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亞小孩”共享的種種體驗,似乎又在同學們中間激起不少共鳴:總是掃興的傢長,被逼出來的自雞和焦慮,不懂得怎麼have fun……而東亞小孩們奮力卷出國界,來到美國留學後,卻被松弛感爆棚、但某些方面又異常脆弱的美國人來一記暴擊:原來人不用那麼緊繃,也能活得這麼容易?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留學期間那些讓東亞小孩破防的瞬間都有哪些吧!

做一點小事也會被誇

 

也許是典型的“打壓教育”給東亞小孩小A留下的trauma太深瞭,在美國第一周被教授、同學、以及路過的隨機路人爆誇的時候,小A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反應!

 比如,小A稍稍打扮瞭一下,就會被街頭根本不認識的黑人大媽用超高分貝的音量大聲贊揚,“Oh Honey, I absolutely love your dress!”

上課時,小A明明感覺自己說瞭很蠢的觀點,卻被教授微笑著點頭肯定,說“That is a VERY great question”並且把自己磕磕巴巴說的話,用聽上去高大上的語言重新包裝瞭一遍;

尤其碰上期中期末周,學校連食堂打飯的大媽、萍水相逢的同學,都知道大傢為瞭GPA在瘋狂連軸轉。因此,基本見面寒暄三句話都離不開復習得咋樣瞭;

然而不管小A說看瞭幾頁書、練瞭幾冊practice exam,大傢都是瘋狂鼓勵:OMG太棒瞭!Nice! 註意休息/Get some sleep……

東亞小孩特有的敏感神經,讓小A察覺到大部分的捧場都是美國人在熱情地敷衍,但是即使如此,這種彩虹皮連珠炮也是小A不適應瞭。

要是在傢裡,穿好看衣服得到的點評都是“你要瘦一點穿著更好看”;說瞭很蠢的觀點會被老師當眾說“怎麼這麼不開竅”,哪怕是為瞭復習熬瞭個通宵,得到的也是“加油,再接再厲......”

所以,比起像其他美國人一樣落落大方地說謝謝,或者索性厚臉皮的”I know”,小A總是試圖連連否認這些誇贊。

然而“一般一般啦”這種中文裡自謙的表達,似乎在充滿自信的英語裡沒有任何可以平替的詞匯,出現的結果一般是對方在瘋狂誇小A的同時,小A不斷地說,“我沒有我不是我其實很爛......”

害,什麼時候能和那些自信白男白女一樣自然流露出“我知道我就是那麼棒還用你說”的態度呢?

允許自己“不完美”

 

如果小B和教授解釋說自己一直不能及時趕上ddl交作業的原因是因為完美主義,大部分教授肯定會覺得十分困惑:既然追求完美,那為什麼不能及時交?

但是,正因為從小到大刻在骨子裡的“想好再說/做到最好再交/三思而後行”的思維,讓小B在多個DDL面前不知所措到崩潰。

掐著時間點寫完瞭essay,總感覺差瞭點兒內味兒,但如果調整方向的話得全部推倒重來;

雖然提早一天就把統計的練習題做完瞭,但反復和同學對答案之後就是還有一道題不一樣,到底是自己對題幹的理解有問題,還是上課漏聽瞭什麼?問TA,也不清楚,交上去肯定拿不瞭高分瞭......

就這樣,一邊焦慮著不交,就趕不上ddl,一邊發現錯過ddl索性沒有分,有時候拖延癥發作更是雪上加霜。小B有好幾門課已經卡在fail的邊緣,教授也發現瞭不對勁,主動給小B發瞭郵件,查看情況。

當小B猶豫著把自己早已寫好的幾稿作業給教授看,並且磕磕巴巴把自己看到的問題都列瞭一遍後,教授聳瞭聳肩,“Come on! You will still get above 90% with that, DON’T WORRY!”

教授怎麼會知道,此時在小B腦中咆哮著的,還是”90%怎麼夠呢,我之前明明都一直拿的是A+,不能差這一點啊.....”

但看看此刻因為多次不交作業快要fail瞭的成績,小B覺得自己根本沒立場說這個。已經墮落成“壞學生”瞭,不是嗎?小B充滿愧疚,不敢著教授。

教授對此一無所知——畢竟,單純因為去瞭太多party/飛瞭太多葉子就fail掉課的美國人太多瞭,教授根本沒想過小B內心居然這麼掙紮焦慮。

原來幸福的“原生傢庭”是這樣?

 

當小C第一次聽到美國室友給ta媽媽打電話,從“今天有個男孩好mean不理我“討論到“晚上做噩夢嚇到,要媽媽周末來看ta”時,小C的世界觀都炸瞭。

不是,這,這真的是可以和傢長說的東西嗎?

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但凡小C和爸媽說瞭,事態嚴重程度隻會翻倍。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煩惱——考試犯瞭個小錯誤,點菜的時候說不清單詞——到瞭典型的“東亞父母”小C爸媽這裡,都會成為小C從小到大馬虎不仔細,或者索性幹事兒不往心裡去的證據。

而即使是小小的喜悅,比如喝到瞭很好喝的奶茶,或者和朋友出去暢玩,和父母一說隻會被潑冷水:怎麼老是吃這些不健康的;晚上出去註意安全,你這粗枝大條的,別到時候走到哪兒都不知道瞭......

