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廣東汕頭視察時指出,僑批記載瞭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傢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

“批”是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方言對“信”的稱呼,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眷屬的匯款和書信的合稱,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近日,由中國僑聯指導,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廣西僑聯主辦的“親情中華·僑領僑青話僑批暨八桂僑聲——國門僑鄉大舞臺”主題活動在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舉行。主辦方組織廣西各地僑聯幹部、當地市民百餘人參觀東興僑批館等地,並通過演講、訪談、情景劇和歌曲等節目形式,向人們講述東興僑批匯路的故事,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弘揚華僑“愛國、愛鄉、愛傢人”的傢國情懷,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回首 | 烽火歲月“生命線”

“‘批’一封,銀幾許,跨山越海,輾轉歸鄉。”在廣西東興僑批館,泰國歸僑、東興僑批匯路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林惠江向參觀者介紹僑批與東興僑批匯路的來龍去脈。

在東興僑批館內,來自陜西西安的遊客一邊觀看僑批,一邊聆聽僑批故事。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70年代,在廣東、福建、廣西等華僑華人較多的沿海省區,海外華僑通過僑批與傢鄉親人保持情感聯系,匯寄血汗錢維系傢人生活。

東興僑批匯路,簡稱東興匯路,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段以東興為樞紐的特殊僑批運輸通道。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侵華日軍封鎖瞭海路航運,原本從香港到汕頭的僑批被日本控制,致使廣東、福建、廣西等地郵路中斷,一向依賴海外僑批款接濟贍養傢庭的上百萬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的僑眷被斷瞭經濟來源,又遭遇罕見的大饑荒,僑鄉人民生活陷入巨大困境。東興是當時中國西南唯一幸存的對外口岸,趙開鉗、伍如英、伍金蓮、陳植芳等有識之士為瞭挽救在水深火熱中煎熬的僑眷,竭力探尋寄送僑批的東興匯路。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一個個“批腳”(如當下的郵遞員、快遞小哥)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芒街過境,以東興為樞紐,將來自東南亞的僑批沿廣西、廣東內陸地區秘密轉到廣東潮汕、福建南部。“‘百年僑批通閩粵連南亞夢斷硝煙,三載信匯傳飛鴻救傢園路在東興’,這副鐫刻在東興市僑批路街口牌坊的對聯,就是東興匯路當時的真實寫照。”林惠江說。

一把長柄紙傘、一條浴佈、一個市籃是“批腳”往來送僑批必備的“三件寶”。林惠江介紹,以許允全為代表的“批腳”們,輾轉千裡於兵荒馬亂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躲避日軍和漢奸的搜查追擊,他們靠雙腳走出瞭烽火僑批路,將“救命錢”準確無誤地送到僑眷手上。

東興匯路這條歷時3年半的“生命線”,不但為僑眷送去傢人消息和經濟來源,還運送瞭大量對華友好國傢和海外愛國僑胞援助的抗戰款項及物資。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東興僑批交接點有數十個,為抗戰輸送物資超百噸。

記者在東興僑批館看到一封極其珍貴的僑批,上書“茲收到柳城龔滾先生捐購機款項坎金拾元伸大洋”,落款為“加拿大安省駐都朗度埠華僑統一抗日救國總會”。原來,這是抗戰時期廣西柳城籍僑胞龔滾在加拿大為國內購買飛機進行捐款的專款存單。林惠江表示:“這是當時海外華僑華人通過東興匯路為中國抗日戰爭捐款捐物的一個例證。”

重現 | 東興匯路“路線圖”

“嶽親大人尊前,愚婿到禪邏已經28天,已經找到在碼頭扛包活路,要到(月)滿才能發錢,今湊壹銀元寄回給嶽親大人以報平安。”在東興僑批館,一封壹元僑批引起記者的註意。

從這封僑批的信封可以看出,寄信人叫阿貴,信是寫給他老丈人的。據介紹,阿貴傢住在普邑十三鄉(今廣東揭陽),1943年冬隨南洋謀生大軍到禪邏(今泰國曼谷)打工,因為剛工作沒多久沒賺到什麼錢,好不容易湊齊瞭壹塊銀元,通過僑批局給嶽父寄回來。“這封壹元僑批除瞭給傢裡寄生活費之外,更多的是給傢裡報平安。”林惠江說,“這一紙‘平安’的傳遞歷經千難萬險。在日寇的重重包圍下,先是由‘水客’從泰國帶到越南,再由‘批腳’通過東興匯路送往廣東揭陽。”

