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須加強對國情、國策的認識,才能切實把握國傢的戰略發展方向和機遇。

  國傢主席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總理記者會時亦表示,中央政府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傢發展大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國際競爭力。兩位國傢領導人對香港的發展前景寄予厚望,無疑令香港各界人士的內心感到無比振奮。

  一直以來,香港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國傢的支持,因應內地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而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在為國傢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之餘,亦提升自己的經貿實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傢所需”,不僅是香港過往賴以成功的基石,更是今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之道。

  筆者認為,國傢“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八個中心”的定位,香港未來應在金融、航運、貿易、航空、創新科技、法律服務、知識產權貿易、文化藝術交流等領域“練好內功”,同時加緊對接中央及各級省市的政策,更有系統性地融入國傢的總體發展戰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香港尤須加強對國情、國策的認識,才能切實把握國傢的戰略發展方向和機遇,從而發揮任何一個內地城市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和重要功能,並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新突破。

  參與國傢科研發展

  去年,二十大報告為黨和國傢的長遠發展作出瞭重大的戰略部署,明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的首要任務;而首階段的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傢的水準。根據國傢統計局的數據,國傢的人均GDP已連續兩年企穩在1.2萬美元以上,接近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傢標準,到“十四五”末邁入全球高收入國傢的行列幾無懸念。從海外國傢的經驗來看,無論是美國和德國這類世界強國,還是二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體,躋身中等發達國傢的途徑離不開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才能達至經濟可持續增長,確保競爭力穩步提升。

  香港擁有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目前共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前100名,匯聚瞭一定數量的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在一些前沿科研領域已達到世界級水平。香港未來應當進一步融入國傢的創新體系,努力加強與內地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同時緊貼國傢的重大戰略需求,促進本地大學強化跨學科、跨高校合作的生態,以及為本地科研院所、研發中心、國傢重點實驗室等增撥資源以壯大實力,承擔更多國傢層面的重大科研項目,幫助國傢應對歐美西方國傢在科技領域對華的“卡脖子”問題,更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教育局、教資會和創科局有責任在增加資源、拆除原有政策壁壘,以及扶助更多本地公、私立大學具備支援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方面增強角色。

  同時,香港還可以善用自身在營商環境、法制稅制、專業服務、人才配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爭取成為國傢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高端服務基地。香港未來可吸引內地的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來港建立境外總部或者分支機構,為他們引入海外先進技術和設備、“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務,包括技術和產品展示以及各種專業服務的配套,例如融資、資訊交流、人才招募、產品檢測與認證等。

  充當“雙循環”重要節點

  香港一方面是內地通往世界的窗口,是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系樞紐。在中國經濟雙循環的體系中,香港作為享譽全球的自由港,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擔當著中國經濟外循環的服務窗口。另一方面,香港又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對國傢發展而言具有雙重身份的特殊戰略價值。得益於上述的獨特定位,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當穩固,其核心的競爭力包括資金及資訊自由流通、實行普通法制度,以及金融市場法規、監管文化與國際高度接軌等,是國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要軟實力。

  香港未來應持續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擔當國傢在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防火墻和轉換器,不僅可以引導海外資本參與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建設,亦為內地資本參與國際外循環開辟一條出海的通道。同時,作為全球首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未來還須配合國傢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的戰略部署,在人民幣成為全球性主流貨幣的道路上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持續退潮,中國堅守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信念,堅定不移帶頭推動新一輪高標準的對外開放,以合作共贏的理念攜手維護開放型的世界經濟。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作為單獨關稅區,以及在國傢支持下以“中國香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未來應積極配合國傢在國際層面上的自由貿易倡議,同時發揮自身長期積累的國際化營商經驗,為國傢高水平開放提供一臂之力。比如,透過在制度、規則、標準等層面的制度性優勢,協助內地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幫助內地在新時期對外開放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並於國際規則接軌,增強外資企業在華經營的信心。在這些方面,特區政府和港商(包括專業界別)均有重要角色和責任。

  助力綠色經濟轉型

  習近平主席一早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這是指導中國經濟未來中長期發展的方向。堅持以綠色為導向、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國傢長期積累下來的生態問題的根治之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傢,中國政府帶頭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彰顯瞭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近年國傢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科學合理地提高對工業生產的環保要求,從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等環節入手,推廣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打造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筆者欣聞,國傢已將上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放入內地的基礎及高等教育科技教材當中,並成為下一代的共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香港業界在環保處理的技術與設備、節能減排、廢物循環再造等方面具備領先的科技能力和經驗,不僅可為國傢的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從顧問服務、檢測認證到設備供應與維護等的“一條龍”服務,香港的金融業在協助內地綠色發展轉型中更可發揮獨特功能,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綠色金融中心。

  有研究測算,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綠色融資需求規模高達14.5萬億美元。香港的金融市場可為內地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擴闊資金來源,亦可為國際投資者購買中國綠色金融產品提供通道和平臺,並在此過程中積極參與綠色金融產品的標準制訂和市場規則機制的對接,從而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略述三項,特區政府、港人及港商確實需要尋求共識,為香港和下一代共謀發展。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