小事尚且如此,大事的話,小C是更不敢和傢長說瞭。畢竟父母的精神狀態比小C本人還不穩定,萬一出瞭什麼大事兒,小C爸媽除瞭共享並且把小C的崩潰放大十倍之外,別的啥也幹不瞭。

雖然小C知道爸媽這樣“掃興”,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被打壓到大的,已經不會好好誇人瞭,但內心總有那麼一個坎兒過不去。

當小C默默忍受著因為趕due飲食不規律造成的一陣陣胃痛,看著美國媽媽溫柔地安慰著因為最喜歡的衣服沾瞭油漬而滿臉受傷的室友,隻能在心裡默默腹誹一句,要是把我領養瞭就好瞭。

原來“玩兒”可以有這麼多花樣

 

不懂就問,在美國沒有寵物/不看球賽/不hiking是會被判刑嗎?

不會,但會被判終身孤寂。

在和身邊同學在orientation+small talk+各種小組活動social瞭一輪後,小D發現自己不但學不過人傢,玩兒也玩兒不過人傢。每每被問到,“What do you do for fun?/What hobbies do you have?”的時候,小D總是語塞。

興趣愛好?似乎在國內那麼長時間,小D所謂的”興趣愛好“都是有有目的的:練鋼琴和古箏等樂器都是為瞭在才藝方面卷贏同齡人;也運動也打球也跑步遊泳,但隻要比賽裡拿不瞭名次,都是上不瞭臺面的東西。

更糟糕的是,即使平時忙得要命,小D依然沒法在美國同學這種動輒消耗幾個小時無意義時間的“Hobby”裡安分下來,仿佛一休息就有負罪感。

小D真羨慕那些可以肆無忌憚抱著電腦看一晚上Netflix的美國同學們,畢竟自己根本沒法專心為瞭看劇而看劇,仿佛手頭不幹點活兒、寫點兒作業,三心二意地把工作就著劇看,就渾身難受。

其實不用爭個你死我活

 

要說東亞卷王小E在美國大學最不適應的,應該就是group study瞭。

在自己那個卷生卷死的國際學校,下至學習筆記,上至夢校,保密程度堪比軍事機密。

要和同學不小心在同一個托福補習班碰到,雙方都會露出間諜暴露的表情;

到瞭申請季,大傢更是表面談笑風生,背地勾心鬥角地打聽其他同學BG和選校名單,並且牢牢守住自己的,生怕走漏什麼風聲。

然而,當小E終於在這種仿佛甄嬛傳劇本一樣的高中生活裡生存下來,抱著同樣的幹勁來到大學時,卻發現班裡同學絲毫不介意“分享”會讓別人超過自己。

比如,那個總是拿全A的同學毫不吝嗇地group session把筆記給大傢看,給個別不懂的同學講題;

而小E以往經常戴著“有色眼鏡”看的一位班裡吊車尾體育生,也絲毫不介意暴露自己的“無知”,再簡單的概念,ta也會在group session刨根問底,盡管小E覺得以吊車尾這個水平純純是浪費時間。

而小E本人,選這節充滿挑戰性的課的時候可是充滿瞭鬥志:一定要最終成績高過那個每次都全A的美國同學!

因此,每次考試結束,小E就用以前那一套虛與委蛇的方法,去套對方的成績和錯瞭哪幾道題,結果那個美國同學卻根本不需要小E多費勁,直接毫無保留地告訴瞭小E。而當美國同學來問小E時,小E就盡量直接告訴ta答案,絕不多透露自己的思路!嘿,這才叫戰術嘛!

在充分研究瞭對方的思路和補充瞭自己的不足後,小E終於在期中拿瞭幾乎滿分的成績,超過瞭那個美國同學!

這不,剛好,小E去office hour拿卷子時,和前來問問題的美國同學碰到瞭。小E心裡暗爽,以為會看到那個總是開朗陽光的美國同學發現自己不是第一,默默陰暗失落的樣子,沒想到美國同學看完自己的錯題後反而“更興奮瞭”:原來我這個還沒有完全掌握啊,這個概念在學術圈裡也研究得特別多,果不其然,很有挑戰性!

看到小E把自己錯的題答對之後,美國同學更是真誠地請教技巧,一連串的概念性的問題,讓隻是大量刷題總結出規律的小E手忙腳亂。

也正是在此刻,小E知道,自己這個心態是贏不瞭對方瞭。和美國同學真心的熱愛比起來,自己對於分數的計較真是太小傢子氣瞭!

寫在最後

 

說到“東亞小孩,大傢仿佛聯想到的形容詞都是“焦慮”、“內耗/內卷”、“順從”甚至孤僻和不合群......

誠然,教育資源的不平均,一些與西方不同的思想觀念,還有原生傢庭的影響,讓我們在走出國門之後,才發現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精彩多樣的活法,有很多不必要吃的苦。

然而,正因為這樣的“磨礪”,也讓我們有瞭許多美國學生中非常罕見的寶貴品質:默默苦幹的毅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超強的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

雖然我們並不應該贊美這些磨練瞭我們的苦難(畢竟,誰沒事想去吃苦啊!)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西方社會,東亞文化特有的一些優點,比如謙遜、內斂、忍耐力、相比西方人fake nice實打實的真誠,在學習求職等方面依然非常具有競爭性。

那麼,看過瞭留學不一樣的世界後,請試試,和自己心裡那個受過傷的東亞小孩和解吧。

走到這裡的你,已經很棒啦。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