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

  軍火需求下降

  •冷戰結束後,多國對國防產品需求量降低,生產能力下降。以德國為例,冷戰時期最高峰可年產400輛坦克,目前年產量隻有50輛。由於軍火購買量逐年下降,關鍵零件的供應商往往隻剩下一傢,容錯率低。制造導彈所需的大量芯片、火箭引擎、鑄鍛件等零件長期供不應求。

  戰場消耗巨大

  遠超軍工產能

  •烏克蘭每天消耗數千發炮彈,遠遠超過西方軍工廠產能。以155mm炮彈為例,在俄烏沖突前,美軍所有彈藥廠產能為月產約1.4萬發,經過幾輪擴產後,華府希望到2025年達到月產8至10萬發。

  零件眾多

  供應鏈分散

  •先進武器通常極其復雜,需要數千個零部件,涉及逾千供應商,生產周期也長。西方軍火商通常自己設計及組裝武器,零部件絕大部分的生產工作都是外判。當訂單激增時,有些供應商可能已經倒閉或零件停產,可能要重新設計武器,並重建生產線。

  熟練工人

  長期短缺

  •軍火商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一方面熟悉軟件開發或者武器焊接等工作的熟練工人數少,另一方面,武器生產安檢程序非常繁瑣,很多工人怕麻煩,不願意從事。

  大公報整理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