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吃補藥

瞭解臟腑特點

教你科學調養脾腎

 補腎不宜蠻補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的本性偏向於靜。補腎要註意適應腎的特性,日常堅持慢慢調補即可,一味地猛補、蠻補反而不利於健康。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堅持做叩齒、搓耳、踮腳的動作進行補腎。

叩齒

中醫認為腎主骨,齒是骨之餘,經常進行叩齒可以起到補腎的作用。通過上下牙齒相互打擊的方式,產生唾液後進行吞咽,註意力度不要太大。

搓耳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耳朵上的穴位非常多。經常揉按耳朵對腎臟和其他臟腑都有調養的作用。

踮腳

踮腳的動作可以刺激足後跟,有利於氣血和經氣的循行。腳後跟輕抬輕放,每天36次即可。

補腎要分陰陽

補腎不能瞎補,腎虛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腎氣不固、腎精不足等。

腎陰虛有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等癥狀。如果有腎陰虛的癥狀,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

腎陽虛有腰膝困重疼痛、下肢畏寒、夜尿頻多、五更泄瀉等癥狀。如果是腎陽虛的癥狀,可以服用桂附地黃丸,此方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桂枝(或肉桂)和附子,在滋陰的基礎上補陽。

補脾要多“動動”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它的功能是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成營養,運化至全身。脾升胃降的功能正常,才能帶動整個五臟的氣機轉起來。

脾虛的人會表現為腹脹納少、腹痛喜按、肢體倦怠、少氣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稀。

補脾多運動

中醫講,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的功能好,肌肉也就強壯,反之多運動,強壯肌肉也能達到補脾的目的。

補脾多動腦

中醫講,脾在志為思,我們想問題、考慮問題,也對脾的運化會有幫助。但不能“過思”,過度思慮、鉆牛角尖,會影響脾的正常運轉,出現胸滿氣脹、食欲下降等問題。

補脾之前先除痰

體內有痰濕淤堵,如果你一味補脾,不但補不進去,還會越補越堵,出現臉上長包、口舌生瘡、脾氣暴躁等問題。

痰濕有兩種,一種是有形之痰,比如咳嗽出的黏痰,可以用三仁湯化痰祛濕,達到健脾的作用。

另一種是無形之痰,如有腰疼腿疼、感冒纏綿難愈、肢體沉重、有痰咳不出等表現,可以用參苓白術散補脾氣、祛痰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