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致辭 

HAPPY NEW YEAR

龍心送勝賀新年

陳    竟

       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這個屬龍的傳人,懷著一顆龍心 ,早在去年癸卯兔年夏天就萌生策劃“全國龍文化民間剪紙精品展覽”一事。為什麼我要策劃此展覽呢?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2024年——甲辰龍年,更是百年一遇的特殊年份,頗為罕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祥瑞,被視為吉祥、神聖的象征,因此,甲辰龍年也被視為一個吉祥和繁榮的年份。

        然而,甲辰龍年不僅是一個普通的年份,也是一個閏年。閏年是指每四年出現一次的年份,它比普通年份多一天。2024年是一個閏年,因為它可以被4整除。在閏年中,我們通常會看到一些特殊的現象,比如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時間會比普通年份稍微長一些。此外,由於閏年的存在,我們的傳統春節也會提前一天。距離上一個甲辰龍年已經過去瞭60年。上一個甲辰龍年是1964年,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年份。如今,我們已經邁向瞭新的甲辰龍年,它給我們帶來瞭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們要繼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無窮的智慧以積蓄不盡的力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被視為一種神秘而神聖的存在,它的形象被賦予瞭力量、智慧和勇氣等特質,因此,我們可以從龍的形象中汲取新的力量和勇氣,迎接新的平安幸福生活。我們也要從過去的實踐生活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奮發圖強,砥礪前行。在過去60年中,我們華夏大地經歷瞭許多變革和挑戰,中國人民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勇敢前行。通過回顧總結過去的經歷和教訓,我們可以更加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戰和搶抓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總之,2024年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機遇的年份。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繼續從祖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思想營養和精神力量,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像蜜蜂一樣“采得萬朵花,釀就一傢蜜”, 搞好創作,為人民奉獻更多本真、優秀 、精彩絕倫的剪紙作品。               

       最後,祝願中國民間剪紙界同道和國內外華人同胞們,在甲辰龍年中,繼續弘揚龍的奮鬥與拼搏精神,身心健康,事業騰飛,愉快幸福,吉祥如意!

弘揚中國

龍文化精神

張保龍

      莽莽神州殊世界,巍巍秦嶺看龍興。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龍是我們華夏民族從古至今的神聖圖騰。它智慧永生,高貴而尊榮,它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象征,正義威武,叱吒風雲,又是我們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統一、大繁榮的象征。

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龍文化,通過民眾一代又一代的祭龍、塑龍、刻龍、畫龍、繡龍、唱龍、舞龍、賽龍、生肖龍等等民俗形式,予以代代傳承發展,不斷豐富著龍文化,這些民俗文化形式從遠古到今天,一直如長江之水,晝夜奔騰不息,龍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

       用中國非遺剪紙的藝術語言,講述好發生在我們祖國大地上的動人故事,是我們中國剪紙傳承人與廣大民間剪紙愛好者的歷史使命與神聖職責!我們非遺剪紙人剪龍,渴望著年年歲歲的風調雨順與五谷豐登,向望著神龍庇佑下的國富民強,追求著世世代代永永遠遠的偉大與繁榮……

      剪龍剪鳳剪萬象,無限風物總關情。真正的中國民間剪紙作品具有著強大生命力,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精神穿透力。龍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種源文化,秀木千尺,始於顆粒脈種,江河萬裡,源自澗野溪泉。我們每一個剪紙傳承人和民間剪紙愛好者所做的努力和辛勤創作的作品,都是偉大祖國文化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望大傢不斷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堅定傳統文化自信,用中國剪紙講好中國故事,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更多最正宗、最優秀、最精彩的民間剪紙美術作品!

