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消息,韓美日三國領導人會議將於8月在美國舉行。圖為5月21日,在日本廣島,美國總統拜登、韓國總統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握手寒暄。

編者按:

近期,外媒報道美日韓峰會將於8月18日在美國戴維營舉行,據稱將討論朝鮮以及中國議題。美國的東北亞軍事同盟是否現實?如何應對地區核擴散風險?怎樣改善中日韓關系?在清華世界和平論壇東北亞安全分會上,韓國首爾大學教授、著名對華政策專傢趙英男,與前文在寅政府外交和安全事務特別顧問、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文正仁,就中韓關系演變、地區核擴散風險、日韓關系、地區軍事同盟等議題進行瞭細致的闡述,《鳳凰大參考》特別編輯部分發言實錄,以饗讀者。

核心提要:

1. 趙英男認為,在中美競爭主導下,東北亞地區逐漸形成兩個陣營:海洋陣營與大陸陣營。如果中韓關系固定下來,陣營劃分將會最終固定。在現有結構下,考慮到中美競爭、朝核問題、臺灣問題,未來三到四年中韓關系改善的可能性很小。

2. 文正仁稱,東北亞安全處於“冷和平”時期,正在向冷戰過渡。地區核擴散風險,朝核問題或刺激日韓擁核,打翻“核多米諾骨牌”。中方曾提出朝鮮無核化與地區永久安全機制共同實現的雙軌並行路線,文正仁認為中方意見合理,預防性外交確有必要。

3. 關於日韓歷史和解,文正仁認為,日韓就歷史真相仍存分歧,真正和解難以實現。東亞歷史和解的希望在於日本年輕一代,如果其能夠正視歷史,各方公認的歷史真相有望形成,歷史傷痛有望治愈。

4. 關於美國構建東北亞軍事同盟問題,文正仁稱,美國試圖將霸權外包,以盟友資源維持自身霸主地位,美國需要有新思維,其維持以往霸權已不現實,支撐美國霸權的要素已經改變。

編輯丨陳誠 侯逸超

前文在寅政府外交與安全事務特別顧問文正仁(左)與韓國首爾大學教授趙英男

韓方眼中,中韓關系的歷史經緯

趙英男:在中美競爭主導下,東北亞地區逐漸形成兩個陣營:海洋陣營與大陸陣營。 中美關系最為重要,中美、中日 關系也相對固定,他們之間的競爭短期內 已無法避免。 中韓關系尚未固定,如果最終固定下來,東北亞地區陣營劃分也將最終固定。

這裡我想討論三方面內容:一是中韓建交30年各階段的特點是什麼,二是韓國視角下中韓關系的主要內容和特質,三是當下與未來的中韓關系情況如何。

1992年中韓建交

過去30年的中韓關系史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首個10年,友好合作時期。韓國稱之為特別關系時期,這是中韓外交進展最快,升溫最劇烈的時期。

驅動兩國關系發展的要素是什麼?首先是貿易,第一個10年,中韓貿易額增加瞭6.4倍,尤其是韓國對華出口增長瞭幾倍,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交以來中韓經貿關系迅猛發展

第二個推動要素是人文交流,增加瞭6倍,中國青年報1999年提出瞭韓流概念,韓國也有漢潮。很多韓國青年來華留學,學習中文,清華、人大等中國高校接納瞭約8萬名韓國留學生。

第二個十年,是矛盾凸顯期。中韓矛盾主要是歷史紛爭,中國推行的“東北工程”(此為中國社科院主導的中國邊疆史研究工程,研究結論包括高句麗為中國古代地方民族政權等。當時外媒曾就此問題向中國外交部提問,中方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學術機構,學者們可以就一些問題發表他們的觀點,中國與韓國及東北亞其他國傢都是友好鄰邦,中方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本著“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不斷深化和推動同東北亞地區所有國傢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中方願意通過友好協商,共同探討妥善解決有關問題。——編者註),該工程導致韓國民眾對華好感度暴跌。

