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特稿:通八方 貫古今——十年間海上絲綢之路煥發新生機
新華社記者朱瑞卿
這是一條通達八方的路,這是一條貫連古今的路。
回望歷史,漫長無垠的海上絲綢之路記錄瞭東方香料、絲綢、瓷器對西方的巨大吸引力,也見證瞭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西方人士漂洋過海來到東方所帶來的文明交流。
雲帆高張,晝夜星馳。2013年10月3日,中國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與同年9月7日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構成“一帶一路”,開啟瞭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十年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從歷史走進瞭現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蔚藍的海洋上帶來瞭更多關於共同繁榮的故事,續寫著文明交融的佳話,驗證著絲路國傢休戚與共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
築牢共同繁榮之基
高鐵在田間呼嘯而過,沿線群眾滿懷期待。“很平穩”“很舒適”,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近期試乘雅萬高鐵列車時興奮不已。
雅萬高鐵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旅遊名城萬隆,是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旗艦項目。這條承載著當地民眾聯通和繁榮夢想的高鐵10月2日正式啟用,學生期待它縮短上學通勤的時間,餐館老板期待它帶來更多客流……在西爪哇省省長卡米勒看來,高鐵開通後不僅會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將以可持續的方式惠及下一代。
這是9月30日在印度尼西亞普哇加達拍攝的一列行駛中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印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倡之地,但能夠切實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紅利的國傢遠不止印尼。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愛琴海岸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一度破敗不堪,大批船東棄港而去,而轉變發生在中國企業來到之後。如今的比港,新橋吊矗立在集裝箱碼頭邊,不停歇地從靠泊的大型船隻上裝卸貨物……隨著業務穩步增長,比港已躋身全球前三十名集裝箱大港。
中遠海運港口比雷埃夫斯碼頭有限公司工程部主管安東尼斯·阿佩吉斯說,比港發展充分彰顯瞭希中合作共贏,一方面為當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比港優越的地理位置也為公司發展帶來優勢,希中雙方的企業和員工都從中受益。
在太平洋島國斐濟,中國援斐濟菌草技術示范中心為當地增加就業、農民增收開辟瞭新途徑。在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園已吸引230餘傢中國制造企業、35傢商業配套企業在泰投資,累計為泰國創造就業崗位超過5萬個。在斯裡蘭卡,中斯攜手共建的科倫坡港口城令當地工程師桑吉瓦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座從海上崛起的城市承載著科倫坡的未來。”
計利當計天下利。在東亞中心(基金會)執行主任納西姆·馬哈茂德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生動體現瞭中國推動全球發展合作的承諾。他說,十年間,中國為促進全球范圍內的互聯互通、貿易和經濟合作付出瞭不懈努力,幫助相關國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域一體化,推動瞭共建國傢的共同發展繁榮。
搭建文明交流之橋
斯裡蘭卡國傢博物館一隅,靜靜佇立著“佈施錫蘭山佛寺碑”,上面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鐫刻著對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頌揚和敬獻。這塊石碑由中國明朝航海傢鄭和隨船帶至錫蘭,也就是現在的斯裡蘭卡。數百年前,石碑見證瞭文明交流的歷史佳話;今天,中斯聯合考古樹立起文明交流新的豐碑。
2014年9月15日,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遊客參觀斯裡蘭卡國傢博物館展出的當地出土的中國古代瓷器,一些中國外銷瓷器上還繪有南亞、伊斯蘭風情,與鄭和碑共同見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斯友好交往的源遠流長。 新華社記者馮武勇攝
印度洋的海風拂過,椰樹沙沙作響。來自中國的考古專傢無暇顧及身邊的景色,正忙著和斯方同行一起,弓著身子在泥土中尋找歷史的痕跡。近年來,中斯專傢在斯多地開展聯合考古。僅是對北部賈夫納地區阿萊皮蒂遺址的調查發掘,就發現中國陶瓷殘件600餘片,時代多為北宋晚期,從中不難窺見近千年前繁盛的絲路商貿往來。
中國專傢在柬埔寨吳哥展現妙手回春般的文物保護技術,令一片斷壁殘垣的周薩神廟重現往日光彩;心懷“四海為傢,哪裡有文物損壞,就去哪裡幹活”的中國工匠為遭遇地震的尼泊爾九層神廟“療傷”;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的考古人員共同探尋深埋在沙漠下的塞林港,喚醒被湮沒的絲路記憶;來自中國和希臘的專傢學者就兩國最早“大學”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開展對話,討論中國與希臘古典文明;渴望學習中國功夫的喀麥隆人法佈裡斯·姆巴在當地孔子學院的幫助下前往嵩山少林寺學習武術和中醫;中國和埃及舉辦文化年活動,開展涵蓋文化藝術、圖書、青年教育等各領域交流活動100餘項,文化交流達到新高度……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過去十年間,中國和共建國傢譜寫著一篇又一篇文明對話的華美樂章,在交流互鑒中共創屬於新時代的文明繁榮。
揚起命運與共之帆
1955年萬隆會議後不久,時任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訪華。他以“美好”形容海上絲路的歷史作用和意義:“自從中國具有冒險精神的遠洋帆船第一次開通瞭兩國間的航路以來……這個古老的國傢發出她的文化影響,這種影響對於亞洲的許多文明曾有過美好的作用。”
近60年後,時任印尼國會議長的馬祖基·阿利耶見證瞭中國發起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他看來,今日之中國已成為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推動全球重大問題政策協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講求“天下一傢”,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遵循“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交往原則,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些思想理念體現在今天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在內的每一份中國倡議、中國方案之中。正如英國歷史學傢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中所言,“絲綢之路曾經塑造瞭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瞭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
7月10日,“東方比雷埃夫斯”號大型集裝箱船抵達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 新華社發
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說,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重要的國際共識,同時也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紐帶。肯尼亞國際問題研究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帶動其他國傢塑造一個更有益、平等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又一個機會,參與共建的國傢數量不斷增加,證明瞭這一倡議作為全球治理和發展新前沿的作用。
攜手同心,行而不輟。千百年來,遙遠浩瀚的大海沒有成為交往的阻礙,反而成為連接的紐帶。過去十年,越來越多國傢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在互利合作中實現共贏,在文明交融中共同進步,乘著命運與共的大船破浪前行。未來,世界期待著共建“一帶一路”在新起點上揚帆遠航,在波瀾壯闊的海面上留下更多壯麗篇章。(參與記者:侯鳴、楊喆、黎華玲、張天朗、胡冠、汪奧娜、餘謙梁、孫楠、車宏亮、於帥帥)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