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得時,長而乘勢,壯迎復興,老逢盛世。

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這四句話可以概括我75年的人生歷程。

伴隨著祖國的發展和成長,我見證瞭共和國各個時期的波瀾壯闊和歷史巨變,見證瞭一代代法院人在每一起案件中做好法治“播種人”的初心使命。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第二年,我進入瞭廣東省鶴山市人民法院工作。從助審員到審判員,從副庭長到副院長,我在刑事審判條線幹瞭幾十年。刑事審判關乎公民的名譽、財產、自由,乃至生命,需要法官在是非、善惡之間,公平、公正地進行判決,容不得半點差池。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國傢加強瞭立法工作,各項法律逐漸完善起來。人民群眾渴望學習法律、瞭解法律的意識特別強烈。然而,收音機和電視機才開始普及,互聯網還沒出現,公審公判大會成為當時的一種普法方式。

我們一般在鶴山體育館、北湖廣場舉行公審公判大會,對各種犯罪進行公開宣判。周邊群眾會趕來圍觀,多則幾萬,少則幾千。

隨著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治安持續好轉,人們對個人隱私和尊嚴等保護更為重視,公判大會逐漸取消。

很多時候,普法常常是靠幹警雙腿“跑”出來的。辦案之餘,我們常常帶著案卷到當事人傢中,面對面瞭解案情,就案說法。把法說清楚瞭,把理講通瞭,案子也就解決瞭一大半。

1993年8月21日,郭建福(右二)與同事到鶴山電機廠為工人們上法制教育課。

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在刑庭擔任副庭長的時候,曾到鶴山電機廠為工人們上法制課,小小會議室裡密密麻麻坐滿瞭工人。那時候,大傢獲得法律知識的渠道有限,對法院的認識也很陌生,甚至不知道法院是幹什麼的。我在臺上講課,下面人齊刷刷地睜大眼睛,充滿瞭對法律知識的渴望。下課後,一堆工人圍上前問各種法律問題。

1993年8月24日,郭建福(左三)到鶴山電機廠調研,聽取企業司法需求及意見建議。

如今,“法制課”的提法已全部改為“法治課”瞭。從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傢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與“治”僅一字之差,背後卻是觀念和治理方式的重大轉變。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不斷拓展著群眾獲取法治知識的渠道。有什麼不懂的,有什麼想瞭解的,都能在手機上找到答案。一網連世界,這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

1998年12月14日,郭建福(右二)調研瞭解法院電腦配備建設情況。

從十年一變,到一年一變,接力棒交到瞭年輕幹警手裡。普法小微視頻、表情包、法院開放日、模擬法庭……依托各式各樣的載體,普法工作日益多元化、豐富化。年輕幹警把普法工作幹得繪聲繪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法律知識帶到老百姓身邊。

1999年3月25日,郭建福(左二)代表鶴山法院領取“全市法院先進檔案單位”獎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是一代接著一代幹,法治精神才得以不斷傳承和發揚。我們這一代人,有幸見證瞭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從初生到成熟的每一步。而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大傢既是參與者,又是建設者,共同書寫著法治中國的輝煌篇章。

來源:人民法院報·4版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