2002年,韓國民眾對華好感度為66%,當時對美國的好感度是多少?50%,韓國人對華印象比美國好多瞭。但在“東北工程”之後,韓國人對華好感下降瞭25%。“東北工程”是韓國對華民意走勢的第一個轉折點。

建交第一個十年過後,朝鮮蓄意攻擊韓國軍艦,炮擊韓國島嶼,但中國對朝鮮表示支持。

2010年,朝鮮炮擊韓國延坪島

韓國公眾認為中國已不是韓國的戰略夥伴,而是朝鮮盟友,這是第二個轉折點,當時韓國民眾的對華好感度下降至38%。

進入第三個十年,中韓關系出現瞭積極變化,樸槿惠執政時期,韓國民眾對華好感度一度上升至62%。

但一年後因為薩德問題,中韓關系急轉直下,韓民眾對華好感度由61%暴跌至24%,用時不過6個月,這是非常大的沖擊

最新民調顯示,亞洲國傢中最不喜歡中國的並非韓國,而是日本,好感率僅為10%。

日本和越南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糾紛,對華抱有負面情緒可以理解,但是中韓之間不存在類似問題,韓國民眾對華印象如此負面是不正常的。

過去三十年的中韓關系有兩個特點,一是中韓兩國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這是中國對韓影響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韓GDP規模差距近年越來越大

1992年建交時,中國GDP是5000億美元,韓國約4000億美元,相差不多。 但去年中國GDP是18萬億美元,韓國隻有1.8萬億美元,相差10倍。 1998年,中國軍費開支170億美元 ,韓國是150億美元,大體相當。 但在2021年,軍費開支相差幾倍。

中國威脅論在韓國逐漸升溫,這是前所未見的。

中韓之間的歷史糾紛,也包括其他一些事件,讓韓國民眾認為中國試圖統治東亞,試圖將韓國變為屬國,韓國內部呼籲自研核武器,正是為瞭增加自己的籌碼。

韓國總統尹錫悅曾表示,擁核為韓國政策選項之一

第二是中國外交發生瞭全方位的變化,讓韓國民眾產生警惕。

現在的中韓關系非常脆弱,韓國在經濟和安全上都需要美國,在美韓關系強化的背景下,韓國對華政策空間減少,加速脫離中國,中韓兩國政府對彼此都不大感興趣。

從韓國內部而言,中韓關系改善極為困難。當前執政黨親近美日,封鎖朝鮮,但政府換屆並不一定能夠扭轉這種局面。

比如明年進行的韓國議會選舉,在80%民眾對華持負面態度的情況下,哪個政客敢主張支持中國的政策?

還有件事非常有意思,中韓戰略論壇本來預計今年4月舉行,我是韓方代表之一,我們準備瞭兩個月,但在開會前5天,中國單方面取消瞭會議,中韓在溝通和對話方面存在障礙。

我不是悲觀的人,我很樂觀,但在現有結構下,考慮到中美競爭、朝核問題、臺灣問題,我認為未來三到四年中韓關系改善的可能性很小。

東北亞安全困局:“核多米諾骨牌”與朝核僵局的解決之法

文正仁:我好像沒見到日本嘉賓參會,今年中國的很多重大活動都沒有邀請美日韓大使出席,看來對嘉賓的邀請也能看出東北亞安全局勢的變化。

東北亞地區的朝鮮問題、核武器問題由來已久,以前的東北亞非常繁榮穩定,現在卻成瞭潛在的沖突爆發點,而且可能對全球產生影響,東北亞究竟發生瞭什麼?大傢都在討論,這個地區在升溫,且變得更加割裂。

冷戰時期,東北亞也存在陣營對抗,存在核威懾,但在朝鮮戰爭後,局勢還是相對和平的。 而目前的南海問題、朝核問題、日俄關系等等,都顯示出東北亞正變得非常動蕩。

東北亞局勢激化意味著什麼?地區五大國都在進行軍備競賽,裝備尖端武器,地區核擴散的風險也在加大。

美國各機構估算的中國核武庫擴張規模

中美正在進行核軍備競賽,中國現有約360枚核彈頭,並正在擴充核武庫,俄羅斯可能也會加入這場競賽,本地區的核擴散、核對抗形勢將會非常復雜。(就中國核武器數量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中國的核政策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自衛防禦核戰略,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在核力量發展上保持極大克制,始終把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傢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從不參加任何形式的軍備競賽。——編者註)

