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嬰穿著中國傳統旗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莊媛心)因為向往,他們來到中國;因為夢想,他們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姑娘茵卡拉有一個中國名字叫周米嬰,小時候便隨媽媽來到中國的米嬰說,粉墻軒窗的福州溫暖瞭她的童年,海納百川的北京讓她的夢想揚帆起航。
這是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周米嬰用福州話自我介紹。今年19歲的米嬰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到中國9年多,算得上是半個福州人瞭。她說,對中國的熱愛和好奇來自於對中國更熱愛的媽媽。“我媽媽在我小學2年級的時候到新疆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留學,所以小時候傢裡有很多中國的東西,墻上會掛著中國水墨畫、我們吃飯用青花瓷樣式的碗、還有一把中國的折扇,天氣熱的時候我總用它扇風,媽媽留學回來也經常帶中國特產的大白兔奶糖。”
當提到自己是怎麼把中文講得這麼好的時候,周米嬰卻說,要歸功於中國的電視劇。“小時候傢裡有臺電視可以接收到中國的電視節目。那時候看瞭很多武俠劇、宮廷劇,經常就披個床單幻想自己是女主角,然後自己和自己對臺詞。印象特別深的是看《新白娘子傳奇》,裡面許仙給白娘子雨中打傘的那一集太美瞭、好浪漫,以至於後來每次下雨我都幻想自己是白娘子。”
後來,傢裡人發現米嬰的中文詞匯量竟然如此之大,而且講得字正腔圓。於是在中國福建師范大學留學的媽媽決定帶著11歲的米嬰,一起到福州學習。第一次來到中國,小小的米嬰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國傢,心情分外激動。“就是曾經在電視劇裡的幻想照進現實的激動。感覺‘一切都好新鮮,可我又早就知道瞭’的那種驕傲。媽媽還給我買瞭小孩版的漢服穿,那時候可開心瞭,終於不用再披床單瞭。”
從小學到高中,米嬰在福州度過瞭快樂的7年時光。她說,福州四季綠葉不落,繁花不斷,好像一座花園,給她的童年帶來瞭童話般的色彩。“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這是我小時候總唱的童謠,叫《月光光》。那時候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唱著歌跑到三坊七巷那邊去玩,那裡的亭臺樓閣很漂亮,古香古色的,還有很多表演和小吃,魚丸、肉燕和花生湯,還有是荔枝肉,酸酸甜甜的。”
米嬰說,福州也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福州人民千百年來所累積的人文精神彰顯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七夕拜織女、中秋賞月明,每年傳統節日的盛典米嬰都積極參與。多年來,她更看到瞭當地政府在保護文物古跡、傳承非遺傳統、推進文化創新上所做出的努力。“三坊七巷是一個歷史文化街,我經常和我的朋友去那裡聽閩劇,閩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她是使用福州方言唱的,雖然有時候我聽不懂,要看字幕,但是我特別喜歡聽。它的曲調有時候很高亢,有時候又像小橋流水似的,所以聽起來很有意思。閩劇裡的故事有很多傢國情懷,既感人又有大局觀。三坊七巷裡還有很多名人故居,像嚴復、冰心、林徽因的故居都在那裡,你會覺得那裡每一塊石板,每一絲青苔都散發歷史的氣息。”
2022年,米嬰考上瞭中央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從黛瓦相連、流水潺潺的福州來到瞭紅墻琉璃瓦、雪白梅花香的北京,她說,一個更豐富厚重的中國展現在她的眼前。“中國是個兼容並蓄、熱愛和平的國傢,特別具有大國風范。不管是在福州還是在北京,我都看到瞭不同的文化和習俗都很好地被包容進來。和福州江南水鄉的感覺不一樣,北京更恢弘。我去過故宮和天壇,真的被震驚到瞭,和電視劇裡看到的不同,它展現給我的是更莊嚴、肅穆而且華美,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在中國的九年裡,米嬰看到,中國的天更藍瞭,水更清瞭。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與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不僅給中國的民眾帶來瞭更幸福的生活,也給世界的發展與和平帶來新機遇。米嬰說,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人民有著數千年的友好交往史,曾共同譜寫瞭古絲綢之路貫通東西的壯美詩篇。如今,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10年來,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成功開展互聯互通、經貿、人文等領域合作,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豐碩成果。“在我的國傢有一個‘一帶一路’的廣告語叫‘兩個國傢,一個目標’,這個話特別感人,真的是那種讓你感到很真誠的話。‘一帶一路’的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幫助我們國傢農業產品更好地更快地‘走出去’,像駱駝奶粉、蜂蜜、牛肉、紅花、鷹嘴豆等,都得到更便利的運輸方式和更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這些年我發現兩國的人文交流越來越多,我留學的同學朋友中有更多中亞國傢的人,我在哈薩克斯坦也都能看到很多中國的企業和餐廳。”
關於未來,米嬰說,希望繼續在中國讀書,並參與中哈跨國公司項目,幫助哈薩克斯坦實現更好的發展。也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增進兩國民心相通。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