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今年首4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按年增長8.5%。

  上篇【6月12日A15版】提到,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中國經濟回升內生動力還不強,進一步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是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關鍵棋。

  市場期待的報復性消費並未出現。今年首4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按年增長8.5%,較2020至2022年同期復合平均增速高出5.8個百分點。其中,受益於防疫轉段,接觸性、聚集性消費──餐飲收入增長19.8%,按年高出22個百分點,呈現一定的補償性增長;商品零售增長7.2%,高出4個百分點,實物網上商品零售增長9.6%,低1.6個百分點,則反映出線上線下消費的此消彼長。

  在疫情期間形成的超額儲蓄分佈不均衡,以及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低收入人群收入持續受損,是消費反彈的重要掣肘。2023年“五一”長假期間,國內出行人次和旅遊收入均超過可比口徑的2019年同期,但人均消費支出卻下降瞭15%。

  缺乏最終消費需求的擴投資會加劇國內產能過剩。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3%,為2017年初以來次低,僅次於2020年第一季度的67.3%。首4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利潤按年下降20.6%,已累計“十連跌”。企業不賺錢,政府投資就難以帶動社會投資,這是當前民間投資持續低迷的癥結所在。

  中長期看,如果不有效提振最終消費需求,不解決投資和生產的出路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是無本之木,這事關國傢經濟安全。

  消費是收入和就業的函數。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3年出口形勢好,工業企業薪資比較穩定,但增速依然有所下滑。2020至2022年,中國全部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名義增速分別為6.1%、10.3%和5%。

  與此同時,全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2023年政府制定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較2022年提高100萬人次,導致今年首3個月新增就業雖按年多增12萬人次,但完成進度為24.8%,慢於2021和2022年同期的27%和25.9%。尤其是疫情3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首4個月16歲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連續按月攀升,4月份創下20.4%的歷史新高。

  受此影響,市場預期好轉但不算太強。央行城鎮居民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未來就業預期、未來收入預期和更多消費占比按季分別回升9.3、5.5和0.4個百分點,但僅有就業預期按年回升1.8個百分點,收入和消費占比分別按年下降0.1和0.5個百分點。同期,消費者信心指數按年下降24.8個百分點,降幅按季收窄8.2個百分點,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增加居民收入 提升消費意願

  擴大消費要把發揮政策效力與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短期看,(一)要繼續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 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為實施以我為主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體制保障;(二)要綜合運用價格和數量工具,發揮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功能,保持金融條件相對寬松,同時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優化大宗消費品和社會服務領域消費金融服務,繼續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的金融支持;(三)要學習借鑒歐美經驗,適當加大對消費需求的財政刺激力度,增加轉移支付,改善低收入人群償付能力,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四)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同時,加快構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既要避免房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也要避免房價下跌造成的負財富效應的抑制作用。

  提振企業信心 促進就業機會

  長期看,(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性壁壘,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增加就業機會;(二)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投融資效率,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三)要改革收入分配機制,多管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改善消費者預期。

  總之,不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看,擴大最終消費需求,都是中國應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重要抓手。前述應對之策也無絕對的長短之分,有些事情要從現在開始做起、久久為功,且再難也要做,早做早受益。

點讚(0) 打賞

评论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體驗

立即
投稿

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扫一扫加關注

發表
評論
返回
頂部