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一天專業課回到寢室,打開《中國考古大會》,為第二天的項目答辯找找感覺;

  走去食堂的路上,回想導師在課堂上播放的《國傢寶藏》,尋找文物周邊設計的創意;

  在舞臺中央閉上雙眼,感受《航拍中國·北京篇》中恢宏的古都氣韻,將濃厚的京味文化融入自己的表演……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這幾位“寶藏大學生”的經歷,好像有點特別。他們正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和專業知識積極投身文化傳承和保護,參加北京市2024““京”彩行動青春綻放”行動計劃。

  他們遇到瞭哪些精彩?一起去看看!

  村裡老奶奶跟我學著找文物

  北京房山是周口店遺址所在地,在這裡曾經發掘出令全球矚目的北京人頭蓋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研二學生李靜的考古學調查,就在此開展。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項目小組的同學們記錄鉆探土樣

  學習考古專業已有幾年時間,李靜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周口店遺址參與調查工作的第一天。

  那是在周口店遺址對面的臺地上,小團隊一致認為,靠山、面水、朝陽的天然優勢給瞭古人在此棲息的充足理由。李靜撿到的第一件文物標本是一塊褐色陶片,比大拇指稍寬,但表面壓印的繩紋格外醒目,連同在手裡撫摸到的粗糙感,讓她堅信它一定年代久遠。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李靜采集的繩紋陶片

  “有收獲!繼續找!”第一片陶片帶來的驚喜,讓團隊在不斷地踏查中度過瞭最熱的幾個小時,然而卻是所獲甚微。“後來經過勘探、詢問,我們才知道那塊臺地是廢棄工廠改造的農耕地。發現陶片標本的黃土取自別處,具體地點不得而知。”

  有失望,但失望有時也是位好老師——李靜明白瞭考古工作就等於驚喜與失望的交織。而此行也不是毫無收獲,甚至一位住在附近村裡的奶奶都來主動學習如何辨識文物標本。她說:“我學會瞭,再有發現,我就報告村委會!”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李靜仔細清理地層剖面

  即使隻是不起眼的碎陶片、坑窪的石頭,也有可能成為中華文明的賡續密碼。李靜說,抬頭望見龍骨山上周口店遺址的瞬間,她仿佛看到瞭時間的穿梭,領悟到瞭考古是為鑒往知來。作為新一代考古學生,她正循著前輩的腳步,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中國大地上。

  沒人告訴我上學還得Cosplay銅坐龍

  近些年,博物館逐漸成為文旅熱門打卡地,精致有趣的文物周邊文創也備受青睞,讓人不禁琢磨,這些“腦洞大開”的文創,都是哪位“能人”開發的?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北京印刷學院銅坐龍文創團隊把榫卯結構用在瞭銅坐龍拼插玩具上

  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研一學生鄭明慧就是“能人”之一。出於興趣,她加入瞭北京印刷學院銅坐龍文創團隊,圍繞首都博物館珍藏的、出土於北京金中都遺址的金代銅坐龍進行文創設計開發。讓文創具有實用價值,好看、好玩還好用,這一直是團隊追求的目標。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文創銅坐龍保留瞭文物的原始特征

  明信片、冰箱貼都是“常規操作”,北京印刷學院的銅坐龍文創小組突破性地把榫卯結構用在瞭文創銅坐龍身上,分別開發出瞭由3塊、6塊、31塊文化元素構成的銅坐龍裝配潮玩和親子啟智產品。每塊積木的拼接處,都有歷史文化的“知識點”:建都870年、金人遊牧、幽州、薊城……博物館中莊嚴肅穆的龍,就這樣“飛入尋常百姓傢”,“講述”它親歷的歷史。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鄭明慧專心繪制銅坐龍表情包

  玩具大獲成功,但還是需要購買才能瞭解文物相關知識。怎樣才能成本更低、更容易傳播?團隊又想到瞭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的一種產品——表情包。

  開發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鄭明慧幾乎數不清自己設計瞭多少個方案。“既要生動活潑,又要保留文物的特征,還要讓人有保存轉發的沖動……”這既要又要還要的“一鍵三連”讓團隊小夥伴頭痛不已。表情包動作的設定是一大難點,是坐著還是站著?垂著爪還是舉起來?最終,鄭明慧和小夥伴“披掛上陣”,把自己變成一條龍,真人Cosplay,一個個表情包的動作才在陣陣笑場聲中確定瞭下來。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文創團隊討論銅坐龍設計形象

  親手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活潑是種什麼體驗?鄭明慧知道,這種體驗很酷!

  大一一入學就過瞭把“戲癮”

  順著北京中軸線來個Citywalk,感受整個城市方正的格局,再去鐘鼓樓、前門打個卡,這是很多遊客都會選擇的方式。而現在,遊客們有瞭一個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軸線文化的新選擇——走進劇院,觀看由北京舞蹈學院創排的舞劇《巍巍正陽》。

  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大一學生張志遠就在這出舞劇的創作表演中開啟瞭自己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他不僅在劇中不同時期分飾多角,還參與舞劇的二度創作,為觀眾呈現北京正陽門下百年間的滄桑巨變。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北京舞蹈學院原創舞劇《巍巍正陽》劇照

  作為從未在舞臺經受歷練的“毛頭小子”,張志遠在用角色詮釋時代變遷的同時,也經歷著自身的蛻變。“要適應從學生到舞蹈演員的身份變化,要時刻關註服裝道具等細枝末節,要惡補北京的胡同文化知識,我甚至還研究學習瞭北京市的非遺舞蹈,讓自己在舞臺上表演時看著不像書生扭秧歌。”

看電視、挖寶藏、做文創、上舞臺……大學生活如此“京”彩

  張志遠(右)和青年舞團教師彭義博(左)在《巍巍正陽》舞劇排練過程中

  5月中旬,本輪演出結束謝幕時,張志遠和身邊的每位同學都是淚流滿面。“能用舞劇這種特殊的形式講述中國故事,太有意義,太難忘瞭!”未來,張志遠或許會走上講臺,他會把這次經歷分享給更多學生,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文物,鐫刻著文化的深沉記憶,蘊藏著民族的靈魂密碼,是國傢的“金色名片”。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

  這聽起來很宏大,但也可以很簡單。

  或許可以挑選一部精品文化節目,用心品讀沉淀於歲月長河的一段段歷史,找尋文明在時光中穿梭的印記。

[ 責編:王宏澤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