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電影是代表整個文化藝術事業和產業的核心力量,是一個民族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融合發展的形象標識,是一個國傢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硬性指標。電影還是國際上跨文化交流、無語言障礙溝通的大眾媒介,是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電影歷來受到黨和國傢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受到最廣泛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中國電影發展的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快速發展並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充分證明,創作生產優秀的電影作品是事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的中心環節。創作興則電影興,制片強則產業強,影片好則市場好。提高電影創作質量和制片水平,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電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動和促進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 我們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的實踐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自覺應用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電影創作生產的實際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意識形態特殊規律、藝術規律、生產規律和市場規律相統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相統一。從電影創作和制片入手,選好題材,講好故事,努力推出更多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一、選材要準 題材選擇是進行電影創作的第一要素。是電影拍什麼、為什麼拍、怎樣拍好、拍給誰看的首要問題。選擇題材要準,指在廣泛掌握豐富的生活素材中提煉出最適合電影表現的題材,用以構成情節、人物和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對題材要嚴格遴選、過濾、剪裁、反復比較,註重選擇材料的真實性、典型性、通俗性、新穎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廣泛積累素材的基礎上,發現選準題材往往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對題材的認識不能簡單化、概念化,我們反對曾經簡單化地對待復雜藝術創作的“題材決定論”,但也反對“題材無差別論”,一場革命風暴和一場風花雪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場震古爍今的改革建設火熱實踐和一場遊離於時代浪潮之外的一己悲歡、杯水風波更是有天壤之別的,不是所有的素材和不經嚴格選擇的題材都適合拍成電影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必須深入到真實的實際生活中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紮根生活,紮根人民,與人民交朋友,用心用情用功從生活實踐中采擷發掘出獨特的創作題材。要註重現實題材的創作,描寫好新時代普通人的生活變遷,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接地氣、有生氣、抒正氣。選材還要註重原創性,切忌模仿、重復和跟風炒作。 二、開掘要深 對選擇準確的創作題材,要進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索性多角度、多維度的開采,深入表現題材的主題立意、故事價值、情節邏輯、人物命運和社會反響及意義等方面。魯迅先生在談到小說的題材創作時曾經尖銳深刻地指出:“不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他還形象地比喻:“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挖井泉的。”對選好的題材不能淺嘗輒止,應深鉆細研,下苦功夫把掌握的生活素材和創作題材咀嚼透瞭,完全消化瞭,才能產生質的變化,才能變成精彩的故事、生動的情節和感人的形象,創作出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對於創作題材的深度開掘,是艱苦性的腦力、心力、體力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電影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所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電影工作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念,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克服和抵制創作上的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用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電影作品。 三、立意要高 古人稱:“文者,貫道之器也。”“文貴立意”,立意是作品的主題,是決定作品成敗最重要因素。立意的內涵要比主題寬泛,更註重藝術方面的表達,正所謂“意在筆先”,“意在鏡先”。曹雪芹的《紅樓夢》中用對話形式提到:“隻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辭就不俗瞭 。”老舍談寫作時說:“辦法不同,立意是一個樣的。”所有的電影作品創作的方法、類型不同,但都有明確的立意,傳遞作品的思想價值,這是作品的靈魂。電影工作者要明確所處的歷史方位,找準創作定位,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主題,要把創作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傢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抒寫中國人民的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用電影藝術展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氣象風采。 四、故事要新 電影自誕生以來就叫“故事片”,講故事是電影的本體。觀眾走進影院,首先是看一個新鮮、生動、吸引人、感動人的好故事。電影的視覺奇觀、立體影像所展現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如夢如幻的故事,正是電影藝術的永恒魅力所在。觀眾需求新電影講好新故事,一是故事本身要有新鮮感,二是講故事的方法要創新。要從重復往返、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從普通普遍的常人思維模式中,提煉出區別於常人常規的獨特見解,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表達,以理想化追求創造出新的故事、新的方法、新的元素、新的路徑。用電影語境講好故事有蒙太奇聲畫結合、時空結合的特殊優勢,要註重畫面感和聲音特效,註重細節描繪和情節反轉。寫好矛盾沖突是創新故事的必然要求,要以積極向上溫暖的現實主義方法反映人民的生活。國傢的改革發展、傢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歡樂憂傷、人們的所思所盼,構成瞭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生活是無限的,電影創新也是無限的,要從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新理念去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不斷講好新的故事,使電影創作更有廣度和深度,更有意思和意義。 五、人物要活 文學是人學,電影也是人學,寫好人物是文學創作的核心要義,塑造好人物形象是電影創作的本質要求。電影既然是生活的傳神寫照,就要讓銀幕上的人物“活起來”。人物不是抽象的概念化、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性化的“這一個”。