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隨著逆全球化趨勢不斷強化,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更多依賴內需。\法新社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即將召開的兩會成為市場關註熱點。筆者預計,兩會制定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或將在5%以上。財政方面,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或將在3%左右,主要以中央負債為主導;貨幣政策方面,今年中期借貸便利(MLF)與基礎貸款利率(LPR)的利率或保持整體穩定,會有類似定向降準、抵押補充貸款(PSL)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出臺。
去年二十大的召開明確瞭中國經濟發展目標和規劃,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黨和國傢事業發展做出瞭科學謀劃。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市場對諸多熱點問題均給予瞭高度關切,因而即將召開的“兩會”成為關註熱點。
有鑒於此,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發展表述及政策取向將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對GDP目標增速及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通脹水平和赤字率、廣義貨幣供應(M2)和社融規模、匯率等主要經濟指標的設定,將對今年的投資主線產生顯著影響。主要經濟指標的幅度設定,將極大決定著財政、貨幣、產業、外貿等政策的調控力度及手段。而宏觀政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進一步細化落實,以及對應工作的具體安排,亦會對市場方向給予指引。
經濟增長:2035人均GDP達2萬美元
2022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全年的GDP增長保持在3.0%,距離年初5.5%的增速目標較遠,主要是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企業經營收縮、消費者信心低迷、消費不足超額儲蓄持續增加等原因。但隨著疫情褪去、經濟重啟,2023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舊潛力十足,本月信貸數據的沖量也一定程度上為全年經濟“開門紅”做好鋪墊。
筆者認為,2023年兩會制定的GDP增速或將在5%或以上,增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低基數、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優化,以及經濟的自然修復。增速提升來自於2035年遠景目標的要求:如果2035年實現人均GDP目標2萬美元以上的水平,則從2023年開始,必須達到年均5%以上的GDP增速。同時,當下經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過高的GDP增速目標可能性較低。
參考各地GDP增速平均值和重點省份目標值的變化,筆者認為2023年全國GDP增速目標,相對2022年或略有回落。目前,各地兩會公佈的2023年GDP增長目標平均值為6%左右,相較2022年下調0.3個百分點。同時,全國大部分城市的GDP增速目標設定較上年有所回落、少量持平。以北上為代表,北京今年目標增速設立為4.5%,相較2022年下調0.5個百分點;上海目標增速設立為5.5%,與去年持平。因此,2023年兩會制定的GDP增速或將在5%或以上。
財政政策:轉移支付 財力下沉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持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整體來看,加力提效意味著2023年財政基調將持續積極,“註重精準、更可持續”表明財政持續性的重要性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財政重申“可持續、債務風險可控”,意味著地方政府舉債空間有限,新增債務規模難以大幅上行。筆者預計,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或將在3%左右,主要以中央負債為主導。
貨幣政策:結構性發力 精準灌溉
自近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貨幣政策的基調上看,從2022年“靈活適度”到2023年的“精準有力”。筆者認為,今年將會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大年:“有力”意味著我們的貨幣依舊會保持固有強度,“精準”意味著我們更多會以定向政策扶持特定行業,例如鄉村振興、科創等。同時,當下M2(廣義貨幣供應)與社融增速均高於GDP增速,在流動性上保證瞭經濟復蘇的前提,也隱含瞭一定的通脹風險。
去年三季度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示瞭結構性通脹風險,顯示出監管部門對於物價水平的重視程度和潛在問題所在。筆者預計,今年MLF與LPR的利率或保持整體穩定,會有類似定向降準、PSL等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出臺。
物價水平:溫和上升
從統計結果來看,地方兩會公佈的消費價格漲幅絕大部分為3%左右。因此,筆者認為全國兩會提出的通脹率也是約3%,伴隨著經濟復蘇、消費回暖,今年CPI或將溫和上漲,其中服務業和消費品漲幅明顯。
穩增長:擴大內需 提振消費
當下中國經濟依舊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二十大報告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並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的五大重點任務之首,並特別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意味著擴大內需將成為2023年甚至未來多年經濟工作的核心主線,相關政策的落實在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更加細化。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是對擴內需戰略的頂層設計,是立足於2035年遠景目標、落實“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性安排。當前全球不少經濟體金融環境不斷收緊,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逐步減弱,逆全球化趨勢不斷強化,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更多依賴內需。筆者認為,兩會將繼續圍繞內需出臺系列配套政策,並集中在消費、投資方向發力。
房地產政策:平穩過渡
隨著2020年“三條紅線”政策的開始,房地產行業和中國經濟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期”。2022年全國房地產累計開發投資完成13.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對上一年下降約1.47萬億元;去年4月開始,房地產開發累計同比持續為負。地產銷售方面,無論是銷售面積還是銷售金額,去年整體下降幅度較大。整體來看,房地產產業鏈出現瞭劇烈調整,從開發投資到銷售交樓等環節均表現不佳。
今年1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再次公開表示,房地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月剛召開的人行金融市場工作會議,對今年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伴隨著當下出現的地產銷售反彈,筆者認為,2023年房地產政策的整體基調保持積極。未來全國兩會或將繼續從地產供給及需求兩側發力:供給側來看,“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保交樓和風險處理會繼續推進;需求側來看,保障性住房及購房便利政策依舊值得關註。
市場行情:前跌後漲
通過對近10年以來的歷次兩會期間的市場表現分析,筆者發現:1)歷次兩會前一周市場處於下跌年份居多,而在兩會後上漲年份開始居多;2)分行業看:近3年期間,2022年兩會前一周煤炭、交通運輸表現較好,兩會後一周醫藥和非銀金融板塊領漲;2021年兩會前一周鋼鐵、環保的漲幅居前,兩會後一周各行業整體翻多;2020年兩會前一周及兩會期間,市場呈現整體下跌趨勢,兩會後一周後立刻翻多,電子行業領漲。
整體來看,市場風格在兩會間切換,投資者往往在兩會前賣出一定持倉增加資金籌碼,並在兩會後迅速押註政策關註方向。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