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借著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增加居民可用資金,不一定有擴大消費的效果。
隨著中國房貸利率的逐步調降,近期市場上出現提前還貸的現象,引發瞭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應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來降低居民還貸壓力,增加居民可用於消費的資金,從而達到擴大消費需求的目的。此舉真有必要嗎?是否可行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當前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大多是以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為基準利率;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調整LPR加點幅度確定首套房、多套房的貸款利率。如需要推動商業銀行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加大基礎貨幣投放量或下調政策利率兩項工具推動報價行下調LPR;或進行銀行信貸的窗口指導,如2023年初人行允許地方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
2023年並不具備大幅度操作上述兩項政策工具的內外部條件。筆者認為,本輪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沖擊逐步消散,通過大幅增加流動性以刺激需求的迫切性明顯下降;人行仍將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大概率不會再度出現流動性十分寬松的局面。人行可能會通過小幅降準、適度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量等工具,有序投放基礎貨幣,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實現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上下合理波動。2月貨幣市場短期利率普遍上升,月末DR007(銀行間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基本保持在2%這一政策利率水平之上,今年再度長時間低於2%的概率較低,通過較大力度釋放流動性推動LPR下調的可能性很小。
當前主要發達國傢仍處加息周期,預計2023年將保持高利率水平。1至2月,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平均倒掛74個基點,政策利率與LPR也已降至歷史較低水平。下一階段人行減息將更加謹慎,再度大幅下調利率的可能性很小。與美聯儲加息周期與減息周期交替進行不同,自2018年至今的5年間,中國持續處於減息周期,5次下調一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利率共55個基點,8次下調LPR利率共逾60個基點,利率工具的操作空間持續壓縮。未來全球經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人行需要保留一定的利率空間,以應對未來潛在的經濟增長下行問題。目前中國通脹正在小幅上行,實際利率將繼續收縮。進一步調降利率,可能會在需求明顯釋放和經濟增長復蘇條件下推升通脹壓力。
儲蓄增加 資金回流銀行體系
有觀點認為,如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1個百分點,將會減少約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居民還貸壓力。去年末,中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38.8萬億元,占同期信貸餘額的17.7%。據測算,假設以25年為房貸期限,以目前4.3%的5年期LPR為基準利率,采用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25年利息總額約24.6萬億元,其中第一年居民需要向銀行償還利息約1.6萬億元。如果今年下調5年期LPR利率100個基點,則存量住房貸款將合計減少25年的利息約6.4萬億元,其中第一年利息下降約3850億元。
筆者認為,實際情況下,今年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所減少的利息要遠低於4000億元,對增加居民可用於消費的資金有限。在境外加息周期持續、中國利率水平較低等情況下,全年LPR下調100個基點的概率極小,而下調20個基點的概率較大,屆時全國住房貸款利息全年可能僅下降約760億元,能為居民減輕的房貸利息壓力是十分有限。
去年中國居民存款全年新增17.8萬億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增長17.4%,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降0.2%,存款增速明顯高於消費增速。居民可用資金增加並非一定能拉動消費,消費需求擴張還受到未來收入預期、預防性儲蓄、產品供給等多方面的影響。由此來看,通過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實現銀行讓利於民,增加居民可用資金也不一定會起到較好擴大消費的效果,較大部分讓利資金可能會以居民存款的形式滯留在銀行體系。
擠壓銀行利潤 不利風險管理
自2019年8月人行推進LPR改革以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導作用顯著提升,市場化程度逐漸加深,LPR已代替貸款基準利率,成為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定價的主要參考基準。
在存款利率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推動報價行下調LPR約1個百分點,粗略估計將減少銀行體系全年各領域利息收入約2萬億元;而去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約2.3萬億元,因LPR利率下調所減少的利息收入對銀行利潤增長影響較大。
目前銀行貸款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在存款利率基本穩定下,再度下調會減少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去年12月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平均為4.26%,受公積金貸款、多套房利率上浮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略低於同期5年期LPR的4.3%,較2021年12月大降137個基點。雖然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平均要高於4.26%,但總體來看,當前住房貸款利率已處於歷史很低水平。去年12月,銀行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4%,較2021年12月下降62個基點。雖然去年銀行下調瞭中長期存款利率,但貸款利率下行幅度超過瞭存款利率下調幅度,銀行息差持續收縮。2022年末,商業銀行淨息差已降至1.91%,較2021年末下降16個基點,銀行信貸業務經營難度逐步加大。再度大幅下調LPR會明顯減少銀行利潤,對銀行保持信貸合理增長、助力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性有較大影響。
疫情期間銀行業為穩增長和防風險做出貢獻,經濟企穩回升階段應註意理性對待銀行。當前中國間接融資仍然是政府、居民、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主要融資管道,商業銀行在間接融資管道中處於中樞地位。去年疫情大規模爆發,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壓力,商業銀行承接瞭較大的穩增長任務,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按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購買政府債券等。2022年報價行三次下調LPR利率推動貸款市場利率下行,1年期與5年期LPR分別下調瞭15和35個基點,一定程度上降低瞭企業的信貸成本,提升瞭企業與居民的信貸需求。
近年來,由於遭受疫情沖擊,部分企業貸款允許延期,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隱患。經驗告訴我們,銀行不良貸款暴露是滯後的,今年和之後的一兩年可能是銀行業信貸違約風險暴露壓力較大的階段。因此,當下增強銀行體系抵禦風險與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至關重要。為“穩固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支持力度”,目前已不宜大幅下調貸款利率,顯著減少商業銀行收入,反而應該理性對待商業銀行,使其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財策刺激內需副作用較小
經驗告訴我們,即使銀行主動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將部分利息收入讓利於民,居民可用資金增加也不見得會全部用於消費。當前消費處於逐步恢復過程中,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有諸多政策工具可供選擇。與下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存在負面效應不同,許多促進消費的政策工具,尤其是財政政策工具的積極效果會更加明顯,副作用更小。
為有效落實好各項促進消費政策,可以適度提升政府杠桿率,增加財政支出力度。去年末,中國政府杠桿率為50.4%,仍遠低於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線,仍有一定上升空間;其中,中央政府杠桿率為21.4%,低於地方政府杠桿率的29%。當前,地方40%左右的財力來自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未來可以適度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維護好地方財政平衡,支持基層落實好各項促進消費政策。
當前促進消費增長不宜過多關註住房貸款利率,而應該發揮財政政策、消費政策、產業政策和社會政策等相關政策的作用,增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多舉措保就業、保收入、保民生,全方位擴大消費需求。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