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東省政府提出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是追求突破。圖為深圳前海。

  近日,廣東省政府召開2023年全省大灣區辦工作會議,針對未來發展提出五大方向,包括安排引領型改革改善內地市場、增強暢通雙循環功能、推動制度型開放、全方位互聯互通、發揮重大合作平臺引領示范作用。廣東省素來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重要腹地,廣東省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提出政策,香港各界不可不察。

  廣東省政府此次會議上提出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是追求突破。其倡議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就是圍繞產業升級,提升市場運作效率,作出值得稱道的改革行動品牌,其焦點在於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投融資、營商環境建設等,足見一斑。引領突破的起點,正是三大合作平臺: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加快推進香港與深圳合作籌備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也是廣東省推動大灣區整合的著力點之一。無論是樹立改革行動品牌,還是重要合作平臺的示范作用,都展示出務求突破成規的銳意,著眼於後續發展的用意。

  廣東另一大發展方向是力求市場聯通。會議上也強調瞭大灣區在雙循環的定位和部署,未來需要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以及其他內地重要經濟戰略區域,如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大灣區的整合落實在規則和基礎建設兩點。

  制度型開放聚焦於規則對接的軟聯通,著力於對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國際經貿規則,聯通港澳地區的規則對接。全方位互聯互通是著眼於基礎建設的硬聯通,以及政府聯通各地的處事機制。以上種種措施都著眼於大灣區的市場聯通,無論是粵港澳三地之間存在差異的市場對接,還是聯通國際的市場對接,務求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舞臺。

  邀科創企進駐 創就業吸人才

  香港應積極與廣東省政府洽談,加強兩地市場聯系。2022年12月22日,特區政府發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制造業占GDP的比例在未來5至10年增至5%。但數據顯示,2022年香港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93.4%,制造業占比約1%。展望未來,香港應積極與廣東省政府洽談平臺協作,建立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搭建北部都會區的產業園時,應與廣東省大灣區城市內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互通有無,在技術研發成果、資金流通、人才交流和資訊流通,務求通力合作。

  具體做法包括但不限於:向廣東引進科創企業,以及引進廣東所需的科創企業。特區政府可在北部都會區引進比亞迪、華為、騰訊等大灣區科創企業,引入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和就業機會。特區政府也應與廣東省政府協商,在港設立企業,與國際科創企業合作,研發或進口廣東省有意發展、國際聯系不足以取得的產品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半導體制造設備、晶圓代工、設計軟體、後端制造等。

  商界對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洽談規則銜接時,商界可提出更多實務建議,包括但不限於:進入內地市場的難處,融資、投資、人員及資訊交流的困難,資歷認證、產品標準、兩地企業合作時容易遭遇、但難以解決的糾紛等,以便兩地政府促成市場整合的規則銜接。此外,商界在推動科創項目時,可結合兩地眾多企業聯合,以及與龍頭企業合作,分散新技術的營運風險、降低融資困難,並促成具備標志性的改革項目。

  香港的大學也可參與到大灣區發展中去。大學在香港發展科創產業,可以透過生產知識、技術研究、引入人才、培育人才,發揮重要作用,也可以透過更高薪酬待遇及住宿待遇,招攬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歐洲等知名教授、年輕科研學者及科創生態圈的企業傢,到香港任教。大學更可以透過開設更多與科創相關的課程,由其任教,吸引更多學生就讀,培育科創所需的知識和才能。大學招攬學生,除瞭本港與內地的生源,也應增加國際學生名額,積極吸引各地具備潛質發展的優秀科創人才就讀。此外,大學也可積極舉辦研討會,鼓勵科研就科創人才交流活動。香港的大學應善用自身國際聯系及品牌,補充廣東省在引入科創人才和技術的不足,以促成互惠合作。

  總括而言,國傢為瞭促成產業升級,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推動新一場改革開放。廣東省政府在此次會議上提出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是追求突破,以及市場聯通。

  特區政府應積極與廣東省政府洽談,加強兩地市場聯系,向廣東引進科創企業,以及引進廣東所需的科創企業。商界和大學對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