據瞭解,東興匯路連接東南亞各國及中國多地,全程3000餘公裡,分為海外段和國內段。海外段是東南亞各國經越南芒街到東興。國內段又分兩條秘密通道:一條是廣西東興—欽州—梧州—柳州—賀州—廣東連縣(今連州市)—韶關—河源—興寧—揭陽—汕頭;另一條是廣西東興—欽州—南寧—來賓—柳州—桂林—湖南郴州—廣東韶關—河源—揭陽—汕頭。兩條秘密通道到汕頭後,再分發到福建。路途遙遠且險象環生,僑批往往需要1至3個月才能送達僑眷手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地的僑批局恢復原有的寄送線路,東興匯路完成瞭歷史使命。僑批從1860年興起,到1979年底歸口中國銀行管理,歷時百餘年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近幾年來,在廣西僑聯、防城港市政府、東興市政府的支持下,林惠江走遍東興匯路國內段各個重要站點,積極推動相關城市建立東興匯路站點展示館,希望重現東興匯路“路線圖”。

11月17日,“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儀式在東興僑批館舉行。據悉,東興僑批館被中國僑聯確認為第9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建館至今已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如今,東興匯路欽州站、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僑批文化展示館、廣東揭陽華僑文化文物館及東興匯路展館等站點陸續開放,吸引各地觀眾瞭解東興匯路歷史。廣西玉林站、南寧站,廣東韶關站、惠州站的東興匯路展區也在建設中。

林惠江表示,東興匯路海外段,泰國和馬來西亞修繕瞭東興匯路—曼谷站、東興匯路—吉隆坡站,新加坡,柬埔寨金邊,老撾萬象,越南西貢、海防、河內、芒街等東興匯路海外站點還將陸續修繕,最終將東興匯路沿線的重要站點串聯起來,讓東興匯路的歷史記憶更加完整連貫。

見證 | 孝悌誠信“責任書”

咫尺素箋,紙短情長。僑批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凝聚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特有的精神,它不僅僅是一張張普通的思鄉傢書和匯款單,更是100多年來僑鄉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東興僑批館閱讀僑批,處處可見海外遊子的傢國情懷。海外僑胞通過僑批“有一塊錢寄一塊錢,有十塊錢寄十塊錢”,恪盡贍養傢眷義務,體現出仁愛孝悌的中華文化傳統倫理。

同時,中華民族篤誠守信的優秀品格也在僑批中得到體現。不少寄信人沒錢寄回傢,批局還主動讓其賒賬。有的信件地址不明、收信人姓名不清,他們耐心查訪,千方百計將信送到收信人手中。不少“批腳”還為不識字的僑眷寫回信。從有文獻記載的僑批業肇始到結束,從未發生過僑批未送達、批局或“批腳”卷款走人之事。

2013年6月,僑批檔案以其“真實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見性和完整性”,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東興匯路雖然隻有短短的3年半時間,但它也是僑批檔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親情中華·僑領僑青話僑批暨八桂僑聲——國門僑鄉大舞臺”上,東興市華僑學校師生和東興鎮七星社區“僑胞之傢”文藝隊傾情演繹瞭《亂世中的批局》《批路上的“獨行者”》《僑批·中國》等情景劇;東興匯路開拓者趙開鉗、伍如英夫婦的女兒趙永鳳講述瞭《東興匯路的巾幗之“英”》故事,林惠江講述瞭《壹元僑批》故事;青年歌手陸紹珣、江文逸唱響壓軸曲《僑鄉之戀》,全場觀眾揮舞國旗跟著合唱。這首由廣西僑聯出品的歌曲表達瞭祖籍國牽掛全球僑胞、僑胞眷戀祖籍國的深厚情誼,與僑批文化相得益彰。

廣西僑聯主要負責同志表示,一封封僑批訴說著真摯的愛鄉之情,見證瞭深厚的愛國之心。僑批雖已成為歷史,僑批文化卻歷久彌新,其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在中華兒女中代代相傳。“共同的根讓我們情深意長,共同的魂讓我們心心相印,共同的夢讓我們同心同德。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夢想的強大力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