朝鮮自認是有核國傢,韓國國內也聲音,稱韓國不能依賴美國的核保護,應當自主研發核武器。

如果韓國擁核,日本肯定也會擁核。為防備半島統一後,可能來自半島方向的入侵,日本也需要自己的核武器。

所以如果朝鮮核僵局無法解決,就有可能引發東北地區的“核多米諾骨牌”效應,核野心正困擾著東北亞。

地區國傢必須減少沖突,增加溝通,必須改變大傢的核戰略。我們認為當前缺少合作的現狀,削弱瞭建立信任和溝通的渠道。

在歐洲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比如說歐安組織,現在也是不起作用,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就不行瞭。

歐安組織標識,俄羅斯為成員國之一,該機構不同於北約,不具備強力手段

東北亞一直試圖推廣歐洲的全面安全機制,歐洲走出來的這條路確實曾給集體安全帶來過希望。但現在歐洲自己的這套模式都出瞭問題,出瞭什麼問題呢?

一個大的問題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帶來瞭附帶傷害,這是一個主要問題。

對中國的遏制、地緣政治緊張的復蘇,這些都導致瞭東北亞局勢愈發不穩和不確定,這種戰略競爭導致瞭新的集團對抗。

東北亞地區安全形勢正在邁向“冷戰”,目前還處在“冷和平”時期,但是正在向“冷戰”過渡。

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地區國傢需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促進安全。

北約和歐安組織可以參考,但是東北亞沒有北約,也沒有類似歐洲的歐安組織,東北亞隻有一個非常態化的機制。

另外還有一個安全問題,美日韓內部的反華民意都在上升,反過來也會導致中國民意的反彈,導致大傢相互之間不信任。

2021年,日媒調查90.9%的日本民眾對華持負面印象

中國也存在反日、反韓情緒,體現的正是互不信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想政治傢、記者都在煽動這種情緒。不好意思,在座的有很多記者,應該說是某些記者,試圖煽動這種負面情緒,各位可能都是好記者,我說的不是你們。

希望各國的年輕人之間能夠有更多交流,他們沒有歷史負擔,可以批評,他們是建立和平和促進互信的重要參與者。

渲染中國導彈威脅的日本電視節目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恢復信任?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恢復合理的溝通渠道,進行預防性外交,為穩定與合作進行對話。同時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去誇大事實。此外,還要去謀求達成共識,要目光長遠,不能放棄中遠期利益。

東北亞事務需要與更多的相關方溝通,比如朝鮮核問題,光靠美朝韓是解決不瞭的,需要讓歐盟等其他力量參與進來,大傢合力解決。

主持人胡繼平:在地區局勢,包括全球局勢不穩的背景下,一些國傢過度關註自身絕對安全,不願顧忌他國安全,導致瞭安全上的互不信任,並使得這種不信任螺旋式上升。

正如文先生剛才所提到的,除瞭常規威脅以外,地區核擴散風險也在上升。

去年以來,日本加速調整軍事戰略,大幅提高軍費。按照日本現有的軍費擴張計劃,五年內其年度軍費將超過1千億美元,僅次於美中,在軍費開支層面成為全球第三,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對於地區沖擊也是巨大的。

在半島問題上,中國提出瞭雙軌並進的路線,朝鮮核問題要與半島永久和平機制一起解決,缺瞭任何一方面,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中方曾提出“雙軌並行”路線,打破朝核問題僵局

近年,在構建東北亞安全機制方面,相關國傢非常消極,以致半島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如果隻追求自身絕對安全,問題無法解決。俄烏沖突,我認為也是這方面的教訓,東北亞國傢應當吸取教訓,思考如何構建本地區的和平機制。

