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兩年隨著房地產市場回落,房地產相關鏈條和工業企業處境變差。

  昨日國傢統計局公佈7月經濟數據,工業生產、社零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3.7%、2.5%和3.4%,均低於市場預期和前值。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再度降息,下調1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15個基點、7天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上一次是6月同步下調10個基點。

  研判當前經濟形勢,傳統的經濟指標同比增速的作用明顯削弱,定基指數或是一個不錯的輔助工具。一方面,近幾年的同比增速受到頻繁的基數效應擾動,即使是兩年平均增速也不能完全剔除其影響,因為再往前一年仍存在基數效應,而根據環比季調增速計算的定基指數則沒有這方面的憂慮;另一方面,定基指數有助於更好地界定當前經濟的恢復程度及趨勢,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疫後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服務需求集中釋放與“傷痕效應”並存、結構性恢復而非全面恢復是大部分經濟體疫後恢復的基本特征;當前中國經濟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潛在增長路徑,且負的增長缺口存在擴大趨勢,有必要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加快經濟增長向潛在水平靠攏。假設經濟潛在增速分別為5.5%和5.0%,則二季度負的增長缺口分別為3.1%和1.2%,較一季度分別擴大0.7和0.6個百分點。

  財政要加大支出力度,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並形成投資,根據形勢需要動用專項債結存限額,推動金融、財政協同化債;降準降息,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激勵機制,推動商業銀行更好支持房地產企業紓困,避免房地產風險演化為金融風險、社會風險;優化一線城市限制剛需和改善型住房的政策。

  負財富效應 抑壓居民消費

  疫後經濟恢復呈現出兩個明顯的不同階段。階段一:2020至2021年,經濟在疫情的巨大沖擊後快速回到潛在增長路徑,並維持在一個僅略低於潛在產出的水平。這主要得益於國內生產快速恢復和海外巨大的供需缺口,以及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快速恢復和商品消費的引致需求。階段二:2022至2023年,經濟再度大幅偏離潛在增長路徑,且負的增長缺口未能有效收窄。原因是房地產市場和出口分別於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下半年明顯走弱,疫情的“傷痕效應”和資本市場不振的“負財富效應”抑制瞭居民的消費需求,企業傢預期和信心低迷導致民間投資增速放緩,即使居民服務消費快速恢復及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持續發力,也無法完全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政府除瞭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以外,還需通過各種改革措施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總需求不足、微觀主體信心不振,具體表現為外需和出口回落、房地產市場仍較低迷、居民商品消費需求不旺、民間投資負增長等。

  7月工業生產、社零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3.7%、2.5%、3.4%和-14.5%,無論是當月同比還是兩年平均增速均較6月明顯放緩。其中社零消費主要受商品零售拖累,除飲料、煙酒和石油制品兩年平均增速較6月有所上升以外,其他種類幾乎全面下滑,傢電、傢具、傢裝等地產後周期消費仍是最大拖累項,汽車零售額增速也從6.1%降至3.9%。

  樓市低迷拖累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則主要受房地產投資拖累,7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增速進一步下滑至-28.9%和-28.2%,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降至-12.1%。實體融資需求也較為低迷,7月新增信貸和社融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3331億元(人民幣,下同)和2503億元,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出現負增長,一是購房需求低迷,二是資產收益率下滑背景下居民繼續提前還貸。

  落實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及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逆周期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方面,昨日人民銀行再度降息,分別下調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購利率15和10個基點;財政政策方面,近期監管部門要求2023年新增專項債需於9月底前發行完畢,原則上在10月底前使用完畢。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刺激居民和企業信貸需求,加快基建投資增速,從而擴大總需求、托底經濟。

  當前市場信心和預期似乎沒有隨著疫情消退和經濟恢復而明顯提升,除瞭總體上的經濟動能偏弱以外,也與不同行業(群體)處境的非對稱性沖擊和恢復有關,經濟增速下行、資本市場低迷與社會焦慮情緒形成負反饋循環,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加強溝通。2020年疫情劇烈沖擊後,線下密集接觸型行業和“手停口停”的中低收入人群嚴重受損,但工業受益於強勁的外需、房地產業受益於快速復蘇的樓市,在經歷短暫下挫後快速反彈至潛在增長路徑以上,金融業受益於寬松的貨幣政策、互聯網行業受益於居傢辦公,更是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然而近兩年,隨著房地產市場和出口回落,房地產相關鏈條和工業企業處境變差,金融和互聯網等部分行業面臨薪酬優化和降本增效,相反,住宿餐飲旅遊等線下服務業隨著疫情消退而迎來快速恢復,中低收入人群處境明顯改善。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覆蓋的行業更多,且中高收入人群在網絡和媒體上的“聲量”更大,導致低迷情緒被疊加和放大。

  經濟中也存在積極的一面:其一,服務業仍在快速恢復,7月餐飲收入的兩年平均同比增速為6.8%,較5月和6月的3.2%和5.6%持續加快,僅次於2月的9.0%;其二,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高增,1至7月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6.0%、13.9%,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44.9%、23.8%;其三,農民工就業狀況好轉,7月總體失業率上升0.1個百分點至5.3%,但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失業率下降0.1個百分點至4.8%,創近兩年新低。

  雖然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但供給約束也對經濟恢復形成掣肘:

  其一,隨著去年底防疫措施優化、今年初疫情快速過峰,經濟從疫情模式重新切換到正常的市場經濟模式,但之前的部分限制性措施卻未能及時解除。例如,部分景區的每日預約限額較疫情前大幅減少,同時驗票和安檢效率也較為低下,既無法滿足居民旺盛的旅遊需求,也導致旅遊體驗不盡如人意。

  其二,疫情期間部分行業經歷瞭劇烈的產能去化,導致當前供需缺口擴大。今年以來經濟型酒店價格大幅上漲,甚至逼近高端酒店,對居民的商務出行和旅遊出行都造成瞭較大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三年疫情期間酒店房源大幅減少。《2023中國酒店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酒店業設施27.9萬傢,較2020年初減少17.5%;客房總數1426.4萬間,較2020年初減少19%。

  因此有必要增加有效供給,解除已經過時的限制性措施,在融資、用工等方面對企業提供支持,促進服務業產能快速恢復。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