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23年7月21日,重慶市綦江區今年新招募的志願者伴隨著西部計劃主題歌《到西部去》的歌聲,奔赴各自崗位,開啟人生新篇章。首屆西部計劃志願者、綦江區三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壽波向志願者們分享著自己的青春故事。

王壽波

今年是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20周年,這些年來,一批批西部計劃志願者的青春身影奮鬥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基層治理等一線,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王壽波是這千千萬萬志願者中的一員,自2003年到綦江新盛鎮服務後,他便紮根在基層一線20年。

看著這些新成員,王壽波說:“20年前我說過,找工作不是看工薪多少、職位高低,而是看發展潛力和空間大小;體現人生價值不是看你資產多少、名氣大小,而是看你到底為社會、為人民有多大貢獻,這也是我20年來一直在基層工作的動力。”

“我就是農民的兒子”

1980年,王壽波出生於重慶市南川區石蓮鎮,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傢裡條件比較艱苦,幾畝地裡種著水稻、玉米和紅薯。他和弟弟都在田裡長大,十來歲就要幫著傢裡割豬草、掰苞谷,做些力所能及的傢務。即便生活不易,王壽波的童年卻格外精彩,調皮的他喜歡爬樹、抓鳥、翻墻頭,但每當面對“蠶寶寶”時,他卻格外安靜。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蠶桑主產區,當地的養蠶業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傳統產業,石蓮鎮自然也不例外。很小的時候,王壽波就知道,養蠶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每天都要采摘新鮮桑葉,分三次定時投喂,蠶到大齡時還要“加餐”。即便辛苦,但對王壽波來說,“蠶寶寶”就是他的學費,也是傢裡生活費的補給。或許在那時,王壽波和“蠶寶寶”之間就有瞭特殊的緣分。

“我永遠忘不瞭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交我和弟弟的學費,爸爸蹲在墻角抽悶煙的樣子;我永遠忘不瞭為瞭供我和弟弟讀書,爸爸半夜三更起床,背上近100斤的大米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城裡趕早集的情形;我永遠忘不瞭父親那長滿厚繭的雙手和充滿期望的眼神……”王壽波說,“我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考上大學,在城市裡找一份好工作,徹底改變命運,讓父母不再受苦。”

正是帶著這樣的決心,1999年,王壽波被西南農業大學蠶絲學院錄取。雖然考上大學非常開心,但是對於蠶學專業,他有些失落。他原先填報的是水產專業,卻被調劑到瞭蠶學。那幾年,中國的絲綢出口持續下降,國內不少絲綢企業都瀕臨停產、倒閉,對於蠶繭絲綢行業的未來,很多人並不看好,所以他有些躊躇。

但是,進瞭大學之後,王壽波就再也沒有絲毫猶豫。在學校,他聽瞭很多農學大師的課,學校的氛圍也很好,他說:“大學四年,我一直在成長,收獲也很大,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能力,都有瞭顯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的提升。”

2003年,王壽波參加瞭重慶市公務員考試,並且成功“上岸”,進入重慶市公務員候錄庫,就等著畢業之後和單位進行雙向選擇。而就在此時,因為“非典”肆虐,被封控在學校的王壽波在海報欄中看到瞭共青團中央號召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招募啟事,上面寫著:西部計劃是一項旨在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東西部地區合作交流的重大戰略舉措,該計劃的口號是“攜手共建西部,共創美好未來”。

“‘非典’時期,一位女護士的事跡讓我特別感動,她因為護理多位病人,不幸感染瞭病毒,最終這位年輕的媽媽離開瞭這個世界。看到這個報道的時候,我很震撼。或許這也是我放棄公務員,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的‘催化劑’。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她讓我陷入瞭對社會責任的深深思考。一個平凡的人,在祖國和人民需要她的時候挺身而出,獻出瞭寶貴的生命。而我能做些什麼?”王壽波說,“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倘若能夠去這樣的地方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自然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經過一輪輪面試之後,王壽波終於成為全國第一批服務西部的大學生志願者。其間,不少單位向王壽波拋來瞭橄欖枝,其中還有一所大學,希望他去任職,但王壽波沒猶豫,最終選擇做一名光榮的志願者。

村民口中的“王大學”

2003年8月8日,王壽波在重慶市委黨校接受瞭志願服務前的崗位培訓,正在這次培訓後,他知道瞭自己的服務地點,不是心心念念的西藏、新疆,也不是貴州、雲南,而是重慶市綦江縣新盛鎮。

王壽波(左)和群眾交流養蜂技術

得知服務地點的那一刻,王壽波有些失落。新盛鎮距離石蓮鎮,雖然隻有兩個多小時車程,但他沒有去過,對那裡也並不瞭解。8月31日,王壽波與其他74名志願者一起,來到瞭位於渝黔高速公路節點的重慶南大門——綦江縣。初到新盛鎮,他有些“欲哭無淚”,一片片低矮破舊的房屋,坑窪不平的泥石路,幾個偶爾路過的行人,曬在鎮政府辦公樓前的稻谷,還有東倒西歪的籮筐和靠著墻角打盹的老人……

