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技合作不僅推動瞭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也為改善人權狀況、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新的機遇,為全球樹立瞭典范。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法學院共同承辦的首屆中拉人權圓桌會,當地時間9月10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 ▲首屆中拉人權圓桌會現場

會議期間,與會中方代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科技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肖君擁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作為發展中經濟體,中國與拉美國傢通過科技合作推進人權事業發展,不僅符合雙方人民利益,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1

中新社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國與拉美地區科技合作現狀。

肖君擁:過去十餘年,中國與拉美地區的合作取得瞭顯著成果。2014年,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傢領導人會晤在巴西利亞舉行,中國提出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倡議,為中拉關系發展註入新活力。10年來,雙方在基礎設施、科技創新、農業、企業、人才、智庫等多個領域深入合作,共同推動中拉關系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

近年來,中拉科技合作呈迅速發展態勢,覆蓋多個關鍵領域。

一是數字技術與通信領域合作。拉美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而中國在這方面積累瞭大量技術經驗。在“數字絲綢之路”倡議之下,中國電信企業積極參與拉美5G網絡建設,不僅推動瞭拉美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也為遠程教育、電子商務、在線醫療等提供技術支撐,改善瞭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是農業科技與食品安全合作。拉美是全球農產品主要出口地,中國則有先進的農業科技和龐大的市場需求。近年來,中國與拉美國傢建立瞭緊密的農業合作關系,拉美除瞭將優質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市場外,雙方在精準農業、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管理等領域也開展合作,不僅提高瞭當地農業生產效率和食品安全水平,還促進瞭全球農業產業鏈優化。

三是衛星技術與空間合作。通過衛星技術合作,拉美國傢能有效應對森林砍伐、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衛星數據還廣泛應用於農業用地監控、水資源管理和城市規劃,為拉美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中國與拉美國傢還在天文學、深空探測領域開展合作,如中國國傢航天局在阿根廷南部內烏肯省建設深空測控站,用於支持中國探月、火星等深空探測任務。

四是生物醫藥合作。中國與拉美國傢在藥物臨床試驗、疾病防治和生物技術創新等方面展開聯合研究,合作開發新藥物和醫療技術,提高瞭雙方的科研水平,為全球醫療衛生領域合作樹立榜樣。

五是合作平臺建設與科研交流。為更好推動中拉科技合作深入發展,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傢技術轉移中心於2023年正式啟動,雙方科研人員可通過這一平臺申請研究基金,開展聯合科研項目。此外,定期舉辦的中拉科技合作論壇,也進一步加強瞭雙方互信與合作。

今天,中拉科技合作不僅限於政府之間,也開始向更多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拓展,形成瞭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網絡。

推進科技合作,賦能人權建設,是大勢所趨。作為中拉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合作不僅推動瞭拉美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也為改善人權狀況、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瞭新的機遇,為全球樹立瞭典范。

2

中新社記者:中拉雙方在科技合作領域有何優勢?

肖君擁:中國在科技研發、技術應用、市場推廣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拉美地區則在自然資源開發、生物多樣性保護、航天技術等特定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雙方優勢互補。同時,拉美國傢對科技進步的需求日益增強,為雙方科技企業合作創造機會,也為中國科技產品和服務提供廣闊市場。

具體來說,首先,雙方在經濟和資源結構上具有互補性。拉美國傢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傢和消費國,對資源有較大需求。如智利、秘魯是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國,中國對銅的需求大,通過技術合作,拉美當地企業能優化礦產資源提取和加工流程,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同時為中國提供更優質產品。

其次,雙方在科技能力方面具有互補性。中國在人工智能、衛星技術和大數據等領域居於全球先進行列,拉美國傢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擁有獨特優勢。雙方通過科技合作,能實現優勢互補,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

再次,雙方的政策支持。中國視拉美國傢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夥伴,鼓勵企業與拉美國傢開展科技合作,並通過簽署雙邊協議和合作文件提供政策保障。拉美國傢也積極響應,為中國企業創造有利的合作環境。

最後,人才培養和技術交流。中國與拉美國傢通過聯合研究、技術培訓、留學生項目等方式,為雙方合作培養瞭大量熟悉對方國情的科技人才。

3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拉科技合作面臨哪些挑戰?

肖君擁:拉美地區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尤其是在偏遠和農村地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匱乏,成為科技合作中的一大障礙。

拉美國傢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是另一挑戰。頻繁的政府更替和政權變化,導致一些長期科技合作項目面臨政策上的不確定性。拉美國傢內部的經濟波動也使一些合作項目面臨資金短缺,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或高通貨膨脹時期,政府難以為科技合作項目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

此外,中拉科技合作還面臨著一些國際競爭和地緣政治壓力,中拉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也對科技合作造成一定阻礙。

要克服這些困難,中拉雙方需要在政策層面加強溝通,推動文化和技術交流,並通過多元化的資金支持機制,確保合作項目順利實施。隨著中拉科技合作的深入,這些挑戰有望得到緩解,為雙方的長遠合作鋪平道路。

4

中新社記者:未來,中國與拉美如何深化合作,促進雙方科技進步與人權發展?

肖君擁:在科技創新方面,中拉之間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前景可期。

第一,深化科研合作。雙方應進一步加快研究人員流動,包括吸引更多留學生來華學習、邀請拉美國傢學者來華從事科研活動。除政府間合作之外,雙方的民間科技交流合作也應不斷拓展。

第二,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競賽”加速。中國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拉美地區人工智能整體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拉美地區青壯年人口比例約為65%,對人工智能接受度高,同時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非常高,能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巨大耗能。2023年9月,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傢數字技術合作論壇召開,為中拉深化數字技術合作和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開啟新篇章。

第三,綠色技術與可持續發展合作。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的關註提升,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旋律。拉美國傢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和水能資源,而中國在清潔能源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擁有經驗。未來,雙方可在綠色能源開發、生態保護、氣候變化、綠色金融和可持續農業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推動雙方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四,低空經濟合作。低空經濟是一種新興的經濟形態,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載體,用於農業、物流、旅遊和應急響應等多種場景。中國與拉美國傢在無人機技術、物流運輸和空中交通等方面具有合作潛力,中國的先進技術與拉美國傢的需求形成互補,將為雙方經濟和科技發展帶來新動力。

第五,科技人才培養。相比於經濟合作,中拉教育合作規模相對狹小,熟練技術工人短缺成為中國企業在拉美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要以科技合作推進中國—拉美人權共同體建設,必須有一批瞭解對方且有過硬本領的科技人才。因此,應當加強高等教育合作,促進青年交流,共同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希望中國有更多職業院校“走出去”,結合當地需求開展教育培訓合作,如參照“魯班工坊”模式實現人才規模化培養。中國國內也應加強拉美研究人才的培養,壯大“知拉”力量。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