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全球各國在綠色低碳領域產業、貿易、技術、標準、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等方面競爭日趨激烈。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副主任、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楊秀出席明德戰略對話2024時講到,氣候變化是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一個縮影。

很榮幸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戰略對話這麼高端的平臺,有機會和各位專傢進行交流。今天的題目很大,我想結合自己最熟悉的領域的具體實踐分享一些思考。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現實的危機。當前,氣候變化成為非傳統安全,是新的外交議題,對國際地緣政治、產業競爭和國際貿易帶來深刻影響。因此,氣候變化也是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一個縮影。

今天會議的主題叫“新形勢和新任務”,我結合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形勢、國內挑戰和新任務簡要分享自己的觀點。

01

全球新形勢

●●全球各國已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達成科學共識和政治共識。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確立瞭各方同舟共濟、各盡所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安排。現在談判的目的不是“要不要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而是各方集中圍繞“誰減排、減多少、怎麼減”等核心問題展開博弈,減排節奏、減排力度和分工方面的爭議,方向是明確的,權衡的是路徑。

●●各方結合國情積極行動,主要經濟體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大同小異,在減排措施與技術部署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盡管世界上一些國傢由於地緣沖突、選舉政治、經濟放緩、能源糧食短缺等眼前的挑戰,在實現氣候行動目標過程中,政策的節奏、力度有所調整,但是低碳零碳轉型創新的世界大趨勢沒有變化。

●●在氣候變化領域,各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綠色低碳轉型創新是各國競爭的焦點,各國在這一領域產業、貿易、技術、標準、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等方面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應對氣候變化的很多技術還在實驗室階段,工程模式也不完善,不是一個國傢能夠完全解決的,合作前景也很廣闊。

今天的多位專傢提到國傢差異,環顧世界,我們找不到兩個政體完全相同的國傢。每個國傢都是結合自己的文化、國情和目標,特殊的挑戰,在全球共同發展中找自己的路。

02

中國怎麼做?

在這樣的全球局勢下,中國怎麼做?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努力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者和引領者,也在力所能及地幫助發展中國傢的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而言,既有進展,又有困難,喜憂參半。

●●能源和碳排放增長超預期,在這麼大的國傢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實現達峰沒有先例。能耗和碳強度持續下降,但是總量快速增長,十四五期間一次能耗增加瞭7億噸標準煤,12億噸CO2,增速超過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6億千瓦,在總裝機中的比重突破50%。同時化石能源也快速增長,煤炭增長瞭10%。

●●不同行業間的達峰形勢差異大。部分重點行業已經達峰:鋼鐵、水泥隨著城鎮化進程和建築趨緩已經見頂;石化和電力行業增速依然較高,近期批復新建項目。產業結構轉型乏力,部分地區依然依靠高能耗行業拉動經濟發展。

●●面向碳中和的科技創新方面,中國的制造能力強、有利於減碳技術降成本、提效率,但是缺少突破性、顛覆性創新。

●●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具有廣闊前景,但也成為瞭國際貿易單邊機制的規則約束,CBAM、CSDDD就是典型的例子。

03

應對氣候變化的新任務:

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三中全會提出瞭多條改革措施,在過去十幾年以環境保護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推動瞭綠色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效。未來幾十年,將以雙碳目標為抓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制度建設,三中全會提出瞭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將以碳總量目標為核心,形成制度體系,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和落實、法律法規、市場機制外,正在建設行業、企業和產品層面的碳核算體系,逐步提高數據的透明度、時效性和可信度。

●●始終堅持節能優先戰略。以非化石能源發展比例目標為牽引,加速能源體系轉型。中國已經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25%、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的目標。特別是,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系統,2023年電力裝機容量比2020年增加瞭33%,未來將實現電氣化率從16%增長到60%以上,這是整個能源供應、輸配和消費模式的巨大變化。

●●推動科技創新,關註交叉融合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開展試點示范工程。

●●促進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發揮各方智慧,調動各方資源,共同行動。氣候變化也是中國公共外交的新議題,是當前中美關系中幾乎是唯一能在高層達成共識、推進合作的議題。

氣候變化之外,還有諸多全球共同挑戰,安全、環境、人工智能、生物多樣性等……我相信中國在走好自己道路的同時,也能為全球提供支持和智慧。

最後,作為來自高校智庫的學者,很高興有機會能與各位專傢進行交流,我覺得這樣的機會非常重要,理不辨不明,感謝人民大學明德對話,期待更多的互動和聯誼,思想文化的交流,甚至是觀點的碰撞。

謝謝大傢!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