均值;
隱匿性高血壓(即診室血壓值正常,但診室外測量血壓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與常規的持續性高血壓基本一致;
白大衣高血壓(即診室血壓值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但診室外測量血壓正常)和死亡風險升高無關;
診室血壓不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但診室舒張壓 ≤70mmHg 的患者死亡風險高於舒張壓更高的人群。
總而言之,該研究進一步證實瞭 ABPM,尤其是 24 小時 ABPM 測得的平均收縮壓和夜間收縮壓,可有效代替診室測量血壓用於評估高血壓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很好地評估瞭 ABPM 在隱匿性高血壓和白大衣高血壓的診斷和預後中的價值。
文字整理:陳焰汐
策劃:z_popeye
監制:carellero、gyouza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