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二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是“文明交通,你我同行”,旨在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

  出行場景環境復雜,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

  為踐行“交通安全,你我同行”的主題,近日,滴滴網約車、青桔、代駕、貨運、自動駕駛等業務,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成都、長沙等超50個城市,聯合交警單位舉辦百餘場交通安全主題活動,並在全國范圍內配置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開屏、多城上線警方語音安全播報,線上線下一同倡導文明交通。

  長沙122主題活動現場

  多年來,作為安全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滴滴持續與各地警方開展交通安全宣導,也通過與警方的緊密協作,盡最大努力保障平臺用戶的安全與合法權益。

  滴滴出行業務范圍覆蓋交通出行領域的多個場景,過去幾年,滴滴始終把安全能力建設放在首位,累計投入數十億元,圍繞行程前、中、後全周期搭建安全預防和保障體系,針對交通安全、沖突安全、騎行安全、違禁品運輸、消防安全等場景,沉淀和優化解決方案。面向未來出行,滴滴自動駕駛結合軟硬件技術能力和智能化運營中心慧桔港,持續保障安全運營。

  不安全駕駛一直是行業難題。相關統計顯示,九成道路交通事故都有人為因素。其中疲勞駕駛在引發交通事故事件中占20%的比例,是酒駕的8倍,更占到重特大交通事故的40%。據交警部門調查,有超過6成的駕駛員開車時看手機,極易誘發交通事故。此外,交通事故中存在超速的占比約30%,也是行業公認的重大事故隱患之一。

  針對這些行業難題,滴滴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強化對司機不安全駕駛行為的識別和治理。在多年沉淀基礎上,近期,平臺升級安全駕駛預警系統,輔助司機識別訂單內行車過程中瞌睡疲勞、分心玩手機、超速、闖燈、急加速急減速等20餘種駕駛安全隱患,並及時提醒和幹預。同時,結合司機駕駛行為檢測及乘客反饋,在行程後為司機定制培訓課程,引導司機改善安全隱患行為。

  司機師傅停車休息後重新開始聽單

  以2022年為例,平臺共進行瞭5.5億次疲勞駕駛提醒,平均每天約770名司機因分心駕駛被暫停服務,超過60萬名司機接受瞭開門殺安全提醒專項培訓,超2700萬次電話提醒乘客後排系安全帶。經過多方面努力,滴滴網約車實現瞭亡人和重傷事故率連續三年持續下降。其中,2022年亡人重傷事故率相較2019年下降37.85%。

  為提升騎行用戶的安全意識,青桔電單車在新車型上線超載識別和超載後限制啟動功能,還推出新型智能頭盔,將頭盔基座安裝在車前的專用籃裡,用戶必須先通過手機APP開啟頭盔鎖,取下頭盔後才能解鎖騎行。智能頭盔搭載佩戴監測,用戶未正確佩戴頭盔的情況下,車輛將無法騎行。

  借助青桔電單車的車載傳感器數據的采集與建模,獲取顛簸路段信息,滴滴代駕搭建瞭“騎行超速實時預警”“騎行顛簸預警”等功能,通過司機端實時提醒代駕司機放慢車速或繞行,降低潛在隱患。對於代駕司機夜間騎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險場景,滴滴代駕上線瞭“昏迷預警系統”,及時識別風險並幹預。此外,滴滴代駕還持續迭代安全頭盔、反光背心等物料,定期為代駕師傅們檢修代步車。2022年,代駕司機騎行人傷事故率同比下降33%。

  危險貨物運輸一直是貨運行業的安全管理難點,違禁品涉及3000多種類,司機辨識難度極大。滴滴貨運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累計對613萬人次司機進行瞭安全教育培訓。同時,搭建瞭違禁品主動防禦體系,通過識別、攔截、驗視,復審及治理四層屏障,降低違禁品實發率。2023年至今,已攔截違禁品訂單3000餘次,幫助7000多名司機提前識別並拒絕違禁品訂單。

  警方為滴滴貨運司機進行安全培訓

  針對汽車充電安全,小桔充電自主研發並推出瞭小桔鷹眼、小桔能盾等數字化安全管理解決方案。小桔能盾以電池安全防護技術為核心,搭建瞭電池衛士、電池檔案、充壞必賠等能力。小桔鷹眼則結合物聯網、AI智能算法等技術,形成瞭智能化充電站,無需人工介入,即可實現站點實時監測。截至9月底,小桔充電已覆蓋170餘座核心城市,累計防護訂單數3.17億,為280多萬用戶生成電池健康檔案,識別風險車輛超1.1萬輛,千萬訂單事故數同比2021年降低79%。

  出行場景環境復雜,安全流程環節眾多,為瞭攜手各方一同看清風險、提升防范能力,一方面,滴滴在持續聆聽監管指導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另一方面,也在將安全預防和保障體系向社會開放。2019年以來,滴滴平均每年參編或發佈2部企業標準或團體標準,持續將安全成果向行業共享。

  今年9月,滴滴正式成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承擔試點子任務“大數據在交通運輸新業態安全管理中的創新應用” 。滴滴希望在夯實平臺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與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等充分合作,交付對行業有價值的成果,助力交通運輸新業態的高質量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