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此時並非傳統的旅遊旺季,不過,各大景區的客流人數並不少。人群之中,紮堆出現的旅行團分外顯眼。
在過去三年時間裡,傳統團隊遊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旅遊業務板塊之一。如今,各地爭相回歸的旅行團似乎在高調宣佈:旅遊市場的熱鬧和春天一起回來瞭。
回歸的旅行團
“目前團隊遊業務恢復確實比較快,我們公司從北京出發的團隊人數一個月能達到3000人到4000人左右,和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數量上已經差不瞭太多。”玉屏旅遊集團執行總裁湯佩玄說。
“從春節開始,團隊遊恢復的形勢一直很喜人。北京的地接業務已經達到2019年的水平,從北京出發的團隊跨省遊也正在有序恢復,其中海南、雲南的線路比較受歡迎。”北京春秋旅行社總經理楊洋對市場作出瞭相似判斷。
“我們公司的客群以50歲至70歲為主。旅遊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剛性需求。”湯佩玄認為,城鎮老年人退休後擁有穩定的退休收入,又沒有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壓力,業餘生活很空閑,特別願意四處走走。“疫情三年,很多老年人的出遊計劃暫時擱淺瞭,現在開始慢慢釋放。”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總統計師、統計調查所所長馬儀亮註意到,不光是大城市的老年人,現在老年旅遊市場的客源梯度逐步下沉,越來越多中小城市、鄉鎮甚至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加入到旅遊行列。“特別是第一批外出務工人員逐漸超過60歲,他們長期在外工作,對傢鄉以外的世界充滿期待,進入老年生活後更願意出去旅遊。”
從出遊方式來說,團隊遊依然是很多人特別是老年群體的重要選擇。“老年人對旅行社有依賴感,他們在出遊時對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更加謹慎,需要旅行社為他們提供全方位服務。”楊洋表示。
“受體力下降等因素影響,老年人旅遊自駕出遊的比例不高,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參團的比例比較高。”馬儀亮提供瞭一組數據,65歲以上城鎮國內遊客中,參團比例達20.8%,約為全年齡段平均水平的5倍。
“由於老年人對健康和安全更加敏感和看重,疫情以來老年旅遊市場占比略有下滑。”馬儀亮說。不過,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改變,老年人經過一段時間觀望後,出遊活動變得活躍起來,一些人甚至開始重拾出境遊。
變化的消費觀
舉著小旗、戴著小帽,大巴一開上車睡覺、大巴一停下車照相,土特產、紀念品買上一堆……這是很多人對旅行團的固有印象。
“如今,這樣的出遊方式已經很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單純的低價越來越難以構成吸引力。”楊洋說,現在團隊遊的相當一部分主力是剛剛退休的“年輕”老人,他們身體好,積蓄不少,消費觀念很新,消費能力很強,越來越需要品質化的團隊遊產品。
湯佩玄觀察,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喜歡慢節奏的度假型產品,在一個目的地待的時間長一些,慢慢走、慢慢看,另一類“活力”老人,則喜歡一網打盡所有知名景點。兩種需求有一個共同之處:老年人對旅遊品質有瞭更多期待,希望能住得好一點,嘗嘗特色菜,再安排一些康養項目等。“老年人生活一般比較簡樸,不願意浪費,但是我們發現,在旅遊這件事上他們是舍得花錢的,因為能讓自己快樂。”湯佩玄說。
李宇彤是6人遊旅行網的一名旅遊定制師。定制遊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出遊方式,特點是可與自己的親朋好友組成小規模的團隊,根據自己的偏好設計線路等,不過,旅遊成本相對較高。“找我們咨詢和報名的老年人確實有增多的趨勢,他們有兩個特點,一是願意為體驗花錢,二是很‘懂’玩,特別喜歡挑自然風光優美又小眾的目的地。”
馬儀亮也發現瞭老年旅遊需求的變化,特別是經歷瞭三年疫情,人們對健康更為關註,對康養旅遊的需求進一步升級——很多老年人會減少一次出遊過程中遊憩目的地的個數,選擇在每一個目的地停留更多的時間,參與到當地的風土人情當中,養身的同時養心,甚至有不少人會選擇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地方旅居上一段時間;“輕休閑、慢體驗”的旅遊需求更加顯著,更願意將旅遊與養老、養生、輕體育、教育等結合在一起,通過旅遊提高生命質量。
重置的吸引力
“我國老年人群體的數量越來越大,人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老年人在隔代養育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減少,各方面因素都決定瞭老年旅遊市場前景廣闊,旅遊將成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馬儀亮說。
“對我們做團隊遊的傳統旅行社來說,老年人是一定要抓住的目標消費群體。”楊洋坦言,“現在的問題是,旅行社針對老年人的很多旅遊產品是‘過時’的,不能適應老年人新需求的產品是沒有意義的。”
他舉瞭一個例子。以前公司推出過一款印度遊產品,雙飛一周左右的行程,價格隻有幾千塊錢,但這款產品賣得一直不盡如人意。“後來我們仔細研究瞭一些印度遊攻略,發現90%的遊客並不是玩瞭一周就回來,而是用十幾天的時間把印度幾個有特色的城市都走到。”根據這個發現,公司重新設計瞭線路,推出瞭一款12天到15天行程的產品,價格在2萬元左右,沒想到市場反饋反而很好。
“這說明,光有單純的價格吸引並不夠。要做好老年旅遊產品,必須重視研究老年出遊需求、行為特點、消費習慣等。”楊洋說,過去設計團隊遊產品時,主要受資源驅動,“在哪個目的地有什麼資源,可以安排什麼酒店,包哪個時間的航班,總是優先考慮資源和價格,再反推產品設計。”現在,這個套路慢慢行不通瞭,需要向需求驅動轉型,從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出發。
“老年人喜歡更多人際互動,更多融入目的地生活。當前的旅遊產品大多隻是在常規旅遊產品上做適當改造,在老年優待、社區互動、培訓教育、當地公共文化活動參與等方面的深度結合遠遠不夠。”馬儀亮認為,很多“年輕”老人能且願意參與在目的地的徒步、騎行、露營、登山等輕體育項目,也喜歡參與到樂器演奏、非遺體驗、旅遊紀念品制作等活動中,從看景為主逐步轉向融入當地人文風情,由此,“輕休閑”類的旅遊產品可以更加豐富。
在湯佩玄看來,除瞭產品設計要按需定制,在推廣引流渠道上也需要與時俱進。“以前我們主要通過報紙、電視等渠道營銷,現在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方式改變瞭,我們要重視短視頻、直播等渠道。”馬儀亮也提到這一點,“老年人無論在旅行前還是旅行中都更關註人際互動,更願意接受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推薦,通過社群進行產品和口碑裂變的營銷效果可能更好。”
發表評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