“完全沒有想到,當時的農村還是那麼落後,這裡和我童年的老傢有些相似。”王壽波說,“最初感覺特別不方便,學校有電腦、網絡,這裡隻有黨政辦有幾臺電腦,還需要撥號上網,電視還是閉路電視,辦公室改造的宿舍除瞭一張床什麼都沒有,當時的落差實在太大瞭。”

王壽波被分配在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協助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動員群眾種植桑樹,發展經濟林,進行退耕還林。這樣的生活和工作顯然不是他追求的,常聯系的大學同學在城市都得到瞭很好的發展,收入可觀。那一刻,他萌生瞭離開的念頭,想等志願服務一年期滿後,就去市裡找一份穩定工作。

單位的前輩看出瞭王壽波的退意,勸他:“農村肯定跟城裡沒法比,有差距,但是基層特別缺年輕人,你是我們鎮上來的第一個大學生,一定要堅持下去,在基層好好幹肯定有大作為。”

下村時,王壽波看見一位70多歲的老大娘,傷心地將生病的蠶子全部扔掉。王壽波上前發現,這些蠶得的是“白僵病”。他耐心地給老大娘講解“白僵病”的發病原因和預防措施,並告訴她,隻要經常將漂白粉和石灰配成的“防僵粉”撒在蠶子和蠶座上,就能有效防治。看著老大娘懷疑的眼神,他就親手做示范,老大娘很快就掌握瞭方法。為瞭感謝王壽波,老大娘從土墻房裡取出瞭兩個雞蛋,煮瞭荷包蛋給他吃。

王壽波說:“在城裡,兩個雞蛋也許算不得什麼。但在這裡,這可是他們自己不舍得吃,準備拿來賣錢的。兩個雞蛋可能意味著半個月的鹽、一個星期的油。看著碗裡熱騰騰的荷包蛋,我特別感動。” 

很快,這個防治方法就在當地傳播開來。新盛鎮是綦江的養蠶基地,高峰期年產繭5000擔,但這裡的蠶農常年被“白僵病”困擾。由於缺乏對“白僵病”的瞭解,蠶農都認為是蠶種本身的問題,根本無法進行防治,隻能把發病的蠶成堆扔掉,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通過推廣“防僵粉”,取得瞭明顯的防治效果。

又是一次下村時,王壽波在鎮蠶桑示范園育苗地裡看見園主正為一片萎蔫、枯黃、斷根頸的桑樹幼苗發愁。仔細觀察後,他判斷這是俗稱的“泥枯病”,就讓園主立即噴施殺菌劑甲基托佈津,當時園主並不是特別信任他,但也隻能“死馬當活馬醫”。出人意料的是,幼苗全部救活瞭,挽回瞭十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此後,王壽波又參與組織實施瞭鎮裡的蠶桑科技項目。隨著項目實施,全鎮推廣蠶臺育200多套,為養蠶農戶節省勞動力50%以上,深受農戶歡迎。在全鎮推廣桑樹一步成園2000畝,采用100%的肥球育苗,地膜栽培,畝栽達2000株。實現桑樹一步成園快速育成後,當年秋季多養秋蠶1000張,增加蠶繭產量30000公斤,增收30萬元。

能夠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解決問題,讓王壽波有種“被需要”的感覺。村民們和他的感情也越來越好,經常叫他到傢裡吃飯,沒事也會拉著他聊聊天,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王大學”。

王壽波說:“這一年的志願服務,我得到瞭特別大的鍛煉,快速成長。適應社會的能力、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也有所增強,通過這一年的磨煉,感覺自己和老百姓越來越分不開,那種感情是發自內心的。”

西部計劃志願者中首位“村官”

2004年9月,綦江進行農村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經過慎重思考,王壽波向新盛鎮黨委報名參加氣田村黨總支書記的競選。那一年,他隻有24歲,在競選人員中,他是年紀最小的。他為競職演講做瞭精心準備,根據志願服務工作的經驗,他針對群眾最關心的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提出瞭“三大打算”,並陳述瞭自己的四大優勢:年輕、不存私心、有專業技能、信息靈通。

王壽波(左)在群眾傢交心談心

王壽波是有群眾基礎的,在志願服務期間,他經常下村蹲點,村裡一半以上的農戶傢都去過。很多人聽說“王大學”要競選“村官”,議論紛紛,一致表示要支持他。果不其然,王壽波的演講得到瞭黨員和群眾的陣陣掌聲。

“在‘王大學’指點下,我們喂的蠶都要比原來高一個級瞭。”不少在養蠶技術上接受過王壽波指導的村民,邊聽演講邊不時“叫好”,不由自主地為他加油助威。結果也在意料之中,王壽波當選為氣田村有史以來最年輕、學歷最高、第一個非本村人的黨總支書記,也成為西部計劃志願者中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學生“村官”。對於他的當選,新盛鎮黨委班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們也想看看年輕的王壽波在這裡能有怎樣一番作為。

王壽波說:“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成功當選,其實村民選擇的不是我,而是科學、是技術,他們發展、致富、奔小康的意願那麼強烈。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努力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壽波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上任之初,他就燒瞭“三把火”。

