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继“烟卡”之后,一项更另类的爱好在小学生中悄然流行——“养臭水”。一些小学生将唾液、醋、臭豆腐汁、蟑螂、淀粉等各种废弃或过期的奇怪原料混合制成液体,装在瓶子里密封发酵,静待瓶身爆炸,臭味充斥整个教室……

这一令人咋舌的行为发生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身上似乎情有可原,但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制止或引导,导致出现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内臭得不能用,甚至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的情况实属不该。

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驱动力,当他们基于兴趣自行探索和实践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和专业指导。例如,对于想通过“养臭水”来观察微生物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对瓶身爆炸的瞬间充满好奇的学生,适合去实验室,观察专业人员如何科学地操作……敏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用安全、科学、积极的方式探索世界,才能在合适的时机,自然而然地在孩子心底播下科学、艺术的“种子”。

此外,有医生表示,在“养臭水”的过程中,孩子往往对这些液体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一无所知,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健康受损的风险。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不仅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对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养臭水”在孩子中风靡,也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孩子及其周围成年人健康素养的缺失。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23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生活各个环节,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更加全面系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居民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促进学生健康素养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应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推动“健康科普进校园”,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健康信息,了解健康危险因素,树立主动健康观。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更应以身作则,大手拉小手,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知识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让良好行为互相影响,实现家庭健康,人人健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