不僅要刻畫人物外在的肖像,而且要描繪人物內在的心理,寫好人物的行為、動作、對話、神態,體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思想價值、不同命運結局。電影要塑造好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隻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要寫活人物,就要以堅定的人民立場和深厚的人民情懷,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用心用情瞭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人民的豐富實踐和多彩生活中汲取營養,把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傾註筆端、攝入鏡中,謳歌奮鬥人生,刻畫美好人物。 六、情感要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要熱愛人民,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文藝本體就有調動和激發人感情的作用,藝術大師羅丹有一句名言“藝術即感情”。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們動心動情。“感人心者,莫乎於情”。電影工作者要對人民有真情,對生活有深情,對創作有專情,對觀眾有共情。隻有真情實感才能激發出創作的動力,隻有讓自身感動,才能讓觀眾感動,有沒有真情實感是評判電影作品的重要標準。要真心真情投入藝術創作,把個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不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不斷增強對人民的情感體驗。要在創作實踐中處理好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藝術創作允許虛構和想象,藝術再造感人的情境,表現強烈的人情味和濃鬱的生活氣息,但要符合生活的邏輯,反映生活的本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塑造英雄人物和典型形象,更離不開情感的表達。人生在世,親情、友情、愛情缺一不可。親情的溫度、友情的厚度、愛情的純度,正是健全人格的力量源泉,滋養心靈的陽光雨露。 七、形式要美 追求美和表現美是藝術的共性,更是電影藝術的鮮明特征。觀眾是懷著審美的心理來觀看電影的。人們觀看銀幕上的畫面、故事、人物、情節,是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形式不僅是藝術內容的外在表現,本身也與藝術內容合為一體,互為補充,相互托舉,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美好的藝術形式不僅豐富瞭內容的表述,還往往具有自身的美學和哲學的價值。形式一定要多樣化,要豐富多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不斷地創新藝術形式,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用更多、更新、更美的藝術形式,表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容。用世界共同的電影審美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八、結構要巧 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指事物自身和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電影結構就是如何講好故事的方法和路徑,不同類型的電影會有不同的結構方式,如線性因果關系結構、非線性回環套層結構、交叉對比結構、板塊式、散點式結構等。但不論如何結構,都要進行科學的、合理的前期設計,要巧妙地組合佈局各部分之間的內在邏輯和有機聯系,把電影故事的開端、發展、轉變、波折、懸念、反轉、高潮、結尾等完整、緊湊、巧妙、合情合理地表達出來。要學習借鑒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和戲劇的優秀表達方式,古人總結:“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餘。”指寫好開篇和結尾的重要。“積句成章,積章成篇”,中間要寫好幾組矛盾沖突,設置懸念、埋下伏筆、渲染氣氛,用巧妙的結構組合進行故事情節的推進和情緒的推動,給觀眾以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九、節奏要快 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們活動中的一種與韻律相伴的有規律的變化。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整體即是節奏。節奏不僅限於音樂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稱為節奏。節奏變化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本源,是藝術作品重要的表現元素。現代信息社會快速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瞭,對藝術作品欣賞的要求也自然加快瞭,電影節奏變快最為突出。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部電影的分鏡頭數量在八九百個就已經不少瞭,到現在一部電影的分鏡頭數量到二三千個也不算多,鏡頭運動的快速變化呈幾何式增長,在放映時長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無疑以快節奏為觀眾提供大信息量的、不斷變幻的精彩內容。當然,對不同類型電影的節奏會有不同的要求,節奏快是相對的,要張弛有度,疏密有序。 十、制作要精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催生瞭電影制作手段的創新,電影不僅僅是用攝影機拍出來的,更是用多種技術相互交叉融通的方式制作出來的。制作精良是電影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電影發展的歷程也是電影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其核心要素是“分工”越來越細化。工業化要求電影制片項目化、標準化、流程化、數字化的系統化管理。工業化越細分,越要提倡“工匠精神”,在電影制作領域的電影工作者要篤定恒心、愛崗敬業、專情專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開拓創新;要重人本、講合作、守誠信、促和諧,分工協作、合力共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名傢大師和各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要加強制片綜合技能的培訓,以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以嚴謹細致、專註負責的態度,以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制作出更多精致、精良的電影產品,樹立起中國電影的“品牌”和“標桿”。 以上十個方面,僅從電影產業鏈的前端創作和制片方面做出簡單粗淺的梳理,會有不足不妥之處,僅供電影創作制片界同仁商榷參考。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做好電影創作生產和制片工作的規律,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創新就要勇於突破,要突破束縛創作的條條框框,進一步拓展題材領域,豐富內容形式,創新方法手段,提高原創能力,促進中國電影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電影工作者要有胸懷天下的眼光和格局,向著世界電影最先進的方面註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同時,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靜下心來搞創作,沉下心來推精品,創造出更多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中國故事,為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實現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作者為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