村裡有一條人行道,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就有很深的泥漿,老人根本無法出門,小孩上學經常摔跤。王壽波四處發動募捐,最終募集到一萬餘元,帶著鄉親們一起幹,僅僅一個月時間,一公裡多長的混凝土人行道順利完工。

氣田村是由氣田、壽安、高洞三個村合並而來,其中壽安片區不通公路,出門全靠步行,走半個小時才能坐車。經過多方奔走,王壽波在縣扶貧辦爭取到10萬元扶貧資金,修村級公路。2.3公裡的路用45天就實現瞭基本通車,解決瞭農業生產資料運輸的不便,也實現瞭壽安片區群眾幾十年的夙願。此外,王壽波還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在全村新打機井30餘口,徹底解決瞭150多人飲水難的問題。

經過走訪和實地調研,王壽波發現,雖然氣田村是傳統的蠶桑生產村,但長期以來,蠶農隻重視蠶的生產,忽視桑樹的管護,致使蠶種的發種量連年下滑。針對問題癥結,王壽波提出瞭以創建樣板田帶動全村整體蠶桑發展的思路。2004年和2005年,他先後創建瞭450畝桑樹冬管示范園和95畝桑苗嫁接示范園,把桑樹改良技術手把手地教給村民。同時,他通過組建蠶桑專業合作社,實行物質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共享。為瞭提高蠶農對科學養蠶的認識,王壽波還請來母校的專傢、教授,對蠶農進行培訓,村裡的蠶桑生產逐步走上正軌。 

在當“村官”的三年時間裡,王壽波帶領村兩委和廣大村民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增加村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他說:“利用自己所學,統籌管理、科學規劃,得到瞭群眾的認可。我已經融入瞭他們,他們除瞭支持我工作外,還幫我張羅個人問題,讓我在這裡有瞭自己的傢。”

將志願服務的理念踐行一生

作為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代表,王壽波還見證和參與瞭“2004西部計劃萬裡采風志願服務團出征儀式”,並作為志願者代表在人民大會堂發言。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能夠在人民大會堂發言,真的特別幸運,特別震撼。我的發言就是圍繞大學生在村裡工作的感受,也希望有更多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獲得瞭組織的認可後,我必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踏實工作,為鄉親們多辦實事。”王壽波說。

三年村總支書記期滿換屆,王壽波回到鎮政府擔任統戰委員。此後,他又被調往隆盛鎮任紀委書記,分管農業、林業和水務,為隆盛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次,王壽波聽到幾名養蜂的群眾在商量,養瞭多年的蜜蜂還是隻有這麼幾箱,現在他們不準備賣蜂蜜瞭,轉行做點其他營生。究其原因,還是蜂蜜市場不好,收入不高,大傢自然也就失去瞭興趣。在大學選修過蜜蜂養殖的王壽波有些困惑,因為在當地,蜜蜂多為中華土蜂,品質高的中華土蜂蜂蜜應該供不應求,並且價格不菲,怎麼會利潤薄?

業內人都明白,賣蜂蜜賣的就是人品。消費者被假蜂蜜騙得多瞭,對真蜂蜜也有瞭防備心,消費者想買真蜂蜜買不到,真蜂蜜又賣不出去。王壽波知道,辦法隻有一個,就是帶領鄉親們擰成一股繩,一起來幹這件事。但是在村裡,部分村民一直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看中的也隻有眼前利益。他就一次次去說服,“大夥抱團取暖,我們制定同一個標準,養的蜂會越來越多,產品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銷售自然越來越好。”

就這樣,當地成立專業合作社,申請商標,走正規化、商品化、品牌化的路子發展蜂產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後,申報瞭商標、申請瞭條碼、規范瞭包裝。在村民努力下,小小的蜜蜂養殖逐步走上正軌,高峰時,合作社發展到養蜂1000多箱,每年蜂蜜產量超過50000多斤,產值500多萬元,當地的老百姓都很信服他。

2018年,王壽波調任三江街道,這一幹就幹到瞭今天。直到現在,對於農業有著特殊感情的他,依舊會和街道農服中心工作人員一起走向田間地頭。他現在每天思考的還是農業改革方向在哪裡,鄉村振興的方向在哪裡,基層治理和鄉村治理如何提升。

從2003年8月31日至今,王壽波在綦江奮鬥瞭20年。回首青春歲月,王壽波說:“這20年來,我和群眾一起上過山、下過田,栽過桑、養過蠶,養過蜂、取過蜜,現在仍然和同事們在高標準農田裡插水稻、種玉米、栽紅薯、種高粱。也曾當過團委書記、村支部書記和紀委書記,組織過籃球賽、文化節;修過橋、補過路,帶領群眾共致富……回首這20年,是充實的、忙碌的,也是多彩的。雖然有時候也很苦,也有過遺憾,但自己從來沒有抱怨,因為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青春夢想。”

20年前,王壽波說,找工作是看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體現人生價值是看你為社會、為人民作瞭多大的貢獻。20年後,王壽波依舊如此,他希望越來越多有知識、專業素養的年輕人來西部發展,而他自己,勢必會將志願服務的理念踐行一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