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作傢/作品 散文)

作者 熊濤(濱湖區作協理事)

      時光的車輪碾過歲月,轉眼又到春節來臨,不由得想起我兒時最盼望、最喜歡做的事——烤年糕。

    “啪、啪、啪……”年初一清晨,我被院子裡的鞭炮聲喚醒,望著窗簾間射進的光線,傳來屋外長輩們忙碌且喜悅的交談聲,心中一陣歡喜,烤年糕的日子又來瞭。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到瞭冬天下雪的時候,外婆就要開始做年糕瞭。把準備好的30斤大米,摻入相應比例的糯米,依次舀進磨盤,在石磨上碾成白白的米漿,流入磨盤出口下的佈袋中。大米和糯米都預先經過淘洗和浸泡,磨起來並不費勁。隨後,紮好袋口,倒臥放平,上壓石塊,以擠出多餘水分。

      第二天晚飯後,外婆收拾停當,就開始蒸年糕瞭。那時候住在有五、六戶人傢的小院裡,共用一間廚房,外婆打過招呼,蒸粉時借用瞭鄰居傢的煤球爐子。蒸籠底部,鋪墊上箬葉或南薑葉子,將揉好的米粉倒入籠內,蓋上籠佈就可以蒸粉瞭。‎五六‎隻爐子一字排開,架上蒸籠,蒸籠裡熱氣繚繞,逐漸彌漫,使得整個廚房都充滿瞭溫暖和香味。蒸年糕需要幾個小時,外婆總是催我早些上床,不用守候,也因此錯失瞭觀看年糕出爐時的情景。

       過年吃年糕,寓意百姓生活年年高。“起床瞭?快洗好臉,吃年糕啦!”外婆將一盤盤炸年糕、蒸年糕端上瞭餐桌。餐桌旁邊,看到一隻原本在廚房儲水的大水缸被移到這裡,水缸裡躺著許許多多白色、黃色、粉色和青色的各色年糕,占據瞭水缸的三分之一。品種有白糖年糕、紅糖年糕、紅豆年糕、桂花年糕、咸甜年糕、五仁年糕,還有我最愛吃的以荔浦芋頭為餡的香芋年糕。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記載瞭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年糕的吃法,也有蒸年糕、湯年糕、炸年糕、炒年糕等多種多樣。上世紀60年代,普通百姓傢庭沒有電視,孩子們過春節,除瞭剝點花生,嗑點瓜子,吃兩塊糖果,頂多放一盒鞭炮,堆一個雪人,就算是過年的娛樂瞭。而烤年糕,也成為伴我過大年的樂事。

      冬天裡,外婆傢要燒炭盆取暖,為烤年糕提供瞭便利。烤年糕既解悶又解饞,還能打發時光。“舅舅,幫我撈上那塊有芋頭的!”望著沉在水缸底部的各色年糕,無奈個頭小夠不著,大冬天也不敢將手伸進涼水中。舅舅撈出長條的年糕,到廚房切下一段丟回水缸,又將餘下的切成薄片。而我早已將長腳火鉗架在瞭炭盆上,稍微打開,依次將年糕片架在火鉗鐵腳上,慢慢燒烤,不一會兒,香味撲鼻而來,待一面焦黃,翻過另一面再烤。當年糕發熱膨脹,兩面焦黃時,外香裡糯的烤年糕就可以吃瞭。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與軟糯的年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香而不膩,那滿嘴的年糕香,細膩的口感仿佛在舌尖上跳舞。有時會引來一群孩子,他們圍在火盆旁,翕動鼻翼,津津有味地聞著那烤年糕的清香。

      春節期間,幾位舅舅來看望外婆,一邊烤著年糕,一邊談論傢庭生活,其樂融融。興致來時,找出各自喜歡的手風琴、二胡和笛子,來一場小型的器樂演奏。依稀記得演奏最多的,是《春節序曲》和《四季歌》,聽著合奏,仿佛品嘗瞭一道道豐盛的佳肴,各種樂器的味道相互交融,讓人大飽耳福,合奏的音樂如同天籟之音優美動聽。炭盆中撲起的火星,伴隨著旋律,溫暖心靈,令人陶醉,恍若置身仙境。

      歲月如流,時光荏苒。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吃年糕再也不用等過年瞭。但是,我準備在過年時再烤一次美味年糕,讓味蕾重溫兒時的回憶。

作者簡介

      熊濤:無錫市濱湖區作傢協會常務理事、無錫市濱湖區攝影傢協會會員、淮安市攝影傢協會會員、無錫市華僑攝影傢協會會員。發表作品有:《榮巷古鎮的老墻門》《和平村印象》《相遇靈山三十載》《恒北村的梨》等。作品曾獲江蘇省好新聞消息類三等獎,全國晚報趙超構新聞獎二等獎,《無錫日報》通訊員攝影作品季度、年度一等獎。

     稿件來源:《無錫作傢》公眾號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