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雲聽播出稿——
16位主播講述:寫給大地母親的一生之戀#鄉愁是母親種下的福根
參加公益講述的有,15名大主播、1名小主播:相悅桐、薇風、百淵、應銘、張悅、薄峰、可人、寶喻、劉琳、阿競、花嬌、王瑋琦、安琪、王曉巍、陶娟、鈞儒
“一根臍帶剪斷的瞬間,
就拉開長長的缺口。
一條小河一輩子不回頭,
至今還在村裡流。
一艘小船靠上幸福彼岸,
就追尋短短的票根喲。
一輪水車下瞭石磨又上旅遊,
總走不到歲月的盡頭。
一窩泥燕上瞭詩意中國,
總忘不瞭繞梁的古厝。
一陣雨碎江南的疼痛,
卻喊出一片濤聲起落。
一杯礦泉經過層層凈化,
仍不能把母親心事看透。
一棵小麥站在網絡的村口,
能把城市的目光牽著走。
一通電話不用穿針引線,
就能移動細細暖流。
一個聲音梨花落落地呼喚 ,
回來呦!回來呦!回來呦!
她長發盈空,
她已從鄉間,
鄉間夢裡畫裡,
夢裡畫裡走過!”
《一字鄉愁》這首歌。歷經20年創作仍歷久彌新、感人肺腑、十指連心。首先,讓我們先聽聽一個古瓷盤的故事。
《一字鄉愁》詞作者南竹去年母親節回老傢探望80多歲的老母親,由於母親臥病在床,便自己下廚煮飯,洗碗時突然發現平常用來盛菜的古瓷盤盤底竟然刻有一個神聖的母性符號(也是古希臘美神符號)。據母親回憶,我傢祖上傢底薄,60年前她嫁給父親時隻分瞭幾個盤子,於是她視同“傳傢寶”親手雕刻瞭記號。令人感慨萬千的是,這個盤子在自傢飯桌用瞭幾十年卻無人發現這個記號。母親一生勤儉,每日忙裡忙外,張羅三餐,任勞任怨,她對子女的愛無處不在,而子女卻在告別瞭“坐等吃飯、下桌丟筷”的享福時才發現古瓷盤的秘密。這不是清楚地應驗瞭孔子那句古話“子欲孝而親不待”麼?
讓人疑惑地是,母親目不識丁,為什麼會刻上這個特殊符號?當年是不是有華僑或傳教士來過村裡,不得而知。然而,當東方古老的瓷器刻上古希臘的神性符號,它便有瞭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也可以說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物證。
如今,這個符號有瞭古樸包漿,時光沉淀的脈絡因久遠而越清晰。它應該是母親的青春“密碼”,鄉愁的“胎記”,更是母愛的傳承。
《一字鄉愁》詞中所寫的是以十個“一”字開頭的鄉愁故事。全文隻有240多字,其中就有三句話寫到瞭母親。不經意間應驗瞭鄉愁的源頭是母愛。是的,生命從一根臍帶開始,兒女與母親由同體到分割,一輩子再多聯結也回不到一體瞭,再多努力、再多榮華富貴也報答不完父母的養育之恩。世上唯有母愛最無私最純粹最偉大,如同小時候母親遞給自己的一杯泉水,幹凈如心、甘甜如初;人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出發的地方,唯有初心和愛是我們的終極力量。“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當今時代針線活少瞭,若是時常給父母打一通電話,何嘗不是無形的穿針引線,就能傳遞愛的暖流。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一字鄉愁》也是寫給大地母親的一生之戀。當年,作者執意寫下“一棵小麥站在網絡的村口”,這個量詞顯然不對,準確說法可以用一管小麥或一株小麥,實際上這種錯覺是來自作者長期從事“三農”工作的一種潛思和願力。後來,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那個“稻禾下乘涼的夢”中找到瞭回響。正因為“三農”弱小維艱,唯有長成大樹一樣才能強大起來,站在繁華的都市,在網絡的村口,思考鄉村振興、反哺農村確實應該牽念城裡人的目光。 《一字鄉愁》更是唱給祖國母親的一世之愛。當人到中年,對傢國有瞭深沉依戀,就會想起老傢那一窩燕子,小時候看到燕子銜泥築巢又捉蟲喂養小燕子,小燕子長大瞭再去展翅飛翔,築巢養傢,總忘不瞭遮風避雨的古厝,這與父母哺育之恩,與愛傢愛國之心何其相似,傢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傢,中華兒女一傢親。
