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今天(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通過一組海報,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一起瞭解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方方面面。 01 堅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中國,野生亞洲象生活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3個州市。

雲南省亞洲象活動地區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努力促進人象和諧。為保護亞洲象,雲南實施瞭9000多畝棲息地修復改造,建“大象食源地”,種象草、甜竹等大象愛吃的植物;成立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先後參與野生亞洲象救助20餘次,成功救助野生亞洲象十餘頭。

最新監測顯示,目前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已增至300多頭。

02 加大

生態修復力度

202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開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生態治理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而是轉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截至2022年底,新疆阿克蘇地區已完成生態保護修復1760平方公裡,礦山生態修復9.9平方公裡,河道岸堤修復363公裡。 03 打好

污染防治攻堅戰

近年來,廣西南寧不斷加強臭氧污染防治、移動源污染防治、秸稈露天禁燒、揚塵污染管控、污染天氣過程應對等措施。

2022年,廣西南寧梳理各類大氣污染源3.15萬個,完成2625個單位涉揚塵問題、2868個涉秸稈焚燒問題的整改。今年1至4月,南寧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9.2%,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南寧藍”實現常駐。 04 推動

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漢江,發源於陜西省漢中市。2008年以前,漢江漢中城區段屬於傳統的城市采砂河段,垃圾污水等問題較為嚴重。經過十餘年全力建設,目前天漢濕地公園已形成風景秀麗、生態良好的濕地景觀。

公園建有灘地走廊、濱水棧道、堤頂公路三條慢行步道,岸線道路長20公裡,自然水域面積6.5平方公裡,生態濕地面積1.32平方公裡。 05 加大

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2016年起,青海省建設的“青海生態之窗”,對藏羚羊棲息地等生態狀況進行瞭實時監測。這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實現瞭對三江源等五大生態板塊的監測全覆蓋。

截至2023年6月,觀測點位已從2016年的6個增加到76個。

06 推進

碳達峰碳中和

2021年末,三峽烏蘭察佈新一代電網友好綠色電站示范項目首批機組,成功並入瞭內蒙古電網,成為國內首個儲能配置規模達到千兆瓦時的新能源場站。該電站總建設規模達200萬千瓦,其中含風電170萬千瓦,光伏30萬千瓦。與同容量燃煤發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186.51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77.6萬噸,環保效益顯著。

這個項目也入選瞭2022年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典型案例,未來將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07 加強

科技支撐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用科技構建新生態。2015年,由農業設施光伏和地面光伏組成的“信義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正式並網發電,這是福建省最大容量的光伏發電站,一年約可發電6640萬千瓦時。

08 守牢

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梵凈山,森林覆蓋率95%,有著40多個復雜的森林類型和豐富的植物種類。梵凈山保護區管理局把森林防火放在最頭等、最基礎、最關鍵的位置,全力築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

09 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

2016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四省開展試驗區建設,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綜合性試驗,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為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中國積累經驗。

近年來,福建廈門五緣灣片區全面推進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綜合開發。增設綠地和公園,對海域進行全面還海、清淤,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與數十個優秀案例一道,入選瞭《國傢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來源:央視新聞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