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技術和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緊密結合,信息媒介和傳播進入全媒體時代。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應用場景下,用戶與媒介的關系已經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電影也不例外——全媒體時代給電影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出瞭挑戰。那麼,在全媒體語境下,電影藝術如何更好地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交匯與融合?

  內容表達“縱橫”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優秀傳統源遠流長,但影像對這方面的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電影如何立足傳統文化土壤、挖掘傳統文化寶藏的探索時斷時續,對於影像怎樣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的思考也時聚時散。

  2023年的中國電影之所以是一個“大年”,不僅在於擺脫瞭疫情的陰霾,電影創作的數量和質量同步增長,更在於作品的文化豐富性、歷史縱深感得以有效體現。以春節檔電影為例,既有展現國人為拯救傢園無所畏懼精神的《流浪地球2》,有頌揚殺身成仁民族大義的《滿江紅》、謳歌臥薪嘗膽討伐叛逆的《無名》,還有試圖“突破人類想象的極限”的《深海》。暑期檔電影更是多姿多彩,單是一部《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不僅讓觀眾看到中國故事和傳統美學風格的融合,也讓觀眾深刻體驗瞭傳統故事更新和創造性表達的魅力。矢志不渝、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中華美學精神可以賦予電影獨具魅力的生命。由此,我們進一步明瞭:不是優秀傳統文化單向地依賴新時代電影的裝點,而是新時代的影像亟須優秀傳統文化的滋潤;不是影像創造預設瞭優秀傳統文化的定向裝置,而是優秀傳統文化成瞭電影生產的源頭活水。近年來的電影創作經驗告訴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彰顯,電影創作將會更有活力。

  電影評論傢鐘惦棐所提出的“一個國傢的電影如果不是根植在自己的土壤上,而是削足適履地使自己就范於他人,這肯定是不足取的”,俄羅斯電影導演塔爾科夫斯基所強調的“確認自己所歸屬的傳統、文化、人群、思想”,其實說的都是這個道理。藝術一旦遊離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血脈,就容易產生迷惘,流於蒼白甚至衰竭。特別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日益介入電影生產制作、技術主義不斷擴張的情境下,提出這一點可能並非多餘。

  需要指出,強調電影創作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並不是主張電影創作一味恪守傳統的藝術倫理和經驗,更不是要求所有的電影作品都去表現傳統史實和歷史故事,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要向更高階段發展,必須在題材思路上勇於開拓、在情感內容上大力掘進。但是,是否善於借鑒深厚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能否站立在豐富的中華美學精神的寶藏之上,作品的成色和調性是大不一樣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映照、中華美學精神的滋潤,可使電影創作者獲得大歷史的眼光,確證文化的主體性,讓五千年華夏文明和日新月異的時代現實進行深度的復合型對話,繪制出這個時代的全息影像。視野縱橫古今,文化根深葉茂,《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滿江紅》等影片的成功經驗是具有說服力的。

  形式建構“捭闔”

  電影是一種需隨著想象力的提升和科技的更新不斷調節自身范疇的跨時空媒體。電影的類型、樣式和風格多變,不見定制,沒有止境。如果守著固化的符號和套路,藝術的生命力和創造性也會萎縮。

  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電影不懈形式建構的探索,從主旋律影片到主流電影,從主流大片到新主流大片,從歷史劇IP到新型創意連續劇,堅持百花齊放,積極主動地應對社會審美心理的變化,在風格樣式的多樣化和豐富性上不斷進擊。在多年沉淀、積累的基礎上,2023年電影作品的建構顯得更為自信和更有章法,一批風格迥異、標新立異的優秀影片應運而生。

  以《長安三萬裡》為例,它借助動畫的外殼,追溯歷史,放飛想象,為一群聲名遠揚的唐代詩人立傳,展示出一幅濃墨重彩、美輪美奐、極具中國美學特色的歷史畫卷——是動畫歷史人物傳記與山水景觀之復合聲部齊鳴。影片以極致的個人感、風格化融會各種樣式元素,以強烈的實驗性、整合性帶動類型化敘事,以新的視角結構、修辭手法支撐想象力,充分釋放瞭中華傳統美學的能量,有效擴展瞭類型電影語言的表現范疇和界限,開辟瞭新的風格視野和類型疆域。所謂捭闔四時,變動陰陽,順勢而為。《長安三萬裡》在本土市場的火爆和成功地走向世界,再次有力地證明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形式建構是有生命力的。

  總之,內容表達上“縱橫”,形式建構上“捭闔”,內秀於心,外毓於行,將使新時代中國電影獲得更大的時空疆域和戰略主動。面對新媒介新技術的全面圍攻,中國電影需要守護民族的根性和本位,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傳承創新之路,在與世界電影的交流互鑒中開拓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作者李建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