千裡之外,一位86歲的老媽媽——中國海洋大學退休副教授默蘭老師,因為《一字鄉愁》這首歌,她把詞作者親切地認作瞭自己的幹兒子,經常給予鼓勵加持。她說,“鄉愁是遊子們的福根,是遊子們在異鄉拼博奮鬥的原動力。是一種正能量。”是的,鄉愁不是愁,而是福文化的源頭,是傢國同心的福報。從根本上說,鄉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尋根之“愁”,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固本之“福”。
巧合的是,2022年,第十屆海峽青年節“海峽兩岸好文章”青少年征文一等獎作品《詞牽一情,兩岸一律》,從福州市300餘所中小學參評的6800餘篇文章中脫穎而出,把《一字鄉愁》作為創作主題,作者是長樂第一中學高二的高雨彤同學。她把自己化作一首歌《一字鄉愁》,開宗明義寫道:“我在南竹詩人筆下成詞,經樂風譜曲,被傳唱至海外天涯,我在人間漂流,滿載紙墨故裡情。”讓我們看到瞭青少年一代的鄉愁。她認為,相較於餘光中先生《鄉愁》中遊子對歸傢的渴望,《一字鄉愁》有一種對寫的效果,從中表現出母親呼喚孩子回來時那種焦急、期待、擔心的情感,在時空上與遊子形成瞭一種對話,表達瞭兩岸同文同種同根、血脈相連的一傢親之情。
天下悠悠萬事,可以濃縮為“傢”和“國”兩個字。鄉愁,就是一頭連著國,一頭連著傢;一頭連著山川草木的根,一頭連著大海潮汐的魂。
《一字鄉愁》“根”系山區,“魂”歸大海,“夢”回故鄉。詞作者南竹是千年古縣、朱子誕育地尤溪土生土長的詩人;曲作者樂風是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平潭島長大的資深音樂人;編曲者黃延平是抱樸守初、自強不息的視障音樂人;歌唱者李海穎作為中國女歌唱傢曾參加雅典、北京奧運會演出,隨團出訪30多個國傢和地區。這是一支同胞尋根“歸心曲”、鄉村振興“牧心曲”、孝親敬老“愛心曲”、疫後康復“撫心曲”……承載著山區人民質樸的鄉音鄉情故事和沿海百姓愛拼會贏的精神烙印,濃縮瞭中華兒女愛國愛鄉的精神傳承。
出行萬裡,鄉音同頻。這首歌曾兩次參加海外華僑華人春晚演出;歌詞誦讀曾亮相央視三套綜藝朗讀者欄目;《海峽瞭望》雜志曾以“心通瞭,路就通瞭”為題對詞作者作瞭專訪報道。目前,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網、中國報道網、中國網音樂中國、環球網、臺海網等100多傢媒體推送,已在QQ音樂、酷狗音樂、全民K歌、KTV等上架,受眾達2億多人次。
網絡作傢鐘鼎說:“好歌好聽動人心,壞人聽瞭心膽寒。”是“四海安歌”,還是“四面楚歌”,聽者自明。
彼岸同胞洪於茜在發表大陸隨訪筆記中說:“當歌聲響起,海峽會變窄;故鄉不在遠方,故鄉就在身旁。”
故事不多,宛若平常一段歌。每個人都是鄉愁故事的主人公。道路且長,行者將至。
八千裡路雲和月。相信總有一首歌可以到達心靈的彼岸。它會是《一字鄉愁》嗎?讓我們共同期待著。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