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敏

2024年8月4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學日本校友會主辦、交通大學日本校友會聯盟、日本華僑華人博士協會、《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日本華僑報》協辦的“留日交大人”探訪活動來到瞭東京藝術大學。李叔同曾是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前身)特科班學生,本次活動也是趁這次“東京藝術大學與中國留學生——從李叔同到現代”展,探尋李叔同在此的留學蹤跡,緬懷他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

李叔同的人生與留學經歷

李叔同,這位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話劇史的先驅”的人物,因其在音樂、美術、戲劇等多方面的傑出成就而聞名於世。年輕時的李叔同,留日前攜母親、傢眷遷居上海,參加進步青年組織滬學會和上海的梨園活動,經歷瞭南洋公學墨水瓶事件,認識瞭蔡元培、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師友。1905年母親去世後扶柩回津等各種經歷讓他開始新的反思。為瞭尋找新思想、新出路,是年秋他東渡日本,並於1906年10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開始瞭他在西洋美術和音樂等領域的留學之旅。

留日期間,李叔同不僅在東京美術學校專攻西洋美術,還積極參與瞭漢詩社“隨鷗吟社”,與日本頂尖漢詩傢交流詩詞。他與曾孝谷等人發起瞭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瞭《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等劇目。特別是李叔同自己男扮女裝飾演《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一角,在當時的東京轟動一時,連續演出多次,觀眾不僅有中國留學生也有日本人,甚至還受到日本戲劇界關註。據說日本戲劇界權威的藤澤淺二郎和松居松翁還專程去看瞭演出,並在演出後到後臺和李叔同交流。這些活動不僅推動瞭中國話劇的發展,同時也促進瞭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

1911年李叔同畢業回國,先後在直隸高等工業學堂、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等處教授美術音樂。此外,他還參加瞭南社、西泠印社活動,成立樂石社、寧社,繼續音樂美術金石篆刻的研究學習。直到他於1918年,出傢成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在音樂、美術、篆刻、書法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些和他的留日經歷都是分不開的。

探訪活動回顧:從展覽探尋李叔同的留日蹤跡

此次的“留日交大人”探訪活動在東京藝術大學的美術學部進行,這裡也曾是李叔同學習的地方。

這次探訪正好偶遇ROCANA東方文化教育學會部分會員來東京藝術大學參觀,所以我們商議瞭一下就一起進行瞭。我們從美術學部的藝大Art plaza大門進入開始這次探訪。沿石階而上走過很有歷史感的厚重的正木門,右邊迎接我們的是東京美術學校第5任校長正木直彥像。正木直彥當任校長達31年,從大正到昭和時期,經歷瞭岡倉天心騷動等事件,全身心投入日本皇室相關美術品和藝術品制作,為東京美術學校的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以至於在當時的日本有“說到正木先生就是美術學校,說到美術學校就是正木先生”一說。

東京藝術大學主辦的“東京藝術大學和中國人留學生——從李叔同到現代”展(8月3日至11日),主要展出瞭東京藝術大學(舊東京美術學校、舊東京音樂學校)的以李叔同為代表的中國留學生的一些歷史資料和作品。借此機會,大傢看到瞭很多首次對外公開展覽的李叔同有關的展品,包括1911年李叔同畢業時的畢業生紀念合影及自畫像,以及當年舊東京美術學校的入學相關資料等。在泛黃的書頁上,我們可以看到李岸(李叔同的別名)以及首位進入該校的中國留學生曾延年的名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次展覽的鎮展作品——李叔同的畢業自畫像。從東京美術學校到東京藝術大學,有一個延續至今的傳統,那就是每個美術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前必須留下一張自畫像。1911年即將畢業的李叔同就留下瞭這幅畫。

在本次展覽策劃核心成員之一的張源之老師(ROCANA東方文化教育學會代表理事、東京藝術大學壁畫專業碩士畢業生)從美術專業角度給我們介紹瞭這幅自畫像,讓我們體會到瞭李叔同自畫像的絕妙之處。自畫像選擇瞭柔和的色彩與西洋油畫中印象派的描繪手法,加上精準的光影運用,體現瞭李叔同對細節的把控與對藝術的尊重,使得畫作呈現出一種平靜而穩重的氛圍,與他清凈且專註的個人性格呼應,反映出他與世無爭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也貫穿瞭世間的李叔同和佛教律宗高等弘一法師的一生。

李叔同對篆刻和書法的熱愛對其美術創作的影響從其作品上也可見一斑,例如自畫像中處理得細膩而流暢的線條,正與傳統的書法和篆刻技巧極為相似。而且,自畫像的右上角有用油畫筆觸模仿畫成的李叔同自用印,更是其對多種愛好的理解與應用的體現。來自西洋的油畫技巧與來自東方的篆刻書法,李叔同在二者中間巧妙地找到瞭那抹屬於自己的獨特色彩。

    此外,這次展覽也展出瞭清末民國時期(1906年至1939年)曾在舊東京美術學校就讀的另外34名中國留學生的畢業作品自畫像。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和李叔同一樣,回國後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瞭很多貢獻。

日本留學是李叔同一生中重要的轉折。在此期間,他如饑似渴地一邊學習一邊創作。他參加漢詩社隨鷗吟社和日本漢詩人交流,創辦中國第一份音樂雜志《音樂小雜志》,創辦近代中國第一個歌劇社春柳社。他站在瞭當時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他在摸索中找到自我,也找到瞭中國美術音樂的發展方向,並將這些經歷和感悟轉化為豐富的藝術成果。李叔同的經歷不僅為我們深入瞭解中日文化交流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更為全球化的今天,留學生如何面對多元化的文化沖突和交流提供瞭很好的參考。

暮色降臨,探訪活動也接近尾聲。

突然想起李叔同的那首《離別》,站在東京藝術大學的校園中,仿佛我們剛剛完成瞭一次和近120年前的留學生李叔同的穿越時空對話。李叔同作為“留日交大人”前輩,他在音樂美術戲劇書法佛教等眾多領域的成就,是我們大部分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但他的經歷值得我們借鑒,而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貢獻,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