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國影視劇在非洲的譯介傳播工作多年,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影視國際化傳播的目的是什麼?我想,讓外國觀眾受到觸動、產生共鳴,建立跨越文化的情感連接是答案之一。
非洲的人文歷史背景、經濟社會情況與中國不同,非洲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的風土人情也迥異。如果僅僅將中國影視劇翻譯成非洲語言,不做本土化處理,非洲觀眾即便能聽懂,也未必能理解。無論身處何方,人們在情感上都有共通之處,對美好生活都充滿向往。通過創造性譯配連接人心,通過恰當遴選題材激發共鳴,是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借助非洲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2012年,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的英語、法語譯配版首次進入非洲。10餘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優秀影視劇走進非洲千傢萬戶。例如,由四達時代數字電視平臺和互聯網視頻平臺播出的中國影視劇已在30多個非洲國傢落地,覆蓋上億人群,年節目譯制產能在1萬小時左右,涵蓋英語、法語、葡萄牙語、斯瓦希裡語、豪薩語等17種語言。
“中國故事,非洲表達”,是拉近中國影視劇與當地觀眾距離的鑰匙。其中,語言的轉化是關鍵。一些非洲國傢雖以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為官方語言,但對許多觀眾而言,本地語言更加親切溫暖,更易理解接受。因此,將影視劇翻譯成非洲本地語言,能使中國影視劇在非洲各國傳播得更為廣泛,從而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和中非友好故事,推動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做好語言轉化的關鍵是影視劇的臺本譯配工作,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首先,要對配音臺本進行信息化處理,包括制作配音用的角色表等。然後,由精通英語的資深譯者將臺詞翻譯成英文,確保既忠實原劇原意,又生動流暢、通俗易懂。隨後,由當地語言審校專傢對臺本進行口語化轉換,以便被目標觀眾所接受。最後,臺本由精通中、英文和非洲本地語的專傢修改審定。而後展開的具體配音過程也是對語言“拋光打磨”的過程:配音導演和演員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努力讓語言更地道、更自然,以期最大程度還原原片的制作水準和藝術表現力。
影視劇的本土化譯配工作充滿創造性。比如,有時需要賦予中國角色以非洲名字,有時需將劇中標志性建築的名稱進行本地化替換,有時還需意譯諺語名言。以《山海情》為例,第八集中的“東邊戰場不亮,咱打西邊”,最初被翻譯成斯瓦希裡語時,直譯為“要是東邊的戰場不發光,那我們就打西邊”,令當地觀眾費解,也容易產生歧義。經中外專傢討論後改為“要是東邊戰場的形勢不好,那就轉戰西邊”,表意更準確,也更易於理解。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影視劇的具體譯制過程中,既要保持專業翻譯水準,又要具有觀眾意識,才能確保譯介後的影視劇表情達意更到位。
打造貼近非洲觀眾的熱播劇
中國影視劇產量較大、題材多樣、類型豐富,哪些作品更適合在非洲播出?哪些人物更能引起非洲觀眾共鳴?在選片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聽取非洲同事的意見和建議。在話題選擇上,往往選取更貼近非洲觀眾生活、容易引發共鳴的當代題材。例如講述鄰裡關系的《鄰居也瘋狂》、展現青年實現夢想的《士兵突擊》、探討當代生活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等,跨越山海,收獲非洲觀眾滿滿的認同與喜愛。熒屏內外,中非觀眾面對來自傢庭和事業的種種相似問題,體味著共通的喜怒哀樂。伴隨中國影視劇在非洲傳播日久、地域日廣,《花千骨》《熊出沒》《精靈夢葉羅麗》等古裝或少兒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日漸受到歡迎,在非洲國傢擁有各個年齡層的“粉絲”。
我們積極傾聽來自非洲觀眾的真誠反饋。近年來,以《山海情》為代表的反映當代中國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非洲多國熱播,觀眾不僅從中切實感受到當代中國的時代脈動,也被作品傳遞的團結奮鬥精神深深打動。在《山海情》中,出現瞭很多不同角色,不論是基層幹部、科技工作者還是辛勤勞作的村民,無不質樸真實,使這部作品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令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觀眾也容易產生親切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對話關系。例如在盧旺達,《山海情》便收獲瞭熱烈反響。盧旺達國傢電視臺總監姆揚戈約說,電視劇被翻譯成非洲本地語言播出後,許多非洲普通民眾看到瞭更加廣闊的世界,看到瞭改善生活的可能性,備受鼓舞,擁有瞭擺脫貧困的動力與信心。一位盧旺達觀眾告訴他,《山海情》令他領悟到可以從零開始,通過勞動走向共同富裕,創造美好生活。
《山海情》斯瓦希裡語版在東非國傢廣受歡迎。一位名叫阿加莎的女性在社交平臺留言:“看瞭《山海情》,我要努力工作,讓傢人享受幸福生活,也希望社會更加安定和諧。”通過社交媒體互動與電話回訪、建立收視率調查系統等形式,我們持續跟蹤觀眾的觀影反饋,積極調整方向適應市場需求,不斷積累影視劇的出海經驗。此外,我們也主動思考,針對非洲不同國傢和地區的觀眾對影視產品的不同偏好,對影視作品的內容進一步細分,從對外傳播實踐中汲取經驗,反哺未來的譯制工作。
創造性地搭建形式多樣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平臺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影視作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優秀的影視作品集中展現瞭中國人的民族品質和價值取向,通過電視和網絡進行播出,潤物細無聲地向非洲觀眾展示出真實的中國、當下的中國與多彩的中國,不僅可以增進中非民眾之間的瞭解,也能夠彌合文化交流中可能產生的誤解。多年從業經驗使我認識到,影視劇的海外傳播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終點,而是起點。以影視劇譯配與海外傳播為載體,我們可以創造性地搭建形式多樣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平臺。
比如,配音演員的聲音和劇中角色是否貼合、情緒是否飽滿、配合是否流暢,往往會影響一部影視劇作品在當地的接受程度。因此,自2016年起,我們在坦桑尼亞、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南非和莫桑比克等國舉辦數十場配音比賽,挖掘瞭不少非洲本土譯配人才,並在中國和非洲成立譯制配音中心。這一舉措既有助於提升中國影視劇在非洲的傳播效果,又為非洲影視從業者提供更大舞臺,為非洲當代文藝註入新鮮內容。再比如,我們在非洲啟動形式多樣的活動:推動中國電影走入非洲鄉村的“中國影視大篷車”、選拔非洲優秀演員進行中國故事本地化演繹的比賽“下一站明星”,以及向非洲市場推介中國傳媒企業及產品的“中國影視嘉年華”等。這些交流活動讓中國影視從業者深入非洲,也讓非洲民眾真切看到當代中國影視創作的勃勃生機。
影視劇譯介傳播工作猶如一座橋梁,此端是多姿多彩的今日中國,彼端是充滿期待的非洲觀眾。希望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經由這座橋走向非洲觀眾,不斷增進中非人民間的深厚友誼,給當地觀眾帶去希望與蓬勃力量,為中非交流合作培植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
(作者為播放《山海情》等中國影視劇的非洲本地語頻道負責人,本報記者萬宇采訪整理)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