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傢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指導下,光明網策劃推出《國傢公園守護者》系列融媒體報道。系列報道於12月15日起正式上線並將陸續推出,敬請關註。
在中國,幾乎沒有哪種動物,能比大熊貓還如此受人關註和追捧。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一首名為《熊貓咪咪》的歌曲紅遍瞭整個大江南北。歌曲演繹的是四川九寨溝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大熊貓面臨糧食危機的故事。當時,這首歌掀起瞭全世界拯救大熊貓的熱潮,也在李德生心中泛起漣漪。
李德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於天明 攝)
1994年,大學剛畢業的李德生,毅然決然地主動申請到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工作。當時的保護區環境比較閉塞,交通和設施還很落後。在那個生活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先後有100多名大學生來到這裡,但最後幾乎都走光瞭。李德生憑著對大熊貓的熱愛及滿腔熱情,選擇留瞭下來。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一晃就是三十年。他從一名普通的飼養員開始做起,從觀察瞭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開始,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結合自己的專業為大熊貓保護提供服務。期間更是得到瞭胡錦矗、張和民等大熊貓研究前輩“大咖”們的悉心指導。
九十年代,大熊貓繁育面臨三個難關——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那時人工飼養使用的育幼箱技術還不成熟,無法保持恒溫。李德生和同事們就找瞭一個水浴鍋,在上面鋪上皮毛模擬熊貓媽媽的懷抱,為瞭能實時監測大熊貓寶寶的狀態,彼此輪流守著新生的熊貓寶寶,一刻也不敢放松。
李德生在做科研(於天明 攝)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圈養大熊貓從最初的不足10隻,發展壯大到目前的接近700隻。
三十年來,李德生帶領團隊建立瞭大熊貓人工繁育、放歸監測等技術體系,填補瞭多項國際和國內研究空白。如今,他作為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依舊奔走在大熊貓保護一線。
李德生和團隊(於天明 攝)
不僅僅是像李德生這樣的科研工作者,許多企業也在為大熊貓保護貢獻力量。例如京東物流聯合多傢機構發起的“熊貓後院計劃”,為佛坪秦嶺大熊貓救護繁育研究基地的野生大熊貓籌集環境改造資金與物資,為大熊貓救助野化工作提供瞭支撐保障。
如今,以國傢公園為主體的大熊貓就地保護的成效日益顯著,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保護從此邁入更新、更高的階段。
“面向未來,我們還要拓展保護領域,為更多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德生說。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