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薑方

  “中國音樂劇發展至今已超過40年,簡單模仿、僅制作中文版的時代該結束瞭。”原創音樂劇《麥克白夫人》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的首輪30場演出昨天收官,這部由上海文化廣場與徐俊戲劇聯合海外資源共同創制的作品,標志著全新的中外聯創模式正在申城舞臺逐漸成型。“在國際化主創的相互欣賞、交流與碰撞中,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提供更多元的視角和創新的可能。”徐俊告訴記者。

融與破,音樂劇加速抵達更闊的觀眾群

  由上海文化廣場與徐俊戲劇聯合海外資源共同創制,原創音樂劇《麥克白夫人》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的首輪30場演出昨天收官。(演出方供圖)

  最近,申城舞臺不僅有《麥克白夫人》《德米安》等中外團隊聯合打造的音樂劇熱演,從高校到演出方都在探索劇校融合新模式,打破藝術美育邊界。近日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出品的音樂劇《搖滾學校》走進上海市世外小學,為300餘名學生帶來生動有趣的音樂劇工作坊;剛結束熱演的上海音樂學院出品紅色題材音樂劇《忠誠》,以“音樂+思政”的路徑將作品送進上海杉達學院……從舞臺到校園,東西交融的“融”與突破圈層的“破”,如雙翼助力音樂劇充滿活力地觸達更多觀眾,實現青春一代與時尚藝術的雙向奔赴。

  東方式轉身讓“麥克白夫人”學得暢快

  “從劇本、音樂到演員,我們以擁抱世界經典的胸懷與國際班底合作。以全英文形式演繹,意味著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找演員。”徐俊告訴記者,擁有“德奧音樂劇女王”美譽的瑪雅·哈克福、西區熱度極高的演員理查德·卡森、曾在西區版音樂劇《漢密爾頓》中飾演主角的英國演員卡爾·昆斯伯勒,都在此次中國首演中貢獻瞭各自的高光時刻,“接下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外國演員加盟,我們計劃把《麥克白夫人》推向海外市場”。

  劇組中不僅有國際知名演員,也有何亮辰、王梓庭、趙偉鋼、龐盛之、殷浩倫、馬靈奇等中國翹楚。舞臺交鋒與合作中,瑪雅·哈克福追求寫實,對人物氣息、情緒、邏輯把握等細節嚴格捕捉,讓後輩們獲益匪淺;西方演員對中國寫意美學和留白之美同樣贊不絕口,這恰恰是中外聯創版《麥克白夫人》的整體風格。“比如一個東方戲劇式的轉身,也讓瑪雅等外國演員花瞭不少時間揣摩學習,才找到感覺。”徐俊說。

  “座位離舞臺超級近,細節盡收眼底”“鏡像視角太棒瞭”……此次《麥克白夫人》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的開放式雙面看臺與對稱的舞美結構,都讓觀眾們感到新奇。主創從原著鏡像設置的文本人物中獲得啟發,把隔空絕殺等場景都設置成鏡像。由百年老船廠改造的表演藝術新空間,見證先鋒、前衛、實驗性的創想在這裡落地。

  一部新創作品不免有提升空間,從音樂到劇情,業內人士和觀眾也指出《麥克白夫人》需要成長的地方。“原創精神就是不害怕失敗,我們會往更好的方向努力。”在徐俊看來,年輕從業者身上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創新的沖動與靈氣,“當我們都能以百分之百的熱情、精力與勇氣投入原創,中國音樂劇行業將會有光明的前途”。

  在高燃課堂的實踐中感知藝術之美

  “音樂劇教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70歲時的突破之作《搖滾學校》今夏將於前灘31演藝中心上演。在原版經典即將飛抵上海之際,該劇全國運營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攜手音樂劇教育機構“愛作劇”開啟系列校園活動,為申城學生們帶來高燃音樂劇課堂。

  在上海市世外小學的工作坊裡,從打響節拍、揣摩歌詞唱腔的輕重音,到和著伴奏學唱一段完整的歌曲,再到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到數分鐘的片段展演,頗有音樂節現場的熱烈歡樂。

  劇中,落魄的搖滾歌手杜威·芬始終心懷夢想,偷偷在父母和校長眼皮子底下組建一支校園搖滾樂隊,帶領孩子們釋放真我。而校園工作坊現場,留言板上貼滿瞭寫著孩子們心聲的彩色便簽,鼓勵他們放飛夢想。

  過去數年中,上海音樂劇藝術中心先後以《音樂之聲》等劇目走進校園。“音樂劇並非高不可攀,相反,它形式新穎多樣、現場氛圍輕松、容易入門。”總經理戴筱瑩表示,近年來上海中小學生校園音樂氛圍越來越好。

  制作原創音樂劇的腳步走得再穩些

  申城舞臺大中小劇場各類音樂劇盛裝上演,市場繁榮瞭、就業機會變多瞭,固然值得欣喜。但也有業內人士冷靜地表示,“每年首演的原創劇目雖多,質量上乘的仍然屈指可數;演員特別是頭部演員資源缺乏,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無論是奔著大IP還是明星去,現在賣座的音樂劇都擁有比較強的垂直觀眾群。粉絲為瞭某個明星買票可以不計成本,但老百姓對高價位演出票的消費力明顯下滑,除非一部戲口碑極佳觀眾才願意埋單。”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十幾年前一部海外大戲引進上海,得益於極強的宣發力度,有可能獲得票房大豐收。“現在已步入碎片化傳播時代,一部音樂劇能觸及觀眾的范圍和力度不像過去那麼大,這也導致一些原創新劇要獲得大眾的關註變得相對困難。”

  僅以上海文化廣場的60萬會員為例,他們貢獻瞭這傢劇場超過80%的票房。如何讓劇目觸達更多對音樂劇有興趣的觀眾,需要多方深耕細作。學者認為,大眾對音樂劇的消費意願和消費力、對戲劇生活的認識依然有待提高。

  “中國音樂劇的創作根基還沒有那麼深,因此制作原創音樂劇的腳步切莫太急,可以走得再穩一些。音樂劇是一門在不斷創作中日臻完美的舞臺藝術,需要通過一輪輪的劇本朗讀、工作坊等環節反復調整,在首演前的打磨環節可以多花一些時間。”費元洪對中國香港兩部原創音樂劇《頂頭錘》《大狀王》印象深刻,“作品前後花瞭九年時間孵化,融入當地特色的音樂語言也充分體現瞭文化自信”。

  從業者們認為,做原創音樂劇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在百老匯有商業上的虧損也很正常,畢竟從起用怎樣的演員、如何宣發到場次票價設定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作品的票房與口碑。當務之急,還是要不斷總結原創經驗,從海內外音樂劇從業者身上獲得養分,提升本土創作者的經驗與技術能力。

[ 責編:張曉榮 ]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