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有朋友,真好!這句話,宛如人生旅途上一縷溫暖的陽光,不經意間便灑滿心田,帶來無盡的溫馨與慰藉。8月18日,當世傢傢長學院跨文化研學團的旅程在中亞四國的探索中緩緩落下帷幕,而我即將踏上前往西安的征途時,這份溫暖又一次如約而至。郭科技,這位研學團中40多歲的企業傢老總,他的聲音裡帶著一股不容拒絕的熱情:“蔣老師,到瞭西安,老字號的黃傢泡饃館可一定要去嘗嘗,我已經安排朋友去接你瞭。”剎那間,去年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那時,也是郭總的一份遠程安排,讓我與小友胡瑋的西安之行,在味蕾上多瞭幾分溫情與色彩。

轉眼間,19日的中午,郭總的朋友張凱強和一位處長如約而至,他們的笑容裡散發著著幾分豪爽與真誠:“歡迎蔣老師,咱們這就去黃傢泡饃館。您知道嗎,郭總每次從昆山回到西安,第一件事可不是回傢,而是直奔這兒!”言語間,我仿佛能窺見那份對美食的熱愛,以及對友情的深深珍視。

隨著腳步的臨近,遠遠便能望見那面墻上,“清真 黃傢泡饃館”幾個繁體字赫然在目,古樸而莊重,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門外,一頂頂藍色的帳篷下,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讓人不由自主地加快瞭腳步,急於融入這份熱鬧與喧囂。

踏入飯館,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卻又有些眼暈——每一張桌子都坐滿瞭食客,熱鬧非凡。空氣中彌漫著泡饃特有的香氣,與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曲生活的交響樂。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美食之旅,不僅僅是為瞭味蕾的滿足,更是為瞭那份人與人之間,因分享而生的溫暖與連接。

在黃傢泡饃館裡尋尋覓覓,終於落座。我的眼前好似展現出一幅生活的圖卷:同桌坐著一對老年夫婦,他們幾乎不說話,但都捧著手中大碗,大口大口地吃著泡饃,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笑容。再過一會兒,老夫婦離去,來瞭一對中年夫婦,同樣是話語不多,但兩個人都動作迅速地用手掰饃,看起來很默契。先生掰饃的水平似乎要比妻子高一些,這讓我不禁微笑。

張總手把手教我怎樣掰饃,要把這饃“掰得都是黃豆粒般的大小”。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性格急躁的人來說,真的是一種磨練。我微笑著問張總:“陜西人把時間都花在這樣的掰饃上面瞭?”張總微笑著說:“這是陜西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細細體會,發現這掰饃也是一個技術活。沒掰多久呢,我的手指已經酸痛起來。再過一會兒,再一看,手指甲縫都變得幹幹凈凈。張總看見笑瞭,說:“我們這裡都是自己吃自己掰的饃,不能讓別人給掰的。”是啊,我怎麼知道這個過程裡也有“自產自銷”的樂趣呢?

饃掰好後,給碗上夾一個號碼,由服務員端走。沒過一會兒,熱氣騰騰的大碗牛肉泡饃便端瞭上來,還帶著糖醋醃蒜、辣子、咸鹽等調料。那香氣濃鬱而不膩,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記憶。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曾在此地得到一碗羊肉湯泡餅的溫暖與力量,最終登基後傳令廚房仿制此美味,並確定為為每天必有的菜品。

我不再回想歷史,而是拿起筷子輕輕挑起一縷泡饃,隻見肉質鮮嫩、饃塊筋道、湯汁醇厚,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極致寵溺。當聽說這牛肉泡饃有四大特點——湯濃、肉爛、油大、鹽稍重時,我不禁想起出門前傢中領導的殷殷叮囑。但此刻我倔強地默默復述著自己常常說的那句話:“我這個人追求生命寬度,不追求生命的長度。”此刻,先吃瞭再說!

吃完泡饃,我們走出飯館,陽光正毒,暑氣依然。我深吸瞭一口清新的空氣,心中充滿瞭感激。我再次感嘆,有朋友真好!即興口占一首小詩——

西安古都美食香,黃傢泡饃名遠揚。

朋友相約得品嘗,歡聲笑語滿庭芳。

掰饃手藝細思量,湯汁醇厚肉鮮長。

歲月匆匆情更長,友情如饃味難忘。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