       我們從全國征集的數百幅作品精選出兩百幅作品,在北京、深圳、臨汾進行線下巡回展出,並從中遴選出部分優秀作品在國內外線上展出,發表刊登,以饗讀者。不足之處,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明清時代

春節民俗剪紙

陳     竟

       明清時期,中國廣大漢族地區流行歲時貼紙馬送神的風俗。每逢臘月二十三日開始至除夕,傢傢戶戶都要舉行祭祀五位傢神(門神、戶神、室神、井神、灶神)的禮儀,稱為“五祀”。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祭送灶神等諸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的日子。除夕(也有在正月初四)又要迎接財神等諸神回傢。送神和接神時,人們除瞭在神龕供上牲醴、果品、酒菜,而且焚香、點燭、張燈、掛箋之外,還要燃放爆竹和貼掛、焚燒剪好的紙馬等,目的是讓神騎馬上天下界。

       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一帶鄉鎮流行歲時貼錢馬風俗。所謂錢馬,即是剪一匹雙翅騰飛的駿馬,背馱元寶或金錢。到除夕傍晚,凡傢庭之門(包括羊圈、騾馬圈等)的門框上,及屋廊檁條中心都要貼上錢馬。錢馬,象征天馬送祿、馬上發財,祈求在新的一年內財運亨通,福祿臻至。

      中國廣大地區仍流傳除夕貼窗花祭戶神的習俗,尤其是在北方農村更為普遍。年節前,北方窗戶上要換糊上嶄新透亮的白麻紙來迎接新年,窗花是裝飾在新窗紙上的剪紙。明清時,窗花已發展到剪各種神物驅禳及象征吉祥、頌祝福利、反映農民生活願望的圖案等。《帝京景物略》載曰:“臘月三十日五更(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曰收瘟鬼。”除瞭貼這些神物驅禳的窗花外,表現喜慶吉祥、五谷六畜、傢禽瑞獸、神話傳說、戲劇人物等題材的窗花大量出現,題旨包括納吉、祝福、祈子、招財、辟邪、除惡、勸勉、警戒等。窗花的形式,有單幅、雙幅、多幅或成套,如“八仙過海”“十二生肖”等。陜北、隴東一帶窯洞半園形窗戶的中部是三十六格構成的方形窗戶,整個窯窗的窗花組合裝飾,叫“窗雲子”)、角花(貼窗角的四幅三角形組成的圖案,或將一個整體分作四幅八幅分剪分貼)及大幅(多利用圖案的重復與對稱,在構圖上多系園形,陜西一帶稱“轉花”)。窗花一般以單色彩紙剪成,多為紅色;也有用宣紙、毛邊紙等鏤剪出染色,稱“染色窗花”;還有將幾種色紙剪拼在一起組成圖案,叫“拼色窗花”。

       河北、天津、東北等地流行歲時貼迎財神剪紙的風俗。每逢除夕,傢傢戶戶舉行迎財神活動,並用黑色臘光紙剪成肥豬狀,豬背上馱一聚寶盆。張貼在屋門窗戶上。左右對貼肥豬剪紙各一張,名曰“肥豬拱門,金銀滿囤。”以此祝願有較多財物進傢。山東、河北、天津一帶民間流行春節在灶臺旁水缸處的墻上貼金魚缸的民俗剪紙。畫面一般為缸內遊動成對的大小金魚,並配有蓮花。魚缸裝飾金錢紋,借“金魚”諧音“金玉”、“金餘”,“蓮”諧音“連”,寄托“金玉滿堂”、“連年有餘”的意願。

       中國廣大地區仍流行貼門神驅鬼的風俗。門神為舊時民間信仰的五位傢神之一,傳說中把守門戶之神。最早的門神起源於上古時荼(神荼)與鬱(鬱壘)的神話傳說。到漢魏時,改為門戶畫桃符、神荼、鬱壘與虎。唐時,門神形象改為秦瓊和尉遲敬德。唐後期,又借鐘馗捉鬼之傳說,將其附會門神張貼。民間春節貼掛的門神多為木印版畫和剪紙。形象有神荼和鬱壘、秦瓊和尉遲敬德、鐘馗、桃符、虎等。正門貼神荼和鬱壘或秦瓊和尉遲敬德。因為鐘馗、桃符、虎像是單幅,一般人傢大都把它們貼在單扉的堂門、房門、後門。明清時代,除瞭先世流傳下來的武將門神外,還出現瞭文官的“財神”、“福神”、“福祿壽三星”或“五路財神”,“增福財神”作為大小門神。這已從消極的驅鬼逐崇演化為積極的納福迎祥。

       除夕門戶懸掛紙箋是十分普遍的民俗,而且掛箋花式較多,用地不一。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曰:“掛千(掛箋)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者,曰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不僅北京過年貼門錢,全國各地普遍有此風俗。《杭州府志》寫道∶“琳宮梵宇,剪五色紙形如旗足,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彩箋五張為一堂,中鑿連線紋,貼梁間以壓勝,曰∶掛箋。”顧祿《清嘉錄》載曰∶“門廳之楣,或貼歡樂圖。圖皆買自杭郡,以五紙為一堂,翦楮堆絹,為人物故事,皆取讖於歡樂,以迎祥祉。”除瞭門上貼掛紙箋外,其它地方也貼掛紙箋 。光緒八年《京山縣志》載曰:“(除夕)是夜,祭門、祭灶,牛馬廄皆貼紙錢。情況亦相近似。”

       掛箋,是由古代的“年幡”、“春幡”、“幡勝”演變發展而來,各地名稱不同,亦稱“掛錢”、“吊錢”、“掛千”、“花雲子”、“紙掛”、“花紙”、“大紙”、“門錢”、“常錢”、“花錢”、“門箋”、“門吊”、“吊簾”、“掛簾”、“掛門錢”、“過門箋”、“掛浪”、“吊門塹子”、“喜箋”、“歡樂圖”、“寶蓋錢”等。清末,掛箋形式已發展到幾十種,有單色掛箋和彩色掛箋,彩色掛箋又有五色(紅、黃、紫、藍、綠)門箋、套色門箋(又叫挖補門箋)、染色門箋等。一般制法:以彩紙剪刻成近似黃金律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邊框(上左右)、穗子(又名牙子或支腳)構成。膛子和上下方花紋,一般剪刻為錢狀和天官、財神等像,並剪刻吉語,如“天官賜福”、“招財進寶”、“福祿禎祥”、“五谷豐登”、“吉慶有餘”等。貼門箋的位置和門錢的色彩均有講究,各地貼門箋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一般在街門、屋門、中堂、佛龕上都要貼上五張紅掛箋或五色掛箋;房門、後門、畜圈、迎壁墻、窯窩、櫥門、神龕、箱櫃、抽鬥、糧囤、水缸、井、小車、紡車、織機、大農具、柱子、大樹等處貼單張紅掛箋。有節慶喜事全貼五色或紅色;廟宇、灶神龕上貼黃的;牲口槽、水磨上貼藍紫色的;有喪事,全貼藍的、黑的、白的。清代滿族的掛箋,用白紙鏤成,中刻一滿文“壽”字,外為金錢花紋,貼在神前木板上。貼掛箋的風俗不僅在中國廣大鄉村流行,而且在城鎮廣泛流傳開來,特別是在天津等商埠城市,除夕各行各業,傢傢戶戶都要貼掛箋。除夕處處貼掛箋,表達瞭人們對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招祥納吉的心願,增加瞭除舊迎新和慶賀豐收的節日歡樂氣氛。

       立春前一日,廣大城鄉民眾要到東郊外“迎春”,祭春牛,祀芒神,相互贈送購買泥塑或紙剪的小牛,為“送春牛”。立春日,將泥塑或紙剪的《春牛圖》掛貼在門楣,引以為迎春兆吉。以示人勤春早,五谷豐登。

正月初五,明清人稱“破五節”、“送窮節”。民間俗信此日為破日、窮日(大概“五”與“無”同音),諸事不吉。漢族、瑤族等民族在此日要舉行破五送窮送懶送瘟活動。有剪紙人“送窮”的習俗。是日清晨,傢傢戶戶大放鞭炮,叫做“破五兒崩窮”。或剪紙人送擲大門外,認為可以送走貧窮。乾隆四十三年《富平縣志》記載∶“五日,作紙婦持帚負雜谷袋,棄周行,曰‘送窮’。”送窮則是反映瞭民間求富的心理。

       明清時期,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流行年節祀鼠送鼠民俗活動,亦稱“老鼠納婦”、“老鼠娶親”、“老鼠成親”,俗稱“老鼠娶媳婦”。體現瞭人們對老鼠的不同心情和願望。其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二點:一、鼠是“子神”,繁殖能力很強,民俗以鼠嫁女生子,象征來年人類各族蕃衍,農業生產豐收,生活富裕幸福。“老鼠嫁女”實質是古代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的遺跡,也是兩種生產觀念的表現。二、春節是我國傳統的慶賀節日,老鼠嫁女的民俗和傳說都是圍繞著春節展開。民間為什麼選擇在春節期間作為老鼠嫁女的日子呢?目的是在新年把老鼠送走(嫁掉)。人們俗惡老鼠咬嚙衣物,視為“虛耗”,即“耗鬼”,希望把老鼠送走(嫁掉)。消滅鼠害邪惡,以圖吉利。

圖1   灶神

圖2   錢馬

 圖3   門神

 圖4   破五送窮

圖5  鞭牛迎春

圖6   蝶戀(燈花)

圖7   葫蘆祝壽

圖8   金玉滿缸

圖9   八仙(門箋)

圖10   鹿鵲迎春(窗花)

圖11   老鼠娶親

《百龍獻瑞迎新年》

中國龍文化全國非遺

剪紙精品展

《龍騰盛世:祿》 陳淑香

《元霄鬧花燈》徐陽

《福到豐順》暢楊楊

《龍鳳呈祥》趙金芳

《龍年和平》伏兆娥

《龍騰盛世耀中華》張榮娟

《龍馬精神》劉振蓮

《鯉魚躍龍門》楊毅

《二龍戲珠佑蒼生》鄭曉筠

段喜娥《四季平安龍》

《九龍戲珠》武玉蓮

《巨龍騰飛》李敏賢

《龍戲珠》張秀珍

《龍的傳人》伍永娟

《龍年豐登》黃英

《龍騰虎躍豐收年》王忠文

《龍騰虎躍》曹新明

《龍騰盛世》孫嚴

《龍馬精神》周文秀

《飛龍在天》王雁驕

《龍飛鳳舞慶新春》呂鳳英

《盛世騰龍》孫春播

《放風箏》田慶榮

《瑞虎送吉祥 金龍迎新春》陳麗

《雙龍戲珠》馬文萍

《龍鳳呈祥》張洪

《龍騰四海賜福來》餘澤玲

《龍飛獅舞迎新春》吳紅巖

《龍年龘龖》曹慧貞

《龍生九子》劉俊娥

《龍鳳呈祥》王淑芳

《巨龍騰飛好事(獅)來》王瓊

《魚跳龍門》姚瑞萍

《龍飛鳳舞迎喜兆》梁三琴

《辰龍獻瑞》吳海鳳

《佑我中華》朱宜英

《龍騰盛世》魏惠君

《九龍吉祥送福報平安》周俐佼

《鯉魚跳龍門》張倩

《魚躍龍門》王玉蘭

《龍騰虎躍》李慧宏

《祥龍福虎》惠富君

《龍騰盛世慶豐收》秦菊林

《龍鳳呈祥》李志梅

《騰飛勝利龍》史學俊

《雙龍戲珠》張詩婕

《二龍戲珠》曹梅芳

《雙龍銜照》何丹鳳

《二龍戲珠》於靜

《喜從天降》楊慶峰

《苗族龍舟節的動人傳說》盧瑩

《富貴龍》黃玉華

《跳龍門》黃麗娜

《舞動乾坤-人小志氣大》趙靜

《好運來》喬美英

《龍騰盛世》陳晨

《龍年吉祥》梁維珍

《祥龍獻瑞》陳耀

《四方來財》宋金花

《龍兆豐年 歲歲平安》王雪平

《金龍招財》許麥英

《福兆龍年》許瑞平

《二龍戲珠》牛崇姣

《龍鳳呈祥》朱黎

《龍騰慶新春》范榮彪

《龍騰虎躍 吉祥富貴》萬改葉

《歡慶》劉敏

《龍子納福》何紅月

《龍騰魚躍》常小艷

《龍鳳呈祥》董志華

二零二四 · 恭賀新禧

百龍獻瑞迎新年

中國龍文化非遺剪紙精品展(北京、臨汾、深圳)

指導單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策劃單位: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

主辦單位: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

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

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

山西省臨汾市委宣傳部

山西省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

深圳市寶安區新橋街道辦事處

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承辦單位: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全國非遺剪紙聯盟

北京市東城區文化館

山西省臨汾市博物館

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文化館)

深圳市寶安區新橋街道黨建服務中心(文體中心)

責任編輯:肖鴻敏 鄧昕辰

來源: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 、中國民間剪紙微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