文正仁:亞洲核問題非常復雜。朝鮮希望各方承認其擁核,但韓美日並不希望承認,中俄提出的是折衷方案。

剛才胡教授所說的方案主要是暫停核試驗,爭取半島無核化,但是目前韓美日政府,都反對中國的這個解決方案。

其實我覺得中國提出的這個方案很有道理,我們需要在危機當中減少沖突,讓朝鮮重回談判桌。

一旦沖突爆發,會很快升級,再補救為時已晚,所以應當采取預防性措施避免沖突升級為核戰。我們需要預防性外交,在危機中尋找穩定。

日韓和解:“如果無法就歷史真相達成共識,和解是不可能的”

文正仁:剛才有人問到韓國加入美日印澳四國集團(Quad)的問題。去年拜登訪韓,韓國總統問過美方,能否加入Quad,拜登沒有回應。

Quad是美日印澳之間非常特殊的軍事安排。上屆韓國政府考慮過Quad+的方案,即四國外加韓國、越南,但該問題很復雜。

Quad是日本提出的概念,是其太平洋戰略的一部分,鑒於來自日本的阻力,韓國加入四國集團是不可能的。

2006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實質性推動組建美日印澳四國集團(Quad)

韓國認為加入軍事同盟有助於自身安全,但問題也很復雜,這涉及到信任問題。英美主導的盟友體系存在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第三層級的聯盟。韓國顯然不在第一層級,這個體系是有階梯的。

關於日韓和解,這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承認事實,而且是各方公認的事實。

真相分為幾種,我的真相,你的真相,他們說的真相和真正的真相。我們看歷史,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等,日本有他自己認為的真相,我們有我們認為的真相。

問題在於這些真相是互不兼容的,真相上日韓沒有達成一致。日本尤其不願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所以也不想認錯,不想道歉。

日韓首腦年內實現互訪,日韓關系顯著升溫

如果各方沒有就真相達成共識,和解是不可能實現的。

事實就是如此,德國人認錯瞭,保證過去的納粹行徑永遠不會再犯。但是日本方面,尤其是安倍晉三執政時期,他認可日帝時代的光輝。

他會說法國、英國、荷蘭過去都是殖民主義國傢,殖民主義國傢是不會道歉的。韓國憑什麼追著我們要求道歉呢?

他還會說殖民主義橫行的時代,就是適者生存,如果日本一直是這個態度,日韓真正和解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韓國議長曾表示日本首相或天皇親自向慰安婦受害者本人致歉,便可徹底解決該問題上的日韓糾紛,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強烈抗議

過去根植於記憶當中,對於歷史的共同記憶是無法抹除的,和解需要花費極長時間才能夠實現。

一旦歷史遺留問題解決,悲劇徹底落幕,合作會變為成為日韓關系中的一個要素。

國際交往需要最大化合作,最小化沖突,人文交流最能體現這一特征,是最好的交流形式。

如果日本年輕一代能夠好好學習歷史,可能會在整體上對中國人民、韓國人民,乃至所有的東北亞民眾產生同理心,各方公認的歷史真相會逐漸形成,過去的傷痛也會開始治愈。

亞太版北約,是美國尋求霸權外包

文正仁:關於美國建立亞太版北約的問題,北約本身已經足夠大瞭,為什麼還要建立一個小北約?我覺得這缺少邏輯支撐。

北約秘書長會見日本首相,北約計劃在東京開設辦事處

回到冷戰時期,除瞭北約,美國還主導建立過東南亞條約組織、太平洋公約組織,以遏制蘇聯。

然而這些組織並沒有發揮實際作用,北約之外的各種聯盟最終都崩潰瞭,美國要維護霸主地位沒有問題,但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美國現在追求的是霸權外包。美國曾認為自身軍事和經濟實力可以維持各種各樣的霸權,但現在要求盟友多做貢獻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特朗普執政時期曾威脅日本承擔更多駐日美軍軍費,否則美軍撤出日本

我覺得這是不妥的,美國應該有一種新的思維,美國不可能再享受以前那種程度的霸權。支撐美國霸主地位的一些參數,在我看來已經發生瞭變化。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