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邱曉琴)1月20日,中華文明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傢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陳晉,中國作傢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以及梁曉聲、何向陽等作傢、評論傢和近10位京劇表演藝術傢參加瞭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中國詩歌學會是我國從事於詩歌創作、理論研究、學理建設的國傢一級學術團體。近年來,中國詩歌學會以“服務大局、服務基層”為準則 ,先後開展瞭“新時代詩歌十年”的理論研究、發起瞭“新時代大學生詩歌行動五年計劃”“新時代詩歌火炬傳遞行動”等工程。

  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山在主持座談會時表示,詩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詩歌學會要以詩歌文化為心,努力將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實處、落實到詩歌的細枝末節。

  與會專傢學者由“中華文明現代化”出發,圍繞“中華文明現代化的詩意表達”這一議題作瞭深入探討和交流。

  其中,梁曉聲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現代詩人羊令野的《紅葉賦》為座談會“熱場”,為座談會奠定瞭全新的維度和向度,使座談會與會代表的論點、論述、論據更為求新、求真。

  在發言中,陳晉指出瞭中華文明的“中華是一種民族性的表達”“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系”“現代化”等四個關鍵點,他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是屬於中華民族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當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和文明,相互之間可以溝通、進化的關系。

  張清華在中外詩歌理論界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發言於“體會”中給人以遐想,引起瞭在座同仁的響應:文明是總體性的名詞,而文化是一個具體性的名詞。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最古老而又最具有持續性。

  樹才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被譽為外交官詩人,兩次榮獲法國騎士勛章。他緊接著張清華的發言坦陳:文化是具體的,文明是總體的,從古詩詞到現代詩,變化的是詩體,但最重要的要素始終不變。古詩包含著的“現代”因子,值得每一個寫現代詩的詩人去體味、挖掘。

  “文明是民族的掌紋、標識。”張頤武教授強調,文明是一個共識的形態,由於自我的差異形成瞭具象的差異。中國詩歌的發展、變化,在文明形態上古今都是一致的。詩歌是一個連續體,新詩和舊詩並不存在一個決然的界限,天人就是文明,古今就是文化。

  與會者談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形成的現代文明,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對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進行詩意表達,要求詩人們賡續中華文脈,接續民族傳統,激活古典底蘊,在汲取古代詩歌精華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備開闊的文化視野,懂得向優秀的世界詩歌學習,在人類文明新形態格局中不斷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大傢表示,詩歌對中國人的情感體驗至關重要,中華文明現代化的詩意表達可以從詩教入手,將詩歌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結合起來,用詩歌保存時代的情感、精神,從而譜寫當代詩歌新華章。

  李敬澤最後指出,詩歌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在中華文明的宏大視野中探討和領會詩歌對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現代詩歌的發展是多路徑、多方向的,具有多種可能,新時代詩歌要積極融入新思想、新情感和新生活,這是我們在詩歌領域的文化使命。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