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說:“長桌最不適合中國傢庭”,現在情況發生瞭扭轉。在我們的持續調研中,近幾年7成以上的業主,都選擇瞭長桌。
並且對於長桌的傾向,今年依舊呈現明顯上漲趨勢。
不是盲目跟風,看完本篇你會知道:極小戶型圓桌可能更能有靈活動線。但大部分人傢,尤其是餐桌功能復合多樣的話,長桌更合適。
消失的方桌
是被打破的中式規矩
比起長桌、圓桌,方桌更能滿足國人心中的國粹感,如今卻幾乎從中國傢庭裡消失瞭。
傳統方桌被稱作“八仙桌”,可容納8人用餐,再小一些,按照可以坐下的人數,分別叫“六仙桌”“四仙桌”。
將其陳列在廳堂,傢人用餐或者招待賓客;放置於書房,又能成為香幾,配合香爐、盆景等擺件裝飾。
八仙桌起源於遼金,興盛於明清,幾百年間一直都被視作中式主流餐桌,其因有二。
一是禮儀象征,中國是推崇中庸之道的禮儀大邦,中式傢具設計也追求“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的理念,趨於方正對稱。
方桌端正守中,本身就是一種理性暗示,於方桌就坐也要保持儀態端莊,遵循上桌禮儀。
二是地位劃分,中國古代長期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下,尊卑等級觀念深入人心。
方桌可以依據上下左右、東南西北,分為首席、次席、偏席,再按照長幼尊卑依次入座,滿足傢主、賓客的虛榮心。
古時候也有圓桌,通常尺寸較小,被稱作“百靈臺”。
一般不入廳堂,而是位於閨房、庭院中,搭配小圓凳,供休憩飲茶、遊園間隙駐足。
清朝一些官宦聚餐的場所,也會使用直徑130cm的大圓桌,按照圓的切點平均入座,可以入座8人,人與人比肩很少對視。
到瞭民國時期,為瞭推翻統治階級,提倡人人平等,對入座者一視同仁的圓桌,才作為餐桌普及。
順帶提上一嘴,改革開放很多年瞭,在一些偏遠地區依然存在著方桌禮儀,長幼尊卑分席坐,婦女兒童不上桌。
方桌的消失,是我們對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規矩的摒棄,但八仙桌本身,依然是傳承工藝的國之精粹。
國人飲食30年巨變
餐桌也在變
95年-05年:下館子文化
90年代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餐飲業開始盛行。
那時候傢中沒什麼好吃的,特別期待誰傢辦喜事,能吃上轉盤圓桌上的大蝦、烤鴨。
到瞭21世紀初,菜系更豐富瞭,火鍋北上,東北菜南下,肯德基入駐小縣城。
還時不時能跟朋友下館子搓一頓,圍著簡單的木質方桌、長桌,來鍋串串,來碗牛肉面。
這時期,人們對傢中餐桌的印象反而不太深刻。城市住宅面積小,甚至很多老公房沒有單獨的客廳餐廳,貼墻的四人方桌,能放在角落的小圓桌,雖不起眼卻最為實用。
05-15年:硬菜搬進傢
由於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天南海北的雞鴨魚肉、水產海鮮都能在超市輕易買到。
那些曾經在酒店裡看饞瞭的硬菜,稀松平常地進入千傢萬戶,還有逢年過節三代同堂,十多道菜擺滿桌。
原先的小桌不夠用瞭,飯館式的大長桌、大圓桌,也演變為國人的傢庭餐桌。
15年-至今:DIY更健康
大魚大肉吃慣瞭,更追求營養健康,人們愛上瞭在傢diy美食。
一臺破壁機,夏喝飲品冬喝湯;一隻電烤盤,在傢擼串無負擔;一臺空氣炸鍋,紅薯、蛋撻、蜜汁雞,萬物皆可空氣炸。
還有吐司機、咖啡機、電餅檔等等,誰傢沒有幾個呢?疫情3年,更是將diy飲食推向高潮。
便於操作這類廚電、餐具的長桌,也撐起瞭半個廚房料理區的功能。
餐廚設計
決定瞭長桌更適宜
由於飲食的改變,中國傢庭的餐廚設計也越來越多元化。
告別前20年的狹小昏暗,開放式、半開放式廚房以及中西分廚,成為一種傢裝流行趨勢。
在酷愛爆炒爆辣的成都,近兩年做開放式廚房的用戶越來越多,開放式的島臺,或者半開放式的窗口吧臺,搭配2m大長桌,好看又實用。
多功能客廳作為這幾年的主流設計,往往與餐廳、書房融為一體,為瞭讓空間更開闊,茶幾也被淘汰。
長桌不再隻用於吃飯,而是承擔起一部分客廳功能,兼具辦公、學習、閱讀、手作等用途,成為傢庭交流的核心區。
收納空間也被著重強調,能夠隱形的折疊式長餐桌,完美嵌入櫥櫃、餐邊櫃,顏值高不占地兒,受到熱捧。
一些長桌建議
長桌寬度在60cm,就能滿足基礎的吃飯功能,但是多人用餐,菜品一多,碗筷放置就變得十分擁擠。
多功能用途的餐桌,建議寬度在75cm-90cm,兩人面對面使用電腦辦公,也能擁有舒適獨立的空間,互不幹擾。
市面上的成品餐桌,長度一般有1.4m/1.6m/1.8m/2m可選,分別對應4人、6人、8人、10人用餐。
建議往1.6m以上的選,1.4m的長桌能承載的功能很少,如果你傢餐廳確實放不下大的,像文章開頭說到的,不如選圓桌。
大傢喜歡用長桌還是圓桌呢?
(文章來源:住范兒,如有問題請立即聯系)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