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近日,貴州一傢長帶孩子去海邊旅遊後,孩子竟持續高燒不退,還住進瞭重癥監護室。 幾經診查才明確,孩子感染瞭“食腦蟲”,致死率高達98%!

海邊遊玩後

孩子被食腦蟲感染

近日,貴州一名孩子傢長苗女士在網上持續記錄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醫的經歷,引發網友關註。

根據苗女士在某網絡平臺所發佈的內容顯示,6歲多的小丁去海邊旅遊回傢後出現發燒癥狀,持續十餘日不見好轉, 輾轉到幾傢醫院就醫,現在還住進瞭重癥監護室, 最終得知孩子是被一種名為“狒狒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蟲”)感染而引發的腦膜炎。

起初,小丁在6月9日晚發燒高達39度。第二天,傢長帶孩子去當地的縣醫院看病,醫生開瞭治療扁桃體發炎的藥物,吃藥後小丁退燒,但藥效一過又發燒,這種情況持續多日,傢長輾轉幾傢醫院,給孩子檢查瞭肝功能、血常規等,醫院采取瞭輸液等方式,但孩子病情仍不見好轉,且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當孩子轉到所在的貴陽某兒童醫院時,已出現昏迷的情況。

6月21日,醫院下達孩子病危通知書, 通知書顯示醫院診斷孩子患有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出現持續癲癇、中樞性呼吸衰竭、支氣管肺炎等癥狀。孩子的病情危重,血壓維持不足,病情隨時可能進一步惡化,危及生命。

食腦蟲致死率高達98%

至今仍是醫療界的難題

央廣網記者為此專門咨詢瞭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貴州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開宇,她介紹,“狒狒阿米巴原蟲”是一種生存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寄生蟲,也叫“食腦蟲”。這種寄生蟲喜歡生活於溫暖的水、潮濕泥土及腐爛的有機物中。

據公開資料顯示,“食腦蟲”感染主要分為皮膚感染和顱腦感染。 通常來說,有兩種途徑進入人體:

一種是通過農業工作,寄生蟲通過皮膚進入人體, 一般感染後會出現皮膚紅斑難以治愈的情況;

另一種就是人們在江河湖塘中遊泳、或用被“食腦蟲”感染的水洗鼻子、或兒童在溫暖泥濘的水坑嬉水而感染。

“食腦蟲”從鼻黏膜經篩板沿嗅神經入腦後,引起化膿性腦膜腦炎,腦組織出血壞死、多發性腦膿腫形成等。臨床大多起病急驟,病情進展快,表現高熱、頭痛、嘔吐、抽搐、癱瘓、昏迷等。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的治療在當今醫療界仍是難題。該病的總體預後很差,死亡率高達98% ,全球僅報道瞭很少成功治療的案例。並且所有成功治療案例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藥物治療。由於成功治療的患者數目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建立標準的治療方案。

因無理想的藥物治療,多數患兒在病後一周左右死亡。迄今為止,全球70億人口,共報道200餘例狒狒阿米巴腦炎,中國報道僅數例,病死率極高。

佩戴鼻塞、鼻夾可有效預防

“食腦蟲”進入鼻腔

暑假即將來臨,不少傢長會帶著孩子去海邊遊玩或是遊泳。對此,劉開宇提醒,雖然感染“食腦蟲”是小概率事件,但傢長還是要註意, 盡量不要在不幹凈的河水、不流動的水裡遊泳,遊泳運動時佩戴鼻塞、鼻夾等防護物品可有效預防“食腦蟲”進入鼻腔。

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十分重要,如勤洗手,水果生吃要洗凈,不喝生水,不生食或半生的肉類等。

如果傢長懷疑孩子感染寄生蟲,出現肛門瘙癢、反復皮疹、皮下包塊,不明原因的發熱、頭痛、腹痛等癥狀, 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