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天气湿热,容易滋生蚊患。

  登革热是常见的蚊传染病,流行时令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日子,一般在每年的5至11月,高峰在7至9月。香港今年截至4月25日,共录得20宗登革热个案,包括19宗外地传入、1宗本地感染个案。虽然登革热发病个案未有爆发风险,但也不容轻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香港并未发现主要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但同样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却属于本港常见的蚊品种。登革病毒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肝脏的库普弗细胞内增殖到一定程度,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充血,血浆蛋白及血液的有形成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变。重症登革热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浆外渗,并无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浆外渗是重症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在热退期,血浆大量进入腔隙中,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最终导致休克。

  以蚊虫为传播媒介

  病人在感染后1至14天会出现症状,常见症状包含发热、严重头痛、眼球疼痛、肌肉痛与骨关节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而重症病症中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出血和休克等症状,导致死亡。本病以蚊虫为传播媒介,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若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夏秋雨季,出现发热伴皮疹、疼痛、出血等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有登革热的感染可能。疫情广泛的地区主要包括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点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药物退热,保持液体平衡和补液,避免过度服用可能加重胃炎出血的治疗药物等。对于已经产生休克现象的严重患者,医生会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以及各类药物尽快纠正体内的酸碱失衡。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很强的传染病,通常预后良好,但如合并心肌炎、心功能衰竭、重度出血、肝衰竭等情况时,会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