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南宋理學傢朱熹與心學傢陸九淵、陸九齡兄弟相會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鵝湖,就“理學”與“心學”展開辯論,史稱“鵝湖之會”。“自古乾坤為此理,至今山水有餘光。”鵝湖書院因“鵝湖之會”而興,盡管書院在歷史變遷中屢毀屢建,飽經坎坷,但當年於此點燃的思辨之火從未黯淡。

鵝湖書院不僅承載著賡續中國古代書院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重燃思想燈塔,為當代人築起精神高地。

千古一辯

從鉛山縣城沿著書院大道向東出發,路過一片田野與村莊,10餘分鐘車程即可抵達鵝湖書院。“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傢傢扶得醉人歸。”鵝湖書院所在的鵝湖鎮自古就是典型的田園水鄉。

書院內,參天古樹、飛石小橋、白墻黛瓦、石碑楹聯,共同構築起一個文人墨客的世界。頭門門簪上一塊匾書“敦化育才”表明瞭書院的辦學宗旨。

鵝湖書院是中國儒傢文化的傳承之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呂祖謙為瞭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鉛山縣鵝湖與朱熹會面,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又被稱為“千古一辯”。

“鵝湖之會”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教人之法”,陸傢兄弟主張“先發明人之本心,反對多做讀書窮理之工夫,朱熹則強調格物致知,通過對外物的考察來啟發人的內心潛在良知。史料記載,辯論進行瞭3天,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朱熹事後回憶說:“始聽瑩於胸次,卒紛繳於談端。”可見辯論現場氣氛之緊張激烈。

江西省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程建平認為,“鵝湖之會”為中國文人在治學態度上樹立標桿,傳遞出一種可貴的治學精神,論辯中所產生的“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思想一直為學人所推崇。

屢毀屢建

與江西的許多古代書院一樣,鵝湖書院飽經滄桑,屢毀屢建。宋朝末年,書院毀於戰火,元初遷址重建;元末,書院毀於兵火,明朝景泰四年在宋代舊址重建,書院更名為“鵝湖書院”。明朝萬歷初年,張居正廢天下書院,鵝湖書院再次被毀,後重建;明朝天啟年間,閹黨竊權下詔,毀天下書院,鵝湖書院亦在毀敗之列,直至崇禎年間重修,明亡後荒廢……

從江西省書院研究會常務理事葉正林提供的《簡述鵝湖書院27次歷史變遷》中可以看出,鵝湖書院在歷史上遭到多次毀壞,但歷代朝廷、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鵝湖書院的維護、修繕與重建。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桐鄉進士施德涵出任鉛山知縣,率領鄉紳、士子對鵝湖書院進行瞭規模宏大的修復、擴建。書院在3年後的春天竣工,其規模一直延續至今。

鵝湖書院內至今仍保留著不少明清碑刻,其中記載的內容折射瞭“鵝湖之辯”的歷史影響,也反映瞭鵝湖書院的歷史地位。例如,1454年,明朝大理寺少卿李奎在鵝湖書院修建完成後的碑文中說:“大江以西,古稱文獻之邦,書院之建不知有幾?惟鵝湖之名與白鹿洞書院並稱天下。”

現今的鵝湖書院重修於1983年6月,目前當地正在積極規劃鵝湖書院景區改造項目。

“鵝湖書院之所以每次都能涅槃重生,就在於朱陸之辯碰撞出的思想之火,賦予瞭鵝湖書院綿綿不絕的生命力,使其得以一次次重燃生命之火。”葉正林說,保護好這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書院不僅是一種歷史使命,更是一種責任擔當。

“鵝從天外飛來,藏修遊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湧現,吞吐涵容,承先啟後,書院論道貫古今。”自覺肩負新文化使命,鵝湖書院正在孜孜探索新時代的書院文化守正創新之道。

來源:半月談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