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海遇黃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圍繞安慶市與宿松縣黃梅戲等傳統文化作調研,深入貫徹文化自信戰略,團隊實地進行傳統文化考察以及感受這片徜徉著悠揚古調的土地,重溫黃梅戲名傢的事跡,感悟傳統文化之美。

傳承和發揚黃梅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共同參與。宿松當地也十分珍視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宣傳和傳承,讓黃梅戲這一傳統藝術能夠在當代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在新黃梅演藝公司,實踐團采訪瞭演藝公司董事長陳誠。當初為解決原有集團經營效率低下問題,陳誠老師於2010年推進國有演出劇團轉企改制,實現演出數量逐年遞增。並通過走市場的運營模式,立足於將黃梅戲視作產品推銷出去的理念,帶領戲劇團和黃梅戲走向瞭全國各地。關於新媒體與黃梅戲的結合,陳誠老師表示,“多在媒體上宣傳,既是對劇團的一個宣傳,也是對劇種的一個宣傳,也是對人才的一個宣傳。”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

 圖為:陳誠老師正在接受采訪 高飛攝

成員們還向國傢一級演員吳海蓉老師請教瞭《天仙配》中的經典唱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吳老師的歌聲婉轉動聽,令成員們深深沉醉於其中。“黃梅戲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地方獨特的腔調,”吳老師囑咐道,“一句唱腔,或是一段唱腔,我們會把它唱十年、二十年,而且每個階段唱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圖為:吳海蓉老師教授成員們黃梅戲 高飛攝

告別瞭新黃梅演藝公司,實踐團又探訪瞭虞松巒劇團,聆聽老一輩們代代相傳的文南詞。沒有厚重的服飾,沒有精致的妝容,但他們一開口,依舊讓成員們身臨其境,仿佛王寶釵就在身邊訴說她的煎熬。幾位文南詞傳承人各司其職,主唱、敲鼓、二胡,幾人共同合作成就一曲《薛平貴回窯》。據瞭解,幾位前輩是在虞觀友書記的帶領下被組織起來,到各個鄉間演唱文南詞,而這一唱便是二十年。雖年事已高,但前輩們的風采依舊;雖已至古稀,但對文南詞的熱愛仍在。正是前輩們的這份難能可貴的執著與熱愛,造就瞭文南詞,亦造就瞭黃梅戲。

圖為:汪火枝老師演唱《薛平貴回窯》 梁昱攝

從練功房到戲臺子,成員們深入瞭解瞭每場演出背後的堅持學習,領略瞭昔日名傢的學藝道路和堅持精神。通過親身實踐、深入體會,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黃梅戲表演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打磨練習。每一段舞蹈,甚至每一個動作,他們都要在背地裡練習上百甚至更多的訓練。

圖為:新黃梅演藝公司學員練習基本功 梁昱攝

彈指間,三下鄉實踐活動在七月流火的盛夏迎來瞭尾聲。經過瞭漫長的追蹤溯源,實踐團成員認識到傳承和發揚黃梅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共同參與。成員們對黃梅戲在宿松的傳承有瞭更深刻的瞭解,也對黃梅戲的起源有瞭更豐富的認識。在三下鄉活動中,成員們深有所悟,表示會對此次實踐中所見所聞深刻思考,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宿松人文與自然風光一同宣傳宿松與黃梅戲,將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亮眼的明信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