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顧客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福斯特城一傢超市購物。新華社記者吳曉凌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較今年4月份的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3.8%的歷史(2000年至2019年)年平均水平。IMF表示,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正在放緩,各經濟領域以及各地區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一些主要經濟體預計無法在2023年下半年之前實現觸底反彈,世界經濟仍將面臨持久挑戰。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全球經濟活動正在失去動能。”IMF首席經濟學傢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在發佈會上表示,盡管一些不利風險有所緩和,但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仍偏下行。這些風險包括各國央行為抗擊通脹而采取的加息政策繼續對經濟活動造成拖累,以及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價格在內的核心通脹率仍遠高於央行目標等。
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
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這主要源於其制造業疲弱等因素抵消瞭強勁服務業活動的拉動作用。IMF預計,2023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將從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約93%的發達經濟體2023年的經濟增速將放緩。2024年,發達經濟體增速預計將進一步降至1.4%。
具體來看,IMF預計,美國的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2.1%放緩至2023年的1.8%,隨後在2024年進一步放緩至1%。由於今年一季度消費增長強勁,與此前4月份的預測相比,美國2023年的增速預期被上調瞭0.2個百分點。但隨著消費者在新冠疫情期間積累的額外儲蓄正在減少,以及美聯儲可能進一步加息,這種消費增長勢頭將不會持續下去。
歐元區的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2年的3.5%下降至2023年的0.9%,隨後在2024年回升至1.5%。這一預測與此前基本維持不變,但2023年的經濟增長構成發生瞭新的變化。其中,由於服務業和旅遊業的強勁增長,意大利的經濟增速被上調瞭0.4個百分點,上升至1.1%。西班牙則被上調瞭1.0個百分點至2.5%。然而,德國在2023年一季度出現瞭制造業活動疲弱和經濟收縮跡象,使其經濟增速被下調0.2個百分點,降至-0.3%。
此外,IMF預計英國今明兩年經濟將分別增長0.4%和1%;日本經濟今明兩年則將分別增長1.4%和1%。
相比之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2023年和2024年的經濟增長前景基本穩定,其經濟增速預期將分別達到4.0%和4.1%。不過,各地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有望在2023年上升至5.3%。
IMF維持瞭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預計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分別增長5.2%和4.5%。對此,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表示,今年發達經濟體普遍增長乏力,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將獲得更快速的增長,其中,中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戈皮納特看來,盡管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外部需求下降、一些主要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等不利影響,但中國相關經濟政策空間大,能夠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為經濟增長註入新的動能。
核心通脹下降緩慢
由於能源價格下降,近幾個月大多數經濟體的總體通脹率有所下降,但核心通脹下行速度慢於整體通脹,仍遠高於大多數央行的目標,且比預期的更加持久。根據IMF的預測,隨著貨幣政策收緊,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預計今年全球約四分之三經濟體的年均總體通脹率將下降。全球通脹率將從2022年的8.7%(年平均值)下降至2023年的6.8%,並在2024年進一步下降至5.2%,但仍高於疫情前(2017年至2019年)約3.5%的水平。
核心通脹率的下降更加緩慢。全球核心通脹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年均6.5%下降到2023年的6.0%和2024年的4.7%。以歐元區為例,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同比增長5.5%。從分項來看,雖然能源價格持續下行,但其他各分項價格均出現瞭不同幅度的上漲,其中,食品和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1.7%,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5.5%,服務價格上漲5.4%。剔除瞭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歐元區核心HICP在6月份同比上漲瞭5.4%,這表明,歐元區核心通脹率依舊處於高位,該數據大概率無法阻止歐洲央行在7月份會議上再加息25個基點。
總體來看,在實施通脹目標制的經濟體中,有96%的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在2023年繼續高於目標,有89%的經濟體的通脹率將在2024年高於目標。
IMF警告,近期全球頻繁出現高溫等極端氣候情況,厄爾尼諾現象可能使全球升溫變得更加極端,加劇幹旱,並推高大宗商品價格。此外,若烏克蘭危機加劇,將進一步推高糧食、燃料和化肥的價格,如果出現更多沖擊,通脹可能會保持高位甚至上升,從而引發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收緊。若市場隨央行進一步收緊政策而做出調整,金融部門的動蕩可能會再次出現。
下行風險依然存在
報告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多重風險將使下行的可能性居高不下。
首先,金融市場可能會重新定價。4月份以來,金融市場上調瞭對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但其仍然預計政策收緊的幅度將小於政策制定者發出的信號。這增加瞭不利通脹數據引發利率預期突然上升、資產價格下跌的風險,也可能進一步收緊金融環境,給資產負債表極易受到利率風險影響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壓力。
其次,債務困境可能加劇。2023年3月份美國爆發銀行業危機以來,全球金融環境總體有所放寬,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借貸成本仍然居高不下,降低瞭其用於優先支出的財政空間,增加瞭陷入債務困境的風險。
此外,鑒於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全球經濟碎片化仍是另一個主要風險,尤其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這可能導致貿易受到更多限制,特別是在關鍵礦產、資本、技術和工人的跨境流動等方面。同時,也可能加劇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妨礙各國之間開展多邊合作。
因此,IMF表示,各國央行應繼續專註於抗擊通脹、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監控。如果出現進一步的資金緊張,各國應迅速提供流動性。此外,IMF建議各國應建立財政緩沖,以應對進一步沖擊,並確保向最脆弱的群體提供支持。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