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醫學科學院(籌)院長顏寧分享瞭自己近期參加推免生面試的經歷。在微博中,顏寧老師提到,她向所有學生都提出瞭一個問題,但「20 多位同學,卻沒有一位的回答讓我眼前一亮。」
圖源:顏寧微博截圖
以下為顏寧微博正文節選:
我問的問題是:假設時間來到 10 年後,你已經成為一名 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獨立帶領一個實驗室的博導),你擁有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優秀的科研團隊、充足的經費、完善的實驗設備、大把的時間),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麼?換一種說法,這一輩子有什麼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瞭?
也許是因為這個問題太非典型、面試太緊張,近一半的同學誠實地表示現階段還沒想過這種問題、一時半會想不出(非常感謝你們的誠懇,這也是很好的答案);有的同學講的是文獻裡特別具體的小問題;有的同學泛泛說一些感興趣的領域,但當問起哪些實驗室是此方向時,卻又一臉茫然……
這些同學的課業成績都很高,否則也進不瞭面試;甚至有些同學發表過不止一篇學術論文瞭(但除瞭其中一位以外,隨便問一個論文中涉及到的實驗細節,卻又講不大清楚……)
我反思瞭一下是不是針對本科生問這個問題太早瞭,但總期待著有一兩位同學能腦洞大開地講講——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學研究對象,真的就沒有讓人發自內心想鉆研的麼?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過去幾個月與年輕 PI 們聊天最常說到的主題之一:你們有這麼好的起點和支撐條件,一定要 dream big & aim high!沒必要隻到文獻裡尋找你的科學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大多已經不是真正原創的瞭;也不要總是循著你之前 PhD 或博後實驗室的方向、套路走下去;不給自己設限制條件地到大自然裡、臨床中、社會上去觀察,你會發現時時處處都有好問題。
人類的知識才多一點兒啊,那麼多未解之謎等著我們呢;過去幾年十幾年的科研訓練給你的是能力、是武器、是科學方法,做瞭 PI,天高任鳥飛,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值得你和團隊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問題。
這其實也是說給自己的,共勉。
在這條微博的評論區,不少人也發表瞭自己的看法:
@揚***6:說實話,我做瞭博後才真正「敢」去想顏老師提到的這個問題。本科的訓練大多還是通識教育,對於系統的邏輯思維的訓練還是很缺乏的。
研究生期間,總會被老師「塞」很多橫向課題,這些課題又會在很多時候極大地削弱對科研的興趣。及至於越多越多的同行放棄這條路的路時候,遺憾的同時,也深感無力。
@蟲***a:面試不適合問這些。被面試者會擔心自己萬一哪句話說的不符合您的心意或者暴露出自己某些您不喜歡的科研潛質、就被淘汰瞭。
我面試的時候也被問過類似的問題,我當時真的怕說的太理想顯得不落地,說的太現實顯得不夠有眼界,說的太深情顯得很可笑,說的太商業顯得很市儈。面試不是分享觀點的地方。
@戚**:這裡面有個悖論,履歷過於完美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學術工兵,不允許自己犯錯誤和循規蹈矩是等價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也是個賭博,老師得包容學生的各種弱點,因為奇跡就蘊含在這些弱點裡。
@虹**L:大部分人都是靠本能走向更好生活;聰明的人可以靠理想前進;而一直有「夢想」支撐道路的人真的太太稀有瞭。
@x***1:問本科生太早瞭,但是你問瞭以後興許有那麼幾個人就一直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問著問著就找到自己的路瞭。
如果是你,會如何作答?
策劃:z_popeye|監制